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他也想让秦朝文化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可是随着在秦朝皇宫之中儒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儒家与法术之间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到最后甚至出现一些儒生讥讽皇帝,这对秦始皇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这一切都迫使秦始皇下定决心去独尊法术,说到底这也是秦始皇的一个选择而已。但事实却是,“焚书坑儒”传闻中,“焚书”是却有其事,但“坑儒”就完完全全是一场误解,还被有心之人假意混淆。秦始皇在小学的历史课本中,我们都看到过,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少一些人来反对自己的残暴统治,不惜下令将所有的书籍都烧毁,只留下了那些用来歌诉他的书。在学生时代,我也一度认为是如此。

要说历史上的帝皇,最让我敬佩的就是秦始皇和乾隆。

乾隆大家都好理解,但是每当我提起秦始皇的时候,大家就会疑惑,认为他除了统一中国的功绩之外,剩下的就是残暴了,什么修弛道、建骊山墓、征伐百越、焚书坑儒等等,所以历史上都将秦始皇归于暴君一类。

听到这些,我就难免伤心,一个如此伟大的帝皇,竟被如此诟病。

秦始皇总被冠以“暴君”的名号,也许就是一种偏见,今天我就来揭秘——秦始皇的“暴君三大罪”。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1)

秦始皇


三大罪之——焚书坑儒罪

在小学的历史课本中,我们都看到过,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少一些人来反对自己的残暴统治,不惜下令将所有的书籍都烧毁,只留下了那些用来歌诉他的书。

在学生时代,我也一度认为是如此。

但事实却是,“焚书坑儒”传闻中,“焚书”是却有其事,但“坑儒”就完完全全是一场误解,还被有心之人假意混淆。

他也想让秦朝文化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可是随着在秦朝皇宫之中儒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儒家与法术之间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到最后甚至出现一些儒生讥讽皇帝,这对秦始皇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这一切都迫使秦始皇下定决心去独尊法术,说到底这也是秦始皇的一个选择而已。

所以秦朝是以法家治国,而大家都知道法家和儒家的矛盾,秦始皇会烧毁儒家的书籍也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了。毕竟在很多时候,思想和宗教战争,更胜过于其他的利益矛盾。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2)

焚书

而“坑儒”呢,完全就是对“保健品诈骗犯”的刑罚。

事因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君临天下,自然而然就想向天再借五百年,想仙福永享寿与天齐。这种事,作为术士的徐福是有发言权的。他马上跑去跟秦始皇说:海外有仙山,山上有神仙,神仙有仙药,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

秦始皇龙颜大悦,要船给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总之徐福要什么,秦始皇不二话大手一挥:给!

徐福没想过要仙福永享,他只享了几年,就把钱财都挥霍光了。于是他又跑回去找秦始皇说:神仙说见面礼不够,还要童男童女若干,钱财若干,贡品若干……秦始皇大手一挥:给!

徐福又回去享福了。不想这次秦始皇东巡,把他撞个正着,伸手跟他要仙药。好家伙,不慌不忙的说,海里面有大鱼拦路,过不去。这下好了,秦始皇马上派了大军过去,也不知道多少鱼蟹王八给遭了秧。

然后呢?啥也没见着,徐福就跑路了。

而后又有一个丞相李斯推荐的术士卢生被聘为御用术士,又是一通坑蒙拐骗,就带着秦始皇赐予的金银财宝成为了继徐福之后第二个跑路的术士,还带走了很多同党。

秦始皇得知,当然是龙颜大怒,这都被骗两次了,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物资,却啥仙药都没见着,于是才有了历史上的“坑儒”。

更准确来说是“坑术士”,要是在当代来说,纯属打击封建迷信,扫除老年人保健品诈骗的第一人。

史记上也是这么说的: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史记》

而到了西汉末年却出现: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尚书〉序》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战国策〉序》

很明显这是因为在提倡“法制”的秦朝, “儒家独大”的思想面临巨大的挑战,各家儒生才对秦始皇抱有不满,故而歪曲成坑杀儒士。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3)

坑术士


三大罪之——滥杀无辜

在广为人知的焚书坑儒事件后,即便没有再爆出杀人事件,秦始皇在他人眼中嫣然成为了杀人狂魔的代名词。

一般改朝换代,帝皇上位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与权力地位,帝皇都会找一些理由把开国功臣,建国元勋“双规”或直接“消失”。

但是暴君代言人秦始皇,在位期间却没有诛杀过一位功臣。

如果他真的滥杀无辜,那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国打下燕国,燕国为什么没有被屠城;如果他真的滥杀无辜,那前人都用活人陪葬,轮到他的时候,为什么却改用了兵马俑。

另外在秦始皇征服统一了六国之后,不杀各国贵族大臣,而当刘邦灭了秦国后,秦国王公贵族却惨遭灭门屠戮。

这就是最鲜明的对比。

还有的人说秦国时期的法律严苛,结果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死刑都不多见,更别提残酷的刑罚了,最常见的刑罚还是罚款、物资和苦力。


三大罪之——劳民伤财

前有孟姜女哭长城,后有几十万苦力修阿房宫。

先来说说长城。长城在秦之前就已经开始修建了,前前后后修了2000多年,由多个朝代共同完成,并不是秦始皇的独家创意。

要说为什么要修建长城,就得先从了解中原战争的历史缘由开始。

观察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土疆域,你会会发现有一条重要的降雨线限制着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

那就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4)

中国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期疆域都无法突破这条降雨线。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法农业种植,所以,在这条降雨线之外就是游牧民族,在这条线以内才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军队不是不能越过这条线,而是即使把这条线之外的土地打下来治理成本非常高。因为无法组织农业生产,所有的物资(军队的给养、官员的俸禄)都要从内地运输过去。在古代那种原始的交通条件下,长途运输物资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

孙子兵法曾经有个定量计算,要向1000里(500公里)运送1斤的粮食,路途消耗会达到10斤!1:10的运输成本,这还是仅仅500公里的距离。

所以对每一个朝代来说,驻兵400毫米降水线以外的土地,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两个朝代短暂的占据过400毫米降雨线以外的土地。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5)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6)

但都是昙花一现,中原王朝稍微衰落,这些土地都丢失了。一直到明末,我们的疆域都被这条400毫米降雨线死死的压制,这是农耕文明的天花板。

而我们的长城就刚好与这个400毫米降雨线高度重合!站在长城上,你就是站在农耕文明疆域的天花板。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7)

长城是我们的华夏祖先防御游牧民族修建的防线。这道防线体现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

长城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城市军事堡垒,我们的祖先不是蠢货——修建绵延上万里的军事防线,那要驻扎多少军队?

长城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调兵的“高速公路”,大家站在长城可以体会一下,在古代通过长城运动,相比在崇山峻岭中运动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

另一个就是防马。长城不高,根本阻挡不了人的攀越,但是马却不能攀越。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依靠马力来实现快速机动,没有马的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就是一个渣。

在古代没有大型工业机械的情况下,长城可以极大的缓解游牧民族的入侵。漫长的边境线上,因为有长城的阻挡,游牧民族只能在几个有限的口子涌入,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要防备、要围歼入侵的游牧民族,只要堵住这几个口子就行了,加上长城这条调兵的“高速公路”,让中原王朝的步兵面对机动力很强的游牧民族骑兵竟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秦国已然一统天下,但仍需防范外敌,保百姓平安,安居乐业。

而直到清朝,才打破400毫米降水线的魔咒,但这也是因为满清皇室带着“嫁妆”入主中原的原因。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8)

再说说那个被描写得极尽奢华的阿房宫,直到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才得出阿房宫未建成的结论。

在2006年勘察阿房宫的时候,勘察土地超过二十万平米,也只发现几片烧过的土块而已。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9)

而且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始皇时期的徭役,也并不是无限征用免费劳动力,不但有工资,还有四十多天的农忙假,每户也只能征调一人服徭役,女性做针线活也有工钱。

以上看完“三大罪”,或许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我也并不是想为秦始皇洗白。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秦始皇花费这些人力物力,都有着长远的眼光,对于国家边防和农业政治板块来说利大于弊,也为后代提供了防护。

还有很多历史上重要的措施都是在秦朝完成的,例如他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当时文字有很多种,各地交流很不方便,秦始皇就统一了文字,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统一。

在交通方面,秦始皇命令修建了秦直道,道路有30多米宽,比现在的八车道还要长,这种道路能够很快的把军队,粮食和武器运至全国各地特别是阴山脚,对匈奴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灵渠也是他命令修建,沟通了长江和珠江,给南部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秦始皇被后代记住的却是因为他的“残暴”……

人和历史总是有多面性的,那你觉得,秦始皇是不是“暴君”呢?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始皇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君吗)(10)

参考文献:《史记》、《云梦睡虎地秦简》、《〈尚书〉序》、《〈战国策〉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