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遇刺心理现象(安倍遇刺看收音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安倍遇刺心理现象(安倍遇刺看收音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十三年前卢武铉跳崖,那时我用的是诺基亚N72智能手机,尽管也能上网看讯息,但我本能的反应还是听传统的收音机;十三年后安倍遇刺,虽然我身边有几十台收音机,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手机上的资讯类APP。可见,至少在我的潜意识中,智能传媒平台已经取代收音机成为优先级最高的信息获取途径,收音机的信息传媒作用在渐渐弱化。从我一个普通听闻者、收音机爱好者的角度看,两位亚洲政要的身亡消息,前后相隔十三年,收音机在这两则消息传播中的作用确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德生R97107月8日中午,我无意中点击了一个微信群,看到群友分享了一个短视频和几张图片,打开来看才发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枪击。我赶忙切换到手机中安装的几个资讯类APP,此时安倍遇刺的消息已经铺天盖地了,不管是一些老牌资深媒体,还是各行各业的普通up主,都在分享和热议该事件。现场视频、图片、记者采访、个人分析等讯息不断映入眼帘,我甚至还到观察者网看了一
原创:收音机评论译介
一、听闻卢武铉跳崖和安培遇刺
2009年的那个春日,我们一行数人去野外郊游。远离城市的田园环境是接收广播信号的绝佳环境,任何一个广播爱好者、收音机发烧友都不会放过这种机会,于是,我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德生R9710收音机,打算捕捉一下短波信号。随着收音机指针的游走,突然喇叭里传来中国之声的新闻播报,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跳崖身亡。因为我们当中有几位朝鲜族的朋友,对这则消息也更加敏感一些,于是钓鱼的、打排球的朋友都停止了,围坐过来侧耳倾听事件的最新动态……珍珠白的德生R9710收音机也喧宾夺主,成了那次春游中最靓的仔。
卢武铉
德生R9710
7月8日中午,我无意中点击了一个微信群,看到群友分享了一个短视频和几张图片,打开来看才发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枪击。我赶忙切换到手机中安装的几个资讯类APP,此时安倍遇刺的消息已经铺天盖地了,不管是一些老牌资深媒体,还是各行各业的普通up主,都在分享和热议该事件。现场视频、图片、记者采访、个人分析等讯息不断映入眼帘,我甚至还到观察者网看了一会儿扬基与施佬的现场直播。而后,我才打开桌案上的网络收音机,发现NHK中文台在播日语教学节目。
二、收音机的信息传媒作用是否在减弱?
从我一个普通听闻者、收音机爱好者的角度看,两位亚洲政要的身亡消息,前后相隔十三年,收音机在这两则消息传播中的作用确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十三年前卢武铉跳崖,那时我用的是诺基亚N72智能手机,尽管也能上网看讯息,但我本能的反应还是听传统的收音机;十三年后安倍遇刺,虽然我身边有几十台收音机,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手机上的资讯类APP。可见,至少在我的潜意识中,智能传媒平台已经取代收音机成为优先级最高的信息获取途径,收音机的信息传媒作用在渐渐弱化。
依我之间,造成这种前后反差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
第一,智能传媒平台的信息更丰富、更吸引人。手机、平板和电脑带给人的是全方位的信息输入,声音、画面、文字多管齐下,现场急促的枪声、人头攒动的画面、不断滚动的文字给予我们一种现场真实感,各种现场细节都被披露出来,例如安倍晋三的美女保镖当时在做什么?事发现场周边有一家海底捞火锅店……只要你认真、有心,能获取的信息太多了。这些信息能抓住不同人的关注点,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该事件。
而收音机传媒呢?我们只能在主持人不急不缓、理智冷静、没有感情色彩的声音播报中获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当事人等资讯,然后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脑补各种现场画面。这种单凭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传媒,肯定不如智能传媒平台那么吸睛和夺人眼球。
第二,智能传媒平台的信息源更多,更快捷。在智能互联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手机既是信息终端,又是信息源。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其他媒体或up主提供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在见证、分享和传播最新的讯息。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恰巧在事发现场,就能第一时间为大家奉上最新动态。昨天杨基和施佬直播时,画面中就有一位西方人利用手机和手持稳定器拍摄现场画面,而且口中喃喃自语。不用说,他在为自己的朋友或订阅用户提供第一手信息。假如现场有100人,可能就有100个信息源在运作,飞快地将资讯分发到各种媒体平台。
收音机传媒在这方面就明显处于下风,它背后依托的是拥有合法执照的正规新闻机构,数量肯定比不上秒变现场信息源的普通路人。一家新闻机构,满打满算有多少个新闻记者,跑外出现场的又有几个?再者,像安倍遇刺这种突发事件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不是新闻机构有既定的报道任务,或许自家记者当时就没在事发现场。等他们心急火燎、气喘吁吁地赶到时,大概率已经完美错过“抢头条”了。
第三,智能传媒平台的应手性更好。所谓的应手性是指当你需要某物时它所具有的手拿把掐的便捷程度。我需要它时,它就在手边,应手性就高;我需要它时,它缺位或不在场,应手性就差。智能传媒平台所依托的手机、平板等设备的应手性就比收音机高很多。现在大家出门谁能少得了手机,这是出行必备之物啊,忘记带手机时,你是不是也有心慌意乱、八爪挠心的感觉?我们想看新闻时,是不是随手打开手机就能尽览天下事?
相比之下,收音机传媒的应手性就差多了。如今除了凤毛麟角的一些收音机发烧友会随身携带一台收音机外,没有人会携带这种过时笨重的老物件,自然也就不能通过它及时获取最新的资讯。
三、收音机对比智能传媒平台还有哪些优势?
一番分析下来,收音机传媒劣势尽显,那么,它对比智能传媒平台还有哪些优势?在这里,我不想老生常谈收音机在断电断网条件下的应急价值,只想谈一点:收音机传媒信息虽然不是最生动、最快捷的,但它是稳定、客观、值得信赖的。
收音机传媒背后的新闻机构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公正性,因为长久以来积淀了受众对其信息可信度的信赖感,自身对容错率的要求很高,所以他们播出的每一条信息都要有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从信息采集、编辑到审核,要经过数重环节。虽然这个流程会让披露的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了捕风捉影,以讹传讹。
而智能传媒平台的一些创作者为了抢头条,跑赢时间线,吸引流量,往往没有耐心求证所见所闻的可靠性,迫不及待地就发布出来。即便事后发现有误,大不了再编辑一下或者删除内容,只要赚足了眼球,赢得了流量,其他的可以抛到脑后。可以说,他们得之生动、快捷,失之稳定、客观。
再有,正规新闻机构的从业者都有一定的准入门槛,是经过专业训练、拥有专业知识积累的一批人。从职业素养、行业自律的角度出发,他们就有“文责自负”的强烈意识,会认真对待自己写出的每一个字,拍下的每一张图片。而普通创作者就没有这样的心境或觉悟,只求短平快,披露的消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就拿昨天安倍遇刺的消息来说,我第一次看到的网上播报是行刺者开了三枪,第一枪没击中,第二枪击中胸部,枪手上前又补了第三枪。当时有人断言:“击倒之后走到3米内再散弹补枪,这能活就不是碳基生物了”。然而,结合7月9日早间公布的消息,枪手只开了两枪,不是三枪,3米之内再补枪的说法也值得商榷。不难看出,消息的失真度还是挺大的。
总的来说,联系卢武铉跳崖和安倍遇刺事件,以管中窥豹的方式进行分析,应当承认,收音机在当今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在不断衰减,但是据此断言收音机已经完全过时,丝毫没有存在价值也过于激进和武断了。想要把收音机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还为时尚早。
朋友,您同意我的看法吗?请在评论区留言。
个人愚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