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继女瞿独依的一生(瞿秋白之女瞿独伊逝世)
瞿秋白的继女瞿独依的一生(瞿秋白之女瞿独伊逝世)“他戴着眼镜,很轻松,说的话不多,但是每一句都让我感到很温暖。”这是瞿秋白给年仅4岁的瞿独伊的第一印象。1925年,瞿独伊从浙江萧山来到上海,与瞿秋白、杨之华生活在一起。1921年11月,瞿独伊出生于上海,她的母亲杨之华是一位出生在旧家族中的新女性。1919年,杨之华与著名民主人士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结为连理。瞿独伊本名叫做沈晓光,因为杨之华与沈剑龙婚后不到一年,感情宣告破裂。生下女儿沈晓光后,杨之华决定与丈夫沈剑龙离婚,把女儿改名“独伊”。(“独伊”指的是一生只有这个女儿,希望她长大成人后,在事业、生活上能够独立,拥有完整的人格。)1923年,杨之华结识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在向警予、王剑虹的撮合下,杨之华与瞿秋白成婚。
据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工作局消息,“七一勋章”获得者、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之女瞿独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2021年是建党百年,七一前夕,瞿独伊独女李晓云代替生病的母亲,出席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颁授仪式。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瞿独伊是唯一的百岁女性革命者。
瞿独伊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她也深刻了解到父亲瞿秋白的伟大意志。
那么,作为瞿秋白的爱女,瞿独伊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父亲瞿秋白壮烈牺牲,给她带来哪些影响呢?
1921年11月,瞿独伊出生于上海,她的母亲杨之华是一位出生在旧家族中的新女性。1919年,杨之华与著名民主人士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结为连理。
瞿独伊本名叫做沈晓光,因为杨之华与沈剑龙婚后不到一年,感情宣告破裂。生下女儿沈晓光后,杨之华决定与丈夫沈剑龙离婚,把女儿改名“独伊”。(“独伊”指的是一生只有这个女儿,希望她长大成人后,在事业、生活上能够独立,拥有完整的人格。)
1923年,杨之华结识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在向警予、王剑虹的撮合下,杨之华与瞿秋白成婚。
1925年,瞿独伊从浙江萧山来到上海,与瞿秋白、杨之华生活在一起。
“他戴着眼镜,很轻松,说的话不多,但是每一句都让我感到很温暖。”这是瞿秋白给年仅4岁的瞿独伊的第一印象。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瞿独伊有了一个“好爸爸”,瞿秋白亲切地喊她“小独伊”。
瞿独伊和父母杨之华、瞿秋白合影
瞿秋白与杨之华每天工作十分忙碌,瞿秋白是全国革命的领导者,杨之华则忙于工人运动。为了照顾家庭,不论多忙,瞿秋白只要有一点时间,他就会到幼儿园亲自接送瞿独伊。
在家时,瞿秋白手把手地教瞿独伊写字、画画。如果实在没时间,瞿秋白和好友茅盾轮流接送瞿独伊和茅盾之女沈霞。在小独伊的记忆里,这是她童年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1927年,随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的命运危在旦夕。
1928年4月,瞿秋白与周恩来提前来到苏联,准备中共“六大”的相关工作。1928年5月,作为中共“六大”代表的杨之华,带着瞿独伊秘密来到莫斯科。
1928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中共代表,冒着危险来到莫斯科,召开了中共“六大”会议。
年仅6岁半的瞿独伊,与母亲杨之华还要从事一项“秘密工作”。代表们从中国边境来到苏联时,在妈妈杨之华的引导下,瞿独伊认几位陌生的叔叔叫爸爸,好躲避反动派的调查。
瞿独伊与母亲在苏联
来到莫斯科后,瞿独伊就给那些叔叔阿姨们唱歌跳舞,缓和紧张气氛,瞿独伊也可以说是中共“六大”最特殊的见证者。
得益于瞿秋白、周恩来等人的筹备工作完善,中共“六大”会议圆满召开。会后,瞿独伊随父母留在苏联继续生活了两年多时间。
1930年,瞿秋白、杨之华忍痛将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他们则取道欧洲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时间一眨眼就是5年,瞿独伊无时无刻不想着与父亲再次团聚。然而,悲剧往往比幸福来得更早一些。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壮烈牺牲。
这一年的秋天,瞿独伊从报纸上得知父亲已经牺牲的消息。生命的尽头,瞿秋白仍然挂念着女儿瞿独伊:“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
可是,才14岁的瞿独伊却再也看不到她亲爱的父亲了。
瞿独伊晚年回忆起那段日子,用“非常难熬”、“痛苦不堪”等词语来形容。她一遍遍看着瞿秋白写给自己的书信,回想起与父亲团聚的时光。
瞿秋白
1935年,杨之华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母女二人终于团聚。此后6年间,瞿独伊与母亲一直在苏联生活。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莫斯科遭到德军疯狂轰炸。20岁的瞿独伊还曾执行过危险任务,她与同伴站在房顶上看到德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落下就冲过去,迅速用铁夹子把炸弹架起来扔到楼下。
莫斯科连续遭到轰炸近三个月时间,瞿独伊就这样反复扔了三个月炮弹。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授予瞿独伊卫国战争升级70、75周年勋章,以此来纪念瞿独伊在苏德战争中的贡献。
1941年9月,瞿独伊与母亲杨之华从莫斯科返回中国参加抗日。途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时,母女俩被军阀盛世才抓进监狱,一同被抓的还有150余名在疆中共人员以及家属。
随着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狱友先后被敌人秘密杀害,刚满20岁的瞿独伊在监狱里和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参加各种纪念抗议活动。
在无数次的斗争中,瞿独伊深刻地明白了父亲瞿秋白写下的那一句:“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瞿独伊(第二排左一)、母亲杨之华(第二排右五)
但敌人很快盯上了年轻的瞿独伊,威胁她:“你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生死两条路,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独伊愤怒地回答道:“我绝不单独出狱,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送回延安。不用考虑,我始终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奋斗,死了也是光荣的。”
敌人看瞿独伊软硬不吃,便把她和杨之华关押在条件最艰苦的监牢中,每日只提供两顿饭,饭里掺有沙子,菜里绝没有一点油腥。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后,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全力斡旋,1946年7月10日,张治中同意将在新疆被捕的中共人员全部释放,他们分乘10辆大卡车抵达延安。
在延安,瞿独伊受到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共领导的亲自接见,彭德怀还给瞿独伊、杨之华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份特殊的“礼物”是一块已经锈迹斑斑的怀表,是瞿秋白于1920年到苏联采访考察时得到的纪念品。后来,瞿秋白将这块怀表送给了沈泽民,沈泽民又将怀表转送给了徐海东。
1935年,徐海东将这块珍贵的怀表赠送给了彭德怀。彭德怀现在又将怀表物归原主,送给了瞿秋白的遗孀。
当瞿独伊看到父亲的怀表时,眼泪瞬间奔涌而出,她紧紧地握着它,似乎感受到了父亲的体温和气味。
来到延安之后,瞿独伊与丈夫李何共同承担起了翻译俄语,撰写新闻报道的任务。(李何出生于1918年,他是福建人,1938年被派往乌鲁木齐进行革命工作,1942年与瞿独伊结婚。)
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28岁的瞿独伊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主席的讲话,正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瞿独伊与丈夫李何前往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李何的护照编号是001,瞿独伊的护照编号是002。
瞿独伊与李何
当时新华社驻苏联记者站只有他们夫妻二人,人员紧缺,资金困难,都是摆在瞿独伊和李何面前的难题。
瞿独伊与丈夫没有向组织抱怨,他们毅然扛起重任,身兼数职。瞿独伊需要承担记者、通讯员、抄写员、打字员的工作,李何则是翻译、会计、采买员、厨师。
每天夫妻二人忙得只能睡4个多小时,两个人将一切开支降到最低,主动要求降薪,自费购置收音机和照相机,将稿费作为党费全部上交。
有一天,瞿独伊和李何乘坐公共汽车到外交部新闻司取材料。路上突降大雨,二人没带雨伞,被淋成落汤鸡。
到地方后,外交部工作人员非常奇怪:“你们好歹也是中国驻苏联新华社通讯站的负责人,为何不派个通讯员过来取材料?”
瞿独伊回答道:“我们国家百废待兴,刚开始经济建设,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外,有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时,瞿独伊还要承担翻译工作。1958年,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瞿独伊全程陪同担任翻译,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
1957年,瞿独伊为周恩来总理做翻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20年,21岁的瞿秋白以记者身份赴苏联采访,翻译了大量“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实际情况。
1950年,整整30年,瞿独伊与父亲一样再以记者的身份赴苏联,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帮助。
1962年,丈夫李何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这对瞿独伊打击不小。1964年,瞿独伊与李何的长子因病去世。丈夫和儿子的相继去世,使得瞿独伊的身体每况愈下。
1973年,年逾七旬的母亲杨之华在北京逝世,彼时瞿独伊身边只有独女李晓云一人。与此同时,父亲瞿秋白被一些怀有二心之人冠上了“通敌卖国”的罪名。
因为瞿秋白壮烈牺牲前,曾写出2万多字的《多余的话》。《多余的话》展现了瞿秋白浪漫、热情、执着、坚定的心路历程,也饱含了他对瞿独伊的热忱之心。
正是因为这份2万多字的材料,使得组织上曾有人觉得瞿独伊“晚节不保”,给敌人通风报信。
1979年,瞿独伊给中共中央写信请求,为父亲平反。经过多方奔走,1980年10月,中纪委正式宣布“瞿秋白不是叛变的汉奸”。
1982年,瞿独伊从新华社国际部离休,多方寻找一些健在的老同志,为父亲平冤。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牺牲50周年之际,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央讲话,肯定了瞿秋白的一生,恢复其名誉。
前排右二:瞿独伊
此后30多年间,瞿独伊主动参与编辑整理瞿秋白文章的研究工作。晚年的瞿独伊心态非常积极,乐观向上,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仍关心年轻人的成长。
2011年,90岁的瞿独伊参加电影《秋之白华》的首映典礼。当记者询问瞿独伊:“父亲瞿秋白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瞿独伊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爱祖国,爱人民。”
在这场首映会上,瞿独伊还向大家展示一份珍贵的礼物。新婚当天,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戒指,他亲手在戒指上刻上了精美的图案和4个字“秋之白华”,还在一枚金别针上刻下“赠我生命的伴侣”,作为两人新婚纪念。瞿独伊展示的就是“秋之白华”这枚印章。
2016年,95岁的瞿独伊接受新华社采访,当提到父亲的牺牲时,瞿独伊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她才喃喃说道:“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才是我的父亲?”
可见,瞿秋白的牺牲是瞿独伊一生当中最难以抹平的伤痛,也让她成为了一名如同父亲那样坚定的革命者。
2021年7月1日,《国际歌》的旋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奏响,天安门广场上的7万余名群众高声合唱《国际歌》,全国9514.8万名共产党员高声合唱《国际歌》。
如同80多年前,36岁的瞿秋白高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那样,中华民族已经伟大复兴,英特纳雄耐尔已经实现。
与党同岁的瞿独伊老人,已经追随他的父亲而去。瞿秋白没有看到的新中国,他的“小独伊”亲眼看见了。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感谢您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