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玉树震后五小时(我和玉树的故事)
再忆玉树震后五小时(我和玉树的故事)第二次走进玉树是在2005年,我在连队任指导员,随部队进行光缆施工任务。也许正逢草原最美的季节,也许我们去的是最美的巴塘草原,这一次玉树给我的印象是:天很蓝,草很绿,景很美,空气清新。去玉树之前,进行了半年多的高强度体能训练,以适应玉树的高海拔。当时网络不发达,根本不知道玉树海拔多高,气候如何,只是听说身体素质不好,会高原反应,很难适应,弄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至此,在我头脑中便印下了玉树环境恶劣、可怕的印象。在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如期到了玉树巴塘草原,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们的帐篷就驻扎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不远处便是一条清澈的河流。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第一次看到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低,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当然不可或缺的是适应性训练,要完成各种武器的射击,对各项体能科目进行测试,在巴塘机场还进行了5公里武装越野,也许是当年正值年轻气盛,训练中并没有感觉出太多的不同,更多的是对草原的新奇
翻阅手机,发现朋友圈有几篇纪念玉树地震12周年的信息。
坐在电脑前,思绪万千,随着记忆的打开,一个个有关我和玉树的文字跃然纸上。
来青海25年了,到访过青海的很多地方,而去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玉树。
初识玉树,大约在1999年的夏天,随部队去玉树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那是刚毕业工作不久,对于青海是陌生的,对玉树高原是神圣的。
去玉树之前,进行了半年多的高强度体能训练,以适应玉树的高海拔。当时网络不发达,根本不知道玉树海拔多高,气候如何,只是听说身体素质不好,会高原反应,很难适应,弄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至此,在我头脑中便印下了玉树环境恶劣、可怕的印象。
在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如期到了玉树巴塘草原,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们的帐篷就驻扎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不远处便是一条清澈的河流。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第一次看到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低,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
当然不可或缺的是适应性训练,要完成各种武器的射击,对各项体能科目进行测试,在巴塘机场还进行了5公里武装越野,也许是当年正值年轻气盛,训练中并没有感觉出太多的不同,更多的是对草原的新奇冲淡了训练的劳累。
也许正逢草原最美的季节,也许我们去的是最美的巴塘草原,这一次玉树给我的印象是:天很蓝,草很绿,景很美,空气清新。
第二次走进玉树是在2005年,我在连队任指导员,随部队进行光缆施工任务。
那时每天的工作很单一,受领任务、分配任务,做好组织保障和思想工作,有时也会帮助体力弱的战士挖上一段距离,和战士聊聊天。
在外施工,远离营区,任务很单一,没有了内务检查、训练评比等条条框框。每天就看谁挖得多,那个单位完成的速度快,有时为了赶进度会加班加点。当时除了劳动,大家都比较随意。
这次施工让我找到了高原的感觉,有时猛挥几下镐都会感到气喘吁吁。所以挖光缆沟也是一项技术活,口不能开的太大,力也不能使的太猛,要在均速持久中见高低。
遇到雨天无法干活,会到草地上捡蘑菇。远远望去绿绿的草地上星星点点的白色,就是一朵朵的小蘑菇,有时还会捡到黄菇、鸡腿菇,不一会就能捡一堆,装到帽子里拿到炊事班就是一顿丰盛的美餐。
施工一个多月,随着开挖距离越来越长,见到了更多的高山和草原,也见证了战友间的互帮互助,你争我赶。
这次玉树之行印象深刻的是:施工很累,也很辛苦。草原雨水很多,帐篷又潮又湿。在炊事烤坏了我一条迷彩裤,在悬崖峭壁还拍到了一窝幼小的雄鹰。
第三次去玉树是2010年4月14日,这是一个记忆深刻的日子。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作为宣传科长,我第一时间随部队进入玉树。
踏上这片风景优美的土地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满身灰土的受伤群众,昔日店铺林立、建造精美的藏式建筑,已在7.1级地震中变成了一堆堆瓦砾,偶有挺立的楼房也是危危可及,不能住人。
走在结古镇,人员、车辆多得令人意想不到,人口并不算多的高原小镇,在震后极短的时间内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
灾区的水断了、电断了,没有一家商铺开门,忧伤无助的藏族同胞清理着被掩埋的物资,很难想象,在这种条件下如何生活。面对眼前的一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达那一刻的心情。
夜晚,镇上刮起了小风,尽管出发前穿上了毛衣、毛裤,但高原的风还是让人感到了丝丝凉意。路上的行人少了许多,路边不时有人搭起帐篷,没有领到帐篷的群众,只好把废墟中挖出的棉被铺在路边和衣而睡。
是夜。我们三人挤在物资车的大厢板上,身下的物资高低不平,头上的冷风飕飕直吹,身体虽有不适,但想到一天的所见所闻,心里立马敞亮了许多。我知道,目前所有的一切虽不及营区,但与当地的群众比起来,或许,我们已经是天堂了。
随后的日子里,我扛着摄像机,挂着照相机,白天拍摄,晚上赶稿,借助别人的发电机、网络传稿,每天休息五小时。拍摄照片几百张,摄像带十几盒,成为我对玉树印象最深的一次。
这一次的印象:目睹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和衷共济的传统美德,感受到了中华儿女休戚与共的赤子情怀,见证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次是6月中旬,在玉树地震发生两个月后,我随新闻报道组一行,再次走进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
6月的玉树,树绿了、草青了,春天已经来临。从玉树机场出来,美丽的巴塘草原绿意正浓,远处的山峦盛开着一簇簇灿若云霞般的花朵,通往县城的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在这里看不到一点地震的痕迹,完全是一幅大美青海的景致。
时隔两个月,玉树的街道整齐了许多。原本东倒西歪的楼房大部已被清理,街边帐篷里设立了邮局、电信、小吃店和法律咨询等机构。格萨尔广场街边的帐篷里,摆放着新鲜蔬菜、时令水果、服装鞋帽和各式生活用品,刚刚采挖的虫草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
长发黑衣的藏族同胞、红衣飘飘的喇嘛、戴着太阳镜的汉族小伙,往返于各帐篷之间,精心挑选着各种物品。手持经轮、念珠的藏族老阿妈,坐在帐篷前喃喃自语,一脸的平静。
红旗小学、第二完小等学校已搬进板房。一排排白墙蓝顶的简易房,整齐划一的桌椅板凳,整洁规范的校园,朗朗读书声,让我们看到了高原玉树的希望。
清墟现场,马达轰鸣,人声嘈杂。头戴白、黄、红色头盔的官兵们,小心翼翼地从废墟中清理出一件件物品。随后,挖掘机挥舞着铁臂,将一块块钢筋水泥装进自卸车,一路灰尘,飞奔而去。清墟现场挂满了党旗、国旗和“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等横幅标语。
这一次给我的感觉是: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救援;只有社会稳定和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重建家园、创造高原奇迹。
第五次走进玉树是在2020年8月,这次的玉树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行走在街头,一排排藏式新居,一所所新校园,一座座新医院,一片片商贸新区,一条条宽阔道路让人仿若置身大城市,经过重建,改天换地,展现出的是浴火重生后的美丽新玉树。
我站在街头,走在格萨尔广场,我一遍遍回忆,当年救灾时曾走过的地方,想找到一点从前的样子,却怎么也找不到以前的痕迹。甚至在广场转了方向,总感觉和印象中的方位不一样。
这次的印象是:一个全新的玉树,一个更加漂亮的三江源,正在以崭新的姿态释放着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