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九年对越作战44周年(对越作战纪念馆之六)
纪念七九年对越作战44周年(对越作战纪念馆之六)展馆主创人员动手能力强二是民间“购”。对越作战纪念馆馆长张福祥,实际上是全国颇有影响的收藏家,他收藏军事方面的实物就有1000余件,包括已退役的国产第一代地空导弹、武装直升机、坦克、老式军车、摩托车等。对越作战纪念馆建设正式启动后,老张就与关系很铁的全国各地藏友联系,请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和这方面的“宝贝”。“只要是好东西,价格上绝不会让你吃亏。”张福祥的鼓动很见效,有的藏友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某军事部门给部队下达命令的底稿卖给了他。展馆里最有名气的,还是一军轮战部队刚到云南时就听说过的“辛柏林”雷达—— 一种近程的迫击炮侦察雷达,又叫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它的作用是定位敌方火炮阵地位置和侦测评估己方火力打击的效果。1980年我国与英国签署了一揽子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其中包括96万英镑的4部“辛柏林”雷达。可以说,“辛柏林”雷达是战场上炮兵的“眼睛”,在对越作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越军对此怀恨在心
对越作战纪念馆面积有一千平方米,从地面到四周墙上,再到空间,可以“装”很多东西。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书籍、图片、视频、沙盘、雷达、军号等,都是从哪儿收集来的呢?米科公司文化开发部负责人陆均韬告诉我,陈列的展品主要来源于这么几个渠道——
“淘”来的孤本更有权威性
100把军号成展馆亮点之一
一是网上“淘”。承诺一年之内建成对越作战纪念馆后,张福祥就把组织实施的任务交给了公司文化开发部的陆均韬。小陆虽然没有当过兵,也没有说过“坚决完成任务”之类的话,但他干事利索,很有激情,很有想法,也很有章法。接到建对越作战纪念馆紧急任务的时候,陆均韬正带着家人在海南休假过年。他再也没有心思和功夫陪老婆孩子逛了,白天黑夜都“泡”在电脑上,困了累了,喝杯咖啡继续“淘”。凡是与部队、与战争,特别是与中越边境战争有关的资料,他都下载、保存或收藏。如1979年至1985年的《解放军画报》,一期不落。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再瞄准具体目标逐个拿下。号角厅里展示的我军各个时期的100把军号,就是他在一周时间里一个个“淘”过来的。最幸运的是,他 “淘”到了网上唯一的孤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英雄模范单位名录》(6册)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5册),使中越边境战争以来中央军委授予的76个英模集体和114位英模个人在展馆中得到了最全面、最准确、最权威的呈现。
“辛柏林”雷达是炮兵的眼睛
我军炮兵使用的炮队镜
82毫米无后坐力炮
二是民间“购”。对越作战纪念馆馆长张福祥,实际上是全国颇有影响的收藏家,他收藏军事方面的实物就有1000余件,包括已退役的国产第一代地空导弹、武装直升机、坦克、老式军车、摩托车等。对越作战纪念馆建设正式启动后,老张就与关系很铁的全国各地藏友联系,请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和这方面的“宝贝”。“只要是好东西,价格上绝不会让你吃亏。”张福祥的鼓动很见效,有的藏友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某军事部门给部队下达命令的底稿卖给了他。展馆里最有名气的,还是一军轮战部队刚到云南时就听说过的“辛柏林”雷达—— 一种近程的迫击炮侦察雷达,又叫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它的作用是定位敌方火炮阵地位置和侦测评估己方火力打击的效果。1980年我国与英国签署了一揽子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其中包括96万英镑的4部“辛柏林”雷达。可以说,“辛柏林”雷达是战场上炮兵的“眼睛”,在对越作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越军对此怀恨在心,多次派出特工进行破坏,并于1984年7月6日凌晨利用浓雾掩护,将我方布置在老山前线的一部“辛柏林”雷达炸毁,造成我方看守人员重大伤亡……这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展馆主创人员动手能力强
参战老兵签名和按手掌印
三是动手“做”。虽然有些资料可以网上“淘”,有些实物可以用钱买,但有些东西既“淘”不来,也无处“买”,咋办呢?那就自己动手做呗。比如,参战老兵都很熟悉的阵地“猫耳洞”,展馆就做了一个。说句真心话,我看了不大像。当然,地板上“挖”猫耳洞,与在半山腰或山脚下挖猫耳洞,效果是不一样的。我理解张福祥的意思,有总比没有强,差不多就行了。老山地区地形沙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颇费周折——先是陶正明将军通过关系找到一张军用地图,再用英雄硬六连参战老兵捐的4万多块钱购买相关材料,最后把做沙盘很有经验的海盐朱工程师请过来帮忙,在开馆前两天才赶出来的。叠堑壕、坑道用的沙包等材料,上个月才买回来,还在组装当中。第六展厅“军魂厅”是个互动厅,目前还比较空,展馆方面正在收集前来参观的参战老兵的签名和手掌印,估计一年之后,就可以把这些签名和手掌印拓出来上墙了。
参战老兵捐赠的物品
四是老兵“捐”。参战老兵得知筹建对越作战纪念馆后,也都想尽一份力,主动要求捐献自己在战场上得到的“心爱之物”。展馆方面给我提供了一份捐赠名单,从将军到士兵,许多参战老兵都把对越作战纪念馆作为心中的“精神高地”,捐出了珍藏多年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原一军作训处处长顾守成将军捐赠了20本自己撰写的书《难忘的一年》。原一军组织处副处长陶正明将军和原炮兵十六团一连排长孙哲捐出了自己写的战地日记。我也委托陶将军将拙作《亲历战争—— 一军老山轮战纪实》捐给了纪念馆。原一军政治部电影队长蒋彦捐献的是反映一军部队轮战的画册《威震南疆》。援越抗美老战士陈见辅捐给纪念馆的是上下两册的《越战之旅》。原一师组织科副营职干事韩亚青在题写对越作战纪念馆馆名的同时,捐出了一套32份保存完好的油印战地简报。原炮九师参战老兵还成立了捐赠小组,建立了微信群,定期交流捐赠情况。原炮兵十六团一营副营长张一捐赠了25样包括战时总结、军令状、论文和装备器材调拨通知单在内的物品。英雄硬六连原连长王宏捐赠的物品有越军士兵头盔、越军使用的法国吕歇尔40毫米枪榴弹壳2枚和我军参战誓词等。原一团一线阵地军医马新民捐赠了轮战期间越军使用的手雷1枚。“英雄指导员”钱富生把自己参加全国英模事迹报告团的演讲稿捐献了出来。原一团六连副班长陈荣除了捐款,还捐赠了20张荣誉材料附件。硬骨头战士展亚平和“战士诗人”陈灿捐出了自己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上发表的反映战地生活的诗作。原一军后勤部战勤处处长高东海把自己没有舍得用的参战纪念床单捐给了纪念馆。最让人感动的是,原一师通信连战士许宏捐赠了战场上被打穿的一顶钢盔,并从千里之外的云南专程把它送到嘉兴对越作战纪念馆……
向英模单位和个人致敬
亲爱的首长和战友,如果您在参战期间有什么值得纪念的物品,不妨也把它捐献出来,因为对越作战纪念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每个参战老兵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