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后妃等级(历代后妃虽相近)
各个朝代的后妃等级(历代后妃虽相近)嘉靖三十一年12月选民间女子300人,嘉靖三十四年9月选民间女子10岁以下者160人,同年11月选湖广、承天府民间女子20余人。嘉靖四十三年正月选进宫女300人。共1080余人,连同原有即达2000人左右,数量可观。清代与明代不同,入宫的宫女到25岁时,便可离宫,这样,有进有出,宫女的数量保证均衡,但数量也能达到3000人左右,可见这个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我认为,如果单算有称号的后宫,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多,但是,如果将后宫的女性都算上,那就不止“三千佳丽”了。明代,宫女一旦被选进宫,便永远不能离宫,因此,有进无出,数量也就变得庞大。以嘉靖为例,据《明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嘉靖帝谕内阁,嫌中宫妃御所用不足,又嫌多老疾,于是礼部尚书费寀随即选女子年11岁以上、14岁以下者300人入宫。皇上真的有那么多的妃子吗?我认为,内宫里的人,无论高低贵贱,都隶属于皇帝,对皇帝负责。
#明清后宫,真有#
【作者】神木市特殊教育学校 杨宇2022年6月17日古代皇帝妃子众多,于是便有了对古代皇帝后妃的俗称,三宫六院之体系。对于皇帝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提法,三宫即指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即指东六宫分别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分别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皇帝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夫人所而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
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困,高悬银(片旁)照香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的住所为三宫六院。人们常说,做皇帝好,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坐拥全天下的美女,真是羡煞了全天下的男人。看来,皇宫中的美女真是多得数不完,难道真有阅不尽的人间美色?
皇上真的有那么多的妃子吗?我认为,内宫里的人,无论高低贵贱,都隶属于皇帝,对皇帝负责。后妃有森严的等级,后宫的秩序才得以维护。自唐开始,宫廷就设立了六局二十四司,每四局为一司。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后宫女官人数太多,遂改为六局一司。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品级皆为正六品。至此,宫中共有女官75人、女史18人。
皇后位居正宫,实为国母,低于此等级的设有贵妃,再往下诸妃位号,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有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等级在妃之下。明宪宗时期,还首次出现了皇贵妃的称号,宪宗追封宠妃万贵妃为皇贵妃。此后,到了明神宗时期,神宗封宠妃郑贵妃为皇贵妃,以后逐渐形成定制。
到了清代,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采纳礼官的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6名,柔婉、芳婉各30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2名,勤侍人数不定;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但此建议虽通过而未能执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册立皇后,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只要是皇帝看中或宠幸的宫女均可纳入其中。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分别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分别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
我认为,如果单算有称号的后宫,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多,但是,如果将后宫的女性都算上,那就不止“三千佳丽”了。明代,宫女一旦被选进宫,便永远不能离宫,因此,有进无出,数量也就变得庞大。以嘉靖为例,据《明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嘉靖帝谕内阁,嫌中宫妃御所用不足,又嫌多老疾,于是礼部尚书费寀随即选女子年11岁以上、14岁以下者300人入宫。
嘉靖三十一年12月选民间女子300人,嘉靖三十四年9月选民间女子10岁以下者160人,同年11月选湖广、承天府民间女子20余人。嘉靖四十三年正月选进宫女300人。共1080余人,连同原有即达2000人左右,数量可观。清代与明代不同,入宫的宫女到25岁时,便可离宫,这样,有进有出,宫女的数量保证均衡,但数量也能达到3000人左右,可见这个数量是不断增加的。
对于皇帝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提法,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皇帝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皇帝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以皇帝为中心,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 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至此周之三夫人、九嫔便有了具体名称。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品级皆为正六品。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名。贵妃,二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我认为,后宫规模,明朝以前皇帝较为自由,后宫女子都算储备后妃。明清时期后宫制度则相对完善,后宫人员众多,很少能够随心所欲。
西汉以前,皇帝后宫人数普遍偏少,随着皇宫规模的扩大以及皇宫制度的完善,皇帝后宫人数开始急剧扩张,到汉武帝时突破千人,汉桓帝时达到五六千人,到晋武帝司马炎时开始破万,而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顶峰,一度达到四万人。而自唐朝之后,帝王后宫规模又再度开始减少,明清时期后宫制度相对完善,很少再有皇帝无节制的扩大后宫,因而始终维持在万人上下。
如前文所说,明朝以前皇帝相对较为随心所欲,后宫的规模和后妃的人数完全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喜好。不过,皇帝宠幸的人数虽然较多,但能够真正被册封者其实只是少数,例如隋炀帝杨广,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的好色那是出了名的,然而能够获得册封的,也不过9人而已。所以,因为各方面条件限制,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是说明人数多,并不是实际数字。
综上所述,说到历史上后妃最多的皇帝,我知道的有三位,其中康熙后妃多达66人,乾隆则有43位,唐玄宗李隆基则有38人。而历史上后妃最少的,除了那些早逝没有娶妻的皇帝外,应该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了,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履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我认为,明清时期,后宫应该真有好多嫔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就是说明人数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