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全书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还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及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汇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介绍南怀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图书馆以“致敬经典” “致敬光辉岁月” “致敬伟大历程”为主题。围绕“魅力徐汇” “国学漫谈” “大家风范”“西方文萃” “历史漫溯”,精选25本经典佳作,形成了“2019徐汇修身书单”。

此次推出“国学漫谈”之《论语别裁》,370篇的小短文重新解说《论语》,蕴意深邃、妙趣横生,读完后会有别样感悟!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1)

内容简介

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影响中国人精神生活甚大,是中国人立身行事之本,是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所在。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因缘和合,以平生学问所聚,又以大半生尘世所闻,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详细讲解《论语》一书,阐述其中儒学精髓及传统文化之纲要。

全书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还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及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汇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作者介绍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2)

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推荐理由

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3)

南怀瑾先生极为推崇孔子学说与《论语》,认为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其始终具有不可毁、不可赞的不朽价值。但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南怀瑾先生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摆脱两千余年的章句训诂的范围,重新来确定它的章句训诂的内义”。因此,他将书名定为《论语别裁》,有百余处解释与前人不同。

走进书中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4)

首先我们要清楚《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论道之语,在这本书里面,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圣人之道展开的。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什么是儒家之道,它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也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教学日志。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还原孔子当年是怎么传道的,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上有哪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们,是如何问道求道和学道的。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5)

前四篇是孔门学问之道的纲要,之后是拿事例来说明孔门的学问,对话录和讨论集的味道更浓。孔门学问之道多半是讲“用”——做人做事的应用。大多记录的都是孔子学生的故事,里面谈及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实上面启发教育的作用。这里只着重讲解前面的部分。

南怀瑾先生将此讲述编成370篇既相互联系又能独立成章的短文,各配以有趣的小标题,在人文掌故、生活趣闻中融入词语解释、原文串讲,活泼灵动,已颇具禅味。

南怀瑾每日一读论语别裁(汇悦读)(6)

《学而第一》

开篇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篇主要是讲个人求学的宗旨,做学问的内在修养。

▶:一般意思是指学过的知识,经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 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这样做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南怀瑾先生指出这三句话真正的本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人和假人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和“习”,要知道“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它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比如说,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要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有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有反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的享受

孔子认为,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它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行”。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是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说的“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谁来了解你

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那么即便遇到困难、遭遇打击,也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彻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结尾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他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人就是这样,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所以《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就是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为政第二》

《为政》是讲学问的外用。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这也是本篇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开篇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结尾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历史上有许多人是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为政是一种牺牲,要智、仁、勇齐备,看到该做的就去做,打算把这条命都付出去了。尽忠义,要见义勇为。所以把这句话加在《为政》篇的最后,这是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

《论语别裁》的结语写得特别好:

“简单说,一切礼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道理、人生道理要懂得,假使不懂,就无法站立在这人世间,就永远跟着环境转,自己没办法特立独行。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现在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却忘了自己的内核,自己本身的质(或者说是灵魂和思想)。那到最后气力不足,也只能落得个走火入魔的下场。虽然现在的人生阅历还不够,现在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大方向作为指导,在之后遇事、遇人多了之后,这些道理和原则会在我们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也会在我们的身体力行上慢慢显现出来。这是一堂一生的课,有人用半部《论语》即可治国,若能参透一二想必成人立世的愿望还是可以达成的。


阅书查看更多故事哦~

这是结束,也是开始,慢慢走,慢慢看,静心处事,谨言慎行。欢迎大家读完《论语别裁》与小编分享讨论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