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范仲淹的重点资料(N.27国史大纲先天下之忧而忧)

关于范仲淹的重点资料(N.27国史大纲先天下之忧而忧)

《国史大纲》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写的一本历史书,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钱穆先生以教科书的方式在《国史大纲》中叙述了中国从上古夏商周一直到清代几千年来的朝代历史变迁,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下面特别介绍北宋时期的两次著名变法,一次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另一次是“王安石变法”,这两次变法都以失败告终,其中变法的背景、内容以及失败的原因对于我们进行企业组织人事、制度机制改革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重新形成大一统国家。赵匡胤凭借兵权起家,当了皇帝之后为避免之前武将拥兵自重,中央政府集权不够的问题,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对士人知识分子开放政权共同执政,对外由中央政府直接养兵以防御外敌。这样的国策一方面造就宋朝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也造成宋朝一直以来在军事上积贫积弱,始终解决不了北方和西北边疆辽和西夏的威胁,造成冗兵冗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由此开始了北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变法改革。

宋仁宗刚刚对应完辽和西夏的交替入侵,战事稍缓,国内财政也到达崩溃的边缘,为此起用在西夏用兵中颇有建树的范仲淹主导“庆历新政”变法,范仲淹为此向宋仁宗提出了十条变法建议:1、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2、抑侥幸(限制官吏滥进),3、精贡举(严格科举取士),4、择官长(慎重选择地方长官),5、均公田(防止官员侵占土地),6、厚农桑(重视农业),7、修武备(修整军备),8、减徭役(减少人民负担)、9、覃恩信(落实朝廷的恩惠政策),10、重命令(重视命令的发布和执行)。前面五条都是官员的考核人事改革,后三项是为了富国强兵,最后两项是前面八项的运用,要做到奖惩有度,执行有力。可以看到范仲淹的变法以人事为主,想通过严格官员的考核、选拔、升迁、福利制度,解决官员升迁的论资排辈、推荐自家子弟做官、官吏越来越多、官吏腐败等问题,达到澄清吏治,简政提效的目的。然而这些政策触犯了天下官员和读书人的直接利益,引起巨大的反对,官员纷纷上书纷纷指责范仲淹是结党营私,把别的官员贬低下来,重用自己人,是在营造自己的圈子“朋党”,不到一年,范仲淹不堪忍受,提出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宋仁宗是一个比较文弱的皇帝,心里面明白变法的需求仍在,但实际上无法实施下去,于是同意范仲淹的离职请求,新法也全部停止实施,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草草收场,以失败告终。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上层领导的支持不足,宋仁宗刚开始同意范仲淹的全部意见实施变法,后来因“朋党”之争就产生怀疑不再信任范仲淹的变法政策,范仲淹离任马上就废除了新法;二是新法的推行没有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新法严格考核,阻碍了官员的升迁,减少官员职数,读书人考试当官的机会受到打击,又没有及时推行让百姓获利的政策,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变法必然推行不下去;三是只注重人事而没有与之配合的实际措施方法,官员的任免只靠个人判断,让反对派抓住任人唯亲,冠之以“朋党”的罪名,失去宋仁宗的信任。整体可见要对既得利益者的实施改革,何其艰难。

之后范仲淹外放路过洞庭湖,写下了《岳阳楼记》的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知识分子官员的政治思想。

关于范仲淹的重点资料(N.27国史大纲先天下之忧而忧)(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