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从这首醉酒后的《临江仙》里,我们便能体会到这种感情倾向。《临江仙》的开篇虽然洒脱,却又有一种低沉的情绪在里面,“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饮酒至三更,醒醉之间,词人慢慢归来,这简直不是在饮酒取乐,而是在寻求酒精的麻痹了。一心为国为民、刚正直言的苏轼,遭遇如此对待,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州的这段经历,给苏轼的思想和创作带了极大的影响,也明白了为何苏轼的许多诗词,总在豪放旷达之后,留下一个黯淡的尾音,好似精神上始终有些压抑一样。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这首《临江仙》写于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已经来到黄州三年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大致经过,相信熟悉苏轼的人都很清楚: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被监禁百余天,之后虽然从轻发落,但也被贬到黄州担任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人身

如果将宋词划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的话,那么苏轼和辛弃疾无疑都是豪放派的大师,一个是北宋的顶峰,一个是南宋的天花板,两人的词,在风格和题材上,都以多变著称,两人的作品,毫无疑问也充满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苏轼、辛弃疾都爱喝酒,酒后诗兴大发,总是爱写些东西,天才的诗人,即兴的一笔挥洒,就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千古佳作,着实让人佩服其卓绝的才气。

苏轼和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佳作,其中有两首乍看起来很相似的即兴作品,都写于他们的一次醉酒之后,也都是他们即兴感怀之作,这两首词分别是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和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1)

说这两首词看起来相似,并不是说谁“借鉴”了谁的,而是说,这两首词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相似的,这两首作品,都是表面读起来旷达、洒脱,显得悠然自得,但细品之下,字里行间中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外在的平静旷达与内在的炽热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这两位大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但这两首词中,所表达的感情虽然都是苦闷的,但所感之事,所发之情,却大不相同。我们分别来看。

一、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的这首《临江仙》写于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已经来到黄州三年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大致经过,相信熟悉苏轼的人都很清楚: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被监禁百余天,之后虽然从轻发落,但也被贬到黄州担任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人身自由遭到了限制,可以说人生跌落到了低谷。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2)

一心为国为民、刚正直言的苏轼,遭遇如此对待,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州的这段经历,给苏轼的思想和创作带了极大的影响,也明白了为何苏轼的许多诗词,总在豪放旷达之后,留下一个黯淡的尾音,好似精神上始终有些压抑一样。

从这首醉酒后的《临江仙》里,我们便能体会到这种感情倾向。《临江仙》的开篇虽然洒脱,却又有一种低沉的情绪在里面,“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饮酒至三更,醒醉之间,词人慢慢归来,这简直不是在饮酒取乐,而是在寻求酒精的麻痹了。

时间很晚了,无怪归来后的苏轼,会听到家童呼声如雷,门也敲不开了。时间的晚,导致了难进家门,也才有了“倚杖听江声”的事,这一连串的因果,似乎都在写景,但却有一种朦胧中的黯淡,这是东坡给我们营造出的词境。

下片直接转入议论和抒情中,似乎没有什么过渡,但对醉汉来说,却贴切之极,夜深人静,东坡听着江水,犹如沧海中之一粟,醉意朦胧中,突然引发了一个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在此时想到了老庄。庄子曾用“我非我有”表达对人生虚无的看法,苏轼此时也引发了这种感慨。

但是,苏轼的思想中,毕竟不全是老庄,他从小耳濡目染的,还有儒家“致君尧舜”、“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当然,此时的苏轼,还有佛家一切皆空的种子,释儒道三种思想交织在一起,让苏轼的感情变得十分复杂。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3)

其实苏轼未必就如此消极,只不过此时的心境,实在是低落到了极致,所以才会用老庄的超脱,佛家的空无来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吧,这看起来潇洒,实则却是痛苦之极的体现。

可毕竟老庄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在夜阑风静的时候,苏轼不禁生出一种向往的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看,老庄思想,总算帮了苏轼一个大忙,起码,醉酒后的他,是可以解脱的。

二、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醉酒后的即兴之作,但感情却和苏轼的不同。辛弃疾年少时,就有志于恢复中原,统一南北,然而事与愿违,除了年少时有过一段“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的辉煌经历外,其余时间,大多是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结果。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4)

辛弃疾南渡之后,曾被赋闲长达近二十年,其余时间,虽然出任过一些职务,但都不能完成自己恢复中原的心愿,还一直遭受小人诽谤,这种苦闷,已不单单是仕途的不顺利了,更有一种家国之情,这种苦闷是更加压抑,更加沉重的。

这或许也是辛弃疾为什么会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难道辛弃疾没有在老庄思想中寻求解脱吗?他寻找过,但他还是没有摆脱精神的压抑,他虽然大呼没有功夫去愁,看似是洒脱旷达的,但内心实则愁到了极致,“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只是自嘲罢了。

其实南渡之后,辛弃疾便已经感受到了南宋政坛中的沉闷,朝廷几乎一直是主降派把持,像辛弃疾这种主张收复的志士,只能落得被打压的结果,但辛弃疾的伟大之处,是从不被同化,虽然他知道,只要向主降派示好,就可以高官厚禄,不再被排挤,然而,他没有。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5)

倔强的稼轩,不写内心的苦闷,而是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来回应,就像他曾经默默地表示:“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如果我们对这首《西江月·遣兴》的下片进行断句,让其成为一幕戏剧场景,就会发现,词人那倔强而又不屈的个性,是如此生动。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三、两者之比较

两首词的相似之处,开篇便已说过,不再赘述,两首词的不同,相信我们也感受到了。苏轼、辛弃疾虽然同被后人归为豪放一派,但两者却是不同的,苏轼的“豪放”,是一种不拘法度的飘逸之气,又带有一种低沉的余音,而辛弃疾的“豪放”,却有一种沉郁不屈的悲剧英雄色彩,两者的大不同,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时代背景造就的。

苏轼生活的时代,虽然北宋王朝渐渐在走下坡路,内忧外患渐渐显露,但毕竟还保持着国家的完整和局势的稳定,所以苏轼的词中,不会有那种强烈的家国悲壮感,更多地,是个人命运与朝廷局势的矛盾,是“致君尧舜”与个人定位的矛盾。

苏轼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辛弃疾醉后各写下一首即兴小词)(6)

但在辛弃疾的时代,国家民族矛盾上升为了主要矛盾,辛弃疾毕生的心愿,也是收复中原,南北归一,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处处遭受打压,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揾英雄泪的悲剧色彩,显得更加雄浑。

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人提出,辛弃疾的格调要比苏轼的更高。

其实不然。苏、辛两人生活的时代矛盾不同,个人的遭遇亦不同,因此两人所表达的感情重心,自然会有所不同,这不能说谁的格调高或者低。我们所欣赏的,是两位大词人那种为国为民的炽热之心,以及炉火纯青的艺术表达力。

时代的烙印不再,但感情永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