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博士生每年发表多少论文(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真的很难吗)

博士生每年发表多少论文(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真的很难吗)这两篇论文题目分别为"A 0.5–1.1-V Adaptive Bypassing SAR ADC Utilizing Oscillation-Cycle Information of VCO-Based Comparator"(基于VCO比较器振荡周期信息的0.5-1.1 V自适应旁路SAR ADC)、"A >3GHz ERBW 1.1-GS/s 8-bit two-step SAR ADC with recursive-weight DAC"(基于递归权重的8比特1.1G采样率、>3GHz有效分辨率带宽的两步式ADC)。在2018年集成电路顶尖会议、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会议(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上,丁召明和2015级硕士生陈海文各自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两篇论文中,丁召明和陈海文分别为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均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两篇论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也是学术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

近期,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强教授团队(低功耗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博士生每年发表多少论文(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真的很难吗)(1)

在集成电路领域旗舰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上,2012级直博生吕立山在2018年11月和2019年1月连续发表了两篇正式论文。在两篇论文中,吕立山均为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均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这两篇论文题目分别为"A 0.4-V Gm–C Proportional Integrator-Based Continuous-Time ΔΣ Modulator With 50-kHz BW and 74.4-dB SNDR"(基于Gm-C比例积分器50kHz带宽74.4dB SNDR的连续时间ΔΣ调制器)、"Inverter-Based Subthreshold Amplifier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0.3-V ΔΣ Modulators"(基于反相器的亚阈值区运放设计技术及其在0.3V ΔΣ调制器中的应用)。

在集成电路领域旗舰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2019年1月刊出的VLSI-2018专刊上,2012级直博生丁召明发表了一篇邀请论文。丁召明为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这篇论文题为"A 0.5–1.1-V Adaptive Bypassing SAR ADC Utilizing the Oscillation-Cycle Information of a VCO-Based Comparator"(基于VCO比较器振荡周期信息的0.5-1.1 V自适应旁路SAR ADC)。

吕立山、丁召明是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2008级毕业生和2012级直博研究生,主要研究超低压和低功耗模拟设计,尤其是ADC设计技术。吕立山还在2016年ISSCC-SRP宣读了超低压连续型ΔΣ设计,并获得ISSCCSTGA奖。

博士生每年发表多少论文(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真的很难吗)(2)

在2018年集成电路顶尖会议、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会议(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上,丁召明和2015级硕士生陈海文各自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两篇论文中,丁召明和陈海文分别为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均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两篇论文在同一分会场连续宣读,团队论文数为该次会议奈奎斯特ADC方向的五分之二,在同行中产生反响。同时,丁召明的论文受邀扩展为长文,在集成电路领域旗舰期刊JSSC专刊发表。

这两篇论文题目分别为"A 0.5–1.1-V Adaptive Bypassing SAR ADC Utilizing Oscillation-Cycle Information of VCO-Based Comparator"(基于VCO比较器振荡周期信息的0.5-1.1 V自适应旁路SAR ADC)、"A >3GHz ERBW 1.1-GS/s 8-bit two-step SAR ADC with recursive-weight DAC"(基于递归权重的8比特1.1G采样率、>3GHz有效分辨率带宽的两步式ADC)。

在2018年集成电路领域旗舰会议、有"芯片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2015级硕士生马晓飞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正式论文。

该论文题为"A 0.4V 430nA quiescent current NMOS digital LDO with NAND-based analog-assisted loop in 28nm CMOS"(基于NAND模拟辅助环路的28纳米0.4V 430nA数字LDO)。

该项工作与澳门大学路延教授合作完成,马晓飞同学为第一作者。同时,2015级直博生张三锋在学生科研前瞻SRP分会中,宣读了关于高共模抑制比的生物医疗芯片设计,两位同学同时获得了ISSCCSTGA奖。

博士生每年发表多少论文(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真的很难吗)(3)

在2019年集成电路领域旗舰会议、有"芯片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2017级直博生司鑫宣读一篇正式论文。

论文题为"A Twin-8T SRAM Computation-In-Memory Macro for Multiple-Bit CNN-Based Machine Learning"(用于多比特卷积型神经网络的双8T SRAM存内计算单元)。

该项工作与新竹清华大学张孟凡教授合作完成,司鑫为第一作者。同时,司鑫还以第三作者身份于2018年ISSCC上发表了一篇正式论文。除该篇论文以外,司鑫在一年半的博士研究期间内,已在集成电路领域旗舰会议ISSCC以及EDA领域旗舰会议DAC上发表了4篇正式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李强教授团队在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包括李强教授、周雄副教授及30多名研究生,主要研究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尤其是模数转换器ADC、生物医疗信号采集与传感器前端等。先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首篇ISSCC(SRP 2012,第一作者周雄)、CICC(2012,第一作者周雄)、ESSCIRC(2014、第一作者乔志亮)、VLSI等高水平论文。2015年获批电子科技大学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牵头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6年获批成立低功耗集成电路与系统校级研究所,2018年获批建立低功耗微电子与微系统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等。

关注"成电招生"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