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客观地讲,这种爱是一种侵入式的教养方式,心理学家Barber B.K.在1996年的研究中,就提出了这种教养方式,扰乱了儿童早期的思想与情感发展,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将会导致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上的失调。一、在心理学上,这种爱叫作“过度心理控制”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种爱的方式,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样的爱并未取得孩子的认可,或者这是一种自私的爱。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这种爱的目的是正确的,因为爱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尽管它不理智、不切合实际,更带有一些差强人意的韵味。但最终在情感的落脚点上,这种爱的存在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

导语

还记得《虎妈猫爸》这部影视剧作品中的两位父母吗?对孩子不同的管教方式也引发了众多父母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激烈讨论。的确,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没有一个绝对正确或错误的教育方式,但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表现角度却是毋庸置疑的。正是父母的无私与奉献,最终落脚点放在了一句“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上,你对此如何理解呢?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1)

从情感到角度看待父母的爱

父母的心声:宁愿他们现在恨我,也不愿意看到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后悔!

在父母的眼中,对自己子女寄予的厚望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爱,用一句老话去讲,叫做“恨铁不成钢”。

从情感的角度去审视父母对待子女的爱,似乎是完美无瑕的。为什么?正是因为这种爱的存在,包含了对自己:

  • 过往的遗憾
  • 当前现状的不满
  • 未来美好的期望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2)

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种爱的方式,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样的爱并未取得孩子的认可,或者这是一种自私的爱。

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这种爱的目的是正确的,因为爱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尽管它不理智、不切合实际,更带有一些差强人意的韵味。

最终在情感的落脚点上,这种爱的存在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3)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父母的爱

一、在心理学上,这种爱叫作“过度心理控制”

客观地讲,这种爱是一种侵入式的教养方式,心理学家Barber B.K.在1996年的研究中,就提出了这种教养方式,扰乱了儿童早期的思想与情感发展,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将会导致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上的失调。

就像影视剧《虎妈猫爸》中的父母一样,爷爷奶奶的放纵式管理父亲的高关心低控制管理母亲的低关心高控制管理,各有各的特点,但最终都走向了共同的落脚点——过度的心理控制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4)

二、过度心理控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Barber B.K.与Harmon两位心理学家,在2002年的研究中,已经对过度心理控制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引发内疚

引发内疚,就是父母通过引发儿童内疚感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要求的一种方式。

  • 表现举例:

为了孩子更好地完成学业,父母决定牺牲一个人工作的机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去,漂洋过海成为了一名陪读妈妈或爸爸。

但由于接触新的环境,语言与教育方式上的障碍,使得子女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并达到期望的学习状态,陪读父母就会利用自己做出的牺牲,来迫使孩子一定要快速做出努力,否则就是让自己失望。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5)

2、引发焦虑

引发焦虑,等同于引发内疚的行为模式,同样来达到自己的期望与要求。

  • 表现举例:

在整个学期的末期,孩子即将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等待期末考试来检验学习的成效。这时家长会害怕孩子不抓紧时间复习,会导致前功尽弃,无法保证上次期末考试时的年级排名。

于是,就假象孩子未能取得好的成绩,在老师与同学面前,就会面临冷眼与嘲笑,从而迫使孩子抓紧最后的复习时间,不能松懈。

其实,在精神上已经为孩子造成了焦虑与紧张,这种方式未必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6)

3、爱的撤回

爱的撤回,就是在事前约定一个成功的标准,只要孩子满足标准,就能得到爱的回报,一般以利益物质上的回报为主;反之不能满足标准,就事先给出言语上的撤回。

  • 表现举例:

孩子在课余时间痴迷于某款动画人物,特别希望能得到实物玩具。于是父母发现了孩子的需求后,常常以约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表述:如果你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全班前10名的好成绩,就能得到这款玩具。如果不能,肯定就无法实现了。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7)

4、限制儿童表达观点

在对一件事的态度上,父母与孩子各执一词,双发无法形成同一种共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劝阻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 表现举例:

在校内,孩子由于好奇心重,随着其他同学一起被老师批评并告知了家长,而父母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就是除了好好学习之外,不能参与到乱七八糟的事情当中。

可是孩子因为好奇心,有着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可是父母为了孩子能快速地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采用了限制儿童表达的方式来停止了这场争论。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8)

三、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父母会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我们知道,控制行为的背后是压力的存在,人言可畏这句话,在我国社会人际交往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作为父母,就必须要承受不同种类的压力。那么,控制成了排放压力的一种去处。

于是在2010年,Soenens与Vansteenkiste两位心理学家,就把父母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话,归纳出了具体原因:

1、来自“头部”的压力

在"头部"的压力中,父母的婚姻质量对是否过度心理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父母的婚姻质量高的情况下,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就会降低甚至达到正常;而父母的婚姻质量越低,对子女的过度心理控制就越强;

其次,父母的经济收入水平与子女的心理控制水平也有着正相关。父母经济收入越高,对自己心理控制就越低,反之收入越低,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就越强;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9)

2、来自“尾部”的压力

这个“尾部”的压力,就代表了孩子的表现

在学校中,孩子成绩优异,品德高尚,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就会很低或在正常水平;如果孩子经常因为校内表现差,或者成绩起伏不定,父母的过度心理控制就会越强。

简单地去讲,就是越省心的孩子,父母对其干涉的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10)

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缓解”父母的这份爱

1、父母角度,从平衡心态开始

这里的平衡心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婚姻质量上的平衡,另外一个是社会经济地位的平衡。

  • 如何理解呢?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家庭环境,就需要有一份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婚姻。只有这个关系达到了平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态才能平衡。

其次是社会经济地位,说白了就是家庭收入。中国有句古语:“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攀比的心态虽不能消失,但是自己的视角要向好的一面看待

只要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并付诸于努力,增强社会经济地位,并不是什么难事。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11)

2、家庭角度,从建立“规矩”开始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也是一样。自古以来,凡是历史悠久并文化传承久远的家庭,都有必不可少的家规存在

到了现在的家庭中,规矩也就是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底线是什么,如果触碰了底线,就要承受底线原则所带来的的惩罚与教育。

所以,规矩原则在家庭环境中及早的建立,是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的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12)

3、子女角度,从尝试批评开始

这里的批评,并非是来自父母或爷爷奶奶家庭成员的批评,可以是学校老师的、同学的、童年玩伴的,甚至是一个并不认识的叔叔阿姨的。

因为,接受批评的背后含义,是更快地锻炼子女在批评的过后,如何对批评而产生的一种自身纠错机制。当自身纠错机制完善之后,面对父母的过度心理控制时,就会及时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一方面,孩子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家长也通过孩子的快速改变,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度心理控制是不对的。

为什么心理专家总劝你和父母和解(从心理学的角度)(13)

结语

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客观科学上,都是一尘不变的。但是要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矛盾所在,并通过科学的方式发现矛盾、改变矛盾,才是重中之重。#中国式家庭教育#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可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明理记,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记录生活,感谢有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