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所存在的不足(课堂教学探微删除)
微课教学所存在的不足(课堂教学探微删除)【删除理由】上课铃声是提醒学生集中精力正式开始上课的信号,代表着学生课前准备的终结。但在铃响前早上课,学生坐不好就仓促导入,不等学生听清问题和要求就急于让学生回答,都是无效的体现。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照例是对上节课旧知识的回顾检查。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几乎没有片刻的停留,学生就在懵懵懂懂之中被叫了起来,一脸茫然,老师对学生的反映显然很不满,立即换了另外的同学。当然,并没有让第一位同学坐下。钟启泉教授曾说过,“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说应该能囊括三个领域的过程:即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①。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过
课堂教学探微:“删除‘无效’即有效”
——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追求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已日益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校的强音。但教学中仍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的环节和现象。发现无效、不断删除无效应该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删除 无效 有效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说应该能囊括三个领域的过程:即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①。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过程中,有效教学虽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的“低效”、“无效”的现象和环节。“删除‘无效’即有效”,这种至少是表现形式上的“二元论”的提法,可能经不住推敲,但在实践中,我个人认为,作为一线教师,首要的不是对理论和策略优劣的探源,而是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细致的排除,发现无效,删除无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现象一】不等学生坐好就开讲一天,到一所高中听课。老师真可谓“惜时如金”,离上课铃响还有近2分钟,老师就登上了讲台,在师生互致问好后,学生显然还没有坐好,教室里还响着挪动凳子和翻找课本的略显嘈杂的声音,老师的课已经开讲了。老师的导入就在窸窸窣窣和接踵而至的上课铃声中过去了。我没有听清老师的导入是否精彩,没有听清这节课到底要干什么。
【现象二】不等学生听清、想清楚就提问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照例是对上节课旧知识的回顾检查。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几乎没有片刻的停留,学生就在懵懵懂懂之中被叫了起来,一脸茫然,老师对学生的反映显然很不满,立即换了另外的同学。当然,并没有让第一位同学坐下。
【删除理由】上课铃声是提醒学生集中精力正式开始上课的信号,代表着学生课前准备的终结。但在铃响前早上课,学生坐不好就仓促导入,不等学生听清问题和要求就急于让学生回答,都是无效的体现。
在学生还没完成课前准备的情况下提前上课,易于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惶恐不安和行为上的忙乱,不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等待学生静下来仓促开讲,易于使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精彩的至关重要的导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听不清老师的导入和要求,听课的针对性就差,自然也会引起心理上的烦躁,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提问,如果学生听不清要求,听不懂提出的问题,或没来得及对已有知识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提取,就起不到提问的检查、反馈、矫正的作用。与其如此无效的“争分夺秒”,不如学会耐心地等待。
【删除指令】学会等待
满怀期待站上讲台耐心等待学生静下来,进入状态;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耐心等待学生的判断和思考。等待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等待可以催化学生的思维,等待可以使课堂更和谐。其实,等待也是一种艺术。
【现象三】随意草率的课堂提问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尽管是非常优秀的选手,尽管是经过了几次“磨课”和同事的研讨,但单单在提问的细节上还出现了很多“低效”、“无效”的提问。一是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缺乏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要么太浅显、直白,不能称其为问题,要么提出的问题缺少层次感,没有必要的梯度,针对的学生群体不清,要么设问太笼统,不知所云,问题的指向不明,令人费解。二是体现在问的技巧上,有的先“提”后“问”,即先点名,然后再出示问题,有的对提问的某个同学不停地追问,有的反复提问优生,有的同学在一节课上要被提问四五次,有的“问”与“提”几乎同步,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等等。
【删除理由】随意的课堂提问,助长了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随意,影响课堂的连贯,阻碍了对问题的深刻理解,问题的达成度会随之大大降低。
【删除指令】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对待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好的问题设计,是对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科学阐释,能有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恰当的提问时机的把握,将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
【现象四】忽略任务的分配镜头一 在一节初中的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完例题后,照例请3名同学到讲台上,按照例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板演。3同学背对其他同学紧张地写着,老师背对着其他学生紧张地盯着讲台上的这3名同学,仔细地寻找着板演中出现的问题,而其他同学或无精打采地看着,或无所事事地随意翻着课本。
镜头二 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向学生发出了指令:“下面开始小组讨论。”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一时间嘈杂声四起,老师站在讲台的一角,漫不经心地看着热闹的学生。学生的讨论,无论是踊跃的,还是沉默者,都似乎与老师无关。
【删除理由】让学生板演,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象。让学生板演,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听讲的效果,并给其他同学以示范;组织小组讨论,很多成了一种对课堂的“装饰”,简单地认为,有了讨论就是新课改的课堂,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在真的讨论,不在意讨论是否深入而深刻,不在意问题是否真的得到较好的解决。老师背对大多数学生,只盯着那3位同学,只关注台上,只关注讨论时热闹的表象,忽略了台下的大多数,忽略了讨论时的“沉默者”,忽略了自己在讨论中的角色。
【删除指令】合理分配课堂中的任务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想清楚几个问题,台上的同学在板演,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小组讨论时同学们都在忙,那么老师该干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在忙,个别的同学该干什么?
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的灵活驾驭和科学调控、指导上。
【现象五】课程标准成了摆设在课改实验区的课堂上,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课程标准》不仅摆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而且搬上了课堂,印到了学案和其他教辅材料上。对《课程标准》的重视令人欣慰,但实际应用和落实却令人担忧。很多老师只是对其照本宣科,或者简单地抄写在备课本上。至于每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准确的解读,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落实,课标的指导和指向作用到底怎么体现,普遍想得较少,真正能落实“三维目标”的更少。
【删除理由】《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表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的性质,是教学、评估的依据② 。对《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不到位,教学的方向就有可能偏离,三维目标难以真正得以落实,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往往被淡化和虚化,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就要落空。
【删除指令】科学解读和落实《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既然具有法的性质,做教师的就必须上升到法的高度来学习它,研究它,就要对整体的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科学的解读,弄清每一条要求的内涵与外延,特别要关注描述中的关键词,如了解、知道、理解、阐述、说明、运用等不同的涵义,确定教学的侧重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落实措施。
【现象六】掌声变得如此俗气“同学们,xx同学回答得怎么样?”
“好”。同学们齐声喊道。
“回答得这么好,还不来点掌声啊?”
哗-哗-哗,经久不息的掌声随之响起。
这是发生在不久前泰安市创新课比赛高中选手课堂上的一幕。
【删除理由】掌声四起,雷鸣般的掌声不断,已经是充斥在如今课堂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能再称为靓丽风景的“病态”。不管哪位同学回答问题,都要响起掌声,一节课下来会耽误多少学习时间?一个学期下来呢?一年呢?何况给学生要掌声,与舞台上给观众要掌声的一些歌手有何不同呢?对学生的表扬、激励,难道只有掌声一种方式吗?
【删除指令】拿起恰当的表扬的武器
尊重学生,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的武器不可滥用。最初的学生的掌声和老师的“你真聪明”的评价,可能让学生感到振奋,但,时间长了,用的久了,学生习以为常了,就变得俗套了,学生感到厌烦的时候,这样的鼓励、表扬还有用吗?当学生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时,为什么不能直言、纠正,甚至批评呢?
【现象七】片面追求多种解法去年,外出参加一个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听了几节为会议准备的公开课,本人感到受益匪浅。但有一个细节我不敢苟同。那是一节小学数学课,学习借位减法,计算24-8,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诸如“先算28-8=20,再算20-4=16”,“先算24-4=20,再算20-4=16”等很多种的解法,这些方法无一例外都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
但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在众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最好,或者比较好。
【删除理由】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但方法再多也有最好,或者比较好。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就不能形成主流的思维方法,学生如果不能在众多方法中找到最优化的方法,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方式。
【删除指令】求异,但不忘求同。
课堂教学需要整体设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需要做精心的通盘考量,不可顾此失彼。鼓励创新,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张扬个性,但不能偏离课堂的基调和主旋律。
【现象八】“辅助手段”主宰了老师每届的优质课的评选,越来越多的各类赛课,越来越多的选手选择了多媒体技术手段。老师们的课件做得越来越漂亮,图片、音频、视频应有尽有,声、光、电各显神通。课堂上,老师台上台下翻飞,时常在学生中间快步走上讲台点击鼠标,很多老师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有的课堂简直是哗众取宠,学生像在欣赏滑稽表演。
【删除理由】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抽象变得直观生动,使过去的东西再现,使无法想象的空间距离缩短,用得好能有效促进教学。但现在的课堂,多媒体的地位不知何时由“辅助”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主宰”,老师也不再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主人,反而变成了多媒体的“奴隶”,该板书的不板书了,该说的话、该读的课文几乎被电脑取代了,该让学生想象的也利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基本功不见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缩水了,老师激情四射的魅力消失了。
【删除指令】合理使用,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不是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教师都能用多媒体,使用与否要注意把握“三个有利于”,即要有利于难点问题的突破,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依据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依据教师个体对多媒体技术熟悉的程度。否则,将事倍功半。
【现象九】画蛇添足的“课堂练习”上个月的一天下午,听了我市一位年轻的很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的课,课题是《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课的整体设计非常合理,结论完全是靠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自己得出的。课堂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特别是让学生充当欧洲主要国家的谈判代表,设置了依据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谈判的情境,使本课再次达到高潮。但当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潮的时候,老师似乎是考虑到环节的完整,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做起了意在巩固基础的几道选择题……。
【删除理由】在本课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合作交流,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在思维的高峰安排思维含量并不高的练习,其实是画蛇添足。
【删除指令】环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堂练习旨在对当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其重要性不可否认。但练习的针对性、习题的分量和思维含量则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环节固然重要,但效果更为关键。周到齐全的教学环节不等于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一切环节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现象十】“倾听”远没有形成师生的习惯一位同学在紧张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老师也在认真地听着学生的回答,仔细地检索着学生回答中是否出现问题,但讲台下坐着的学生显然游离在这个“紧张”的场景之外。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展开了讨论,看那唇枪舌战的景象,学生显然进入了状态。但讲台上的老师或眼望天花板,或漫不经心地扫视一两下正热火朝天的学生,老师显然不在状态,显然没有倾听学生的讨论,显然游离于学生的讨论之外。
【删除理由】课堂上,对同学的回答如果不注意倾听,就发现不了别人在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就不能给自己以借鉴;如果老师对学生热烈的讨论置若罔闻,学生在讨论中的深入程度、观点和思路的正确与否等,不能了然于胸,就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删除指令】时刻注意倾听发言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来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对对方的一种起码的礼貌,一种基本的尊重,一种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推动的是一种信任,促进的是一种和谐共进。师生之间如果不形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就会大大出现有效信息的损耗,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
【现象十一】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放任”最近到学校听课,在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就在教师的“下面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吧”的不经意的指令中开始了所谓的自主学习。这时,有的同学迅速翻开书本,拿起钢笔,边读便书写着什么;有的自言自语地念叨起来;很明显其中还有诸多的不和谐的音符,有的眼睛盯着书本,目光久久没发生任何的移动;有的随意翻动着课本,似乎没有任何能引起注意的地方;有的渐渐找到了睡觉的感觉,开始摇头晃脑起来……这时的老师呢?老师正站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随意地站着。漫长的时间里老师除了几次走动之外,几乎没有说话或与学生的交流。
【删除理由】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一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二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缺少任务驱动和指导的自主学习实际上成了放任自流,学生间的差距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拉得越来越大。
【删除指令】自主学习不要“放弃”指导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勤于指导,科学指导,要力求做到“一给(给具体的任务和详细的要求)、二观(观察学生学习、情绪等动态)、三巡(巡视,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四查(对学习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反馈)、五评(对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点评,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③
【现象十二】不恰当的幽默使课堂基调变了味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素质高,教师的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很突出,特别是语言幽默,时时令学生捧腹。今天讲的是柳永的《雨霖铃》,词的基调是“伤别离”,但曹老师还在发挥她语言幽默的特点,时时爆发出一阵阵的笑声。师生就这样在时而忧伤,时而欢笑的不断转换中结束。
【删除理由】语言幽默本是一种良好的语言艺术,是难得的一种素质。但幽默应用在本课,显然脱离了本课的“伤别离”的基调。这时的幽默、笑声,与“伤别离”的基调已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使学生在走进文本与作者时体验的是“哀婉”,当走出文本时感受到的又是“捧腹大笑”,这种转换是痛苦的,创设出来的“伤别离”的情绪成为一种虚假,此时曹老师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课堂因幽默变了味。
【删除指令】让真情涌动
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煽情”,更需要真情的涌动。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只有将学生的情感真正融入其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情”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
【现象十三】讲评课只是简单地对答案很多老师私底下反映,最好上的课是复习阶段的讲评课,原因是不需要多么精心地备课,甚至有的认为,只要有答案,就能上好讲评课。事实上也是如此,听过很多讲评课,多数都是简单地对答案,从第一题依次往下讲,一节课讲不完,下节课就接着讲,不管学生哪些是都会的,哪些是大部分会的,哪些是少数人会的。
【删除理由】简单对答案是极不科学的做法,毫无针对性可言。全会的不必讲,个别不会的不必集体讲;典型题目和一般性的题目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前者会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易于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后者则重点不突出,发散性不够,难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删除指令】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评
讲评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课型。教师可以借助对典型题目的讲评,及时梳理所学知识和暴露出来的缺漏,对存在的共性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仔细排查,对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听过典型题目的讲评,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解题的规律,总结解题方法,透过一道题理解一类题,达到“窥一斑而知一豹”、“举一而能反三”的目的。
【现象十四】充满隐忧的作业“五一”学校放假,读初中的孩子回家后说的第一句话竟是“真不希望放假”,原来是因为3天假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包括历史、地理等九个学科无一例外都布置了作业,作业量都大得惊人,几乎都是按照一门学科3天的量。我的孩子学习不错,厌烦之心尚且如此,其他学生可想而知。
【删除理由】目前,无论是在义务教育学段,还是在高中,惩罚性的作业、机械重复的作业、为抢占业余时间而布置的无谓的作业,随意性的作业,不计后果的作业,比比皆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作业,着实令学生伤心,令家长头疼,令专家担忧,但唯独让部分老师津津乐道。殊不知,这样的作业是无益的,低效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
【删除指令】加强作业的设计
一要减掉机械重复的作业,二是坚决剔除惩罚性的作业,三是严格控制作业量,四是加强个性化作业和创新性作业的设计。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不再是教师拼抢时间的武器。
【现象十五】激情难觅,学生昏昏欲睡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课堂少了教师的神采飞扬,激情不再流淌。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变成了对文本的“肢解”,神秘绵长的历史课变成了对历史事件的“解剖”,广袤神奇的地理课变成了对矿藏物产的记忆……。出神入化的讲授难现,生龙活虎的场面难觅。在这样的干巴巴的课堂里,学生昏昏欲睡。
【删除理由】“激情难觅”也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酿造的苦果。激情的丧失,使教师的教学缺少了鲜明的个性,使课堂行为变得生硬,使学生的活力得不到激发,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质量。
【删除指令】让激情在课堂上燃烧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和智慧,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大有作为的天地,教师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应该让自己的个性张扬起来,擅长说的说起来,长于演的动起来,让师生的智慧在课堂上肆意流淌,让师生的激情在课堂上自由燃烧,让课堂教学在快乐和诗意中穿行。
参考文献:
①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3—154.
②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Ⅱ—解析新难点.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③李玉民,《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如何实现课上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益》
http://blog.cersp.com/index/1053135.jspx?articleId=147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