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十五讲:(千字文第十五讲:)
千字文第十五讲:(千字文第十五讲:)中国人的建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看故宫那些宫殿,还有一些大的寺庙、道观,都是修在一个台子上,高出地面一截,前面再修台阶。这种规制自古如此。前些年,考古学家发现商代宫殿遗址,就是修在这种台子上。当然,这种台子的大小是很讲究的。下面是“升阶纳陛”。“阶”这个字,就不用解释了。“纳”,跟“升”是一个意思。“陛”,实际上也是台阶,普通人家的台阶叫台阶,皇家的台阶就叫“陛”。“升阶纳陛”,就是说顺着台阶往上走,最后到台上来。这些做好了,接下来是“鼓瑟吹笙”。不像现在的音乐会单独演奏,“鼓瑟吹笙”本来就是古代宴会的一部分(到唐朝又增加了跳舞,当然也是胡舞)。“鼓瑟吹笙”也是来自《诗经》挺有名的一首诗《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现在很多孩子高考结束,特别是大学录取以后,要宴请老师,那个宴会叫“鹿鸣宴”,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也跟后来的科举有关系。离得太远,不讲了。瑟和笙,都是中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这一次讲“肆筵设席,鼓瑟吹笙”。这两句呢,是讲古人宴会的时候都做什么——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实际上,古人说的“礼”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内容。
这里面“筵”和“席”这两个字需要解释一下,我们经常说“筵(宴)席”,“筵”什么意思?“席”什么意思?
其实,古人举办筵(宴)席,跟现在有很大差别。古人没有凳(椅)子和桌子(椅子是唐朝才从西域传过来,所以叫“胡椅”),“筵”和“席”都直接铺到地上。小时候,在农村有炕席,还是那种意思。还有日本人用的榻榻米,也是从这种形式发展过来的。举办筵(宴)席是很庄重的事,所以不能只铺一层,要铺好几层,最下边那一层就叫“筵”,最上边那一层就叫“席”。“肆筵设席”,其实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先把“筵”和“席”铺好。这句话来自《诗经·大雅》。按《大雅》的记载,接下来是“授几”。“几”,类似现在的小茶几,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授几”,就是把“几”摆在“筵”、“席”上。“席”呢,有单人,有双人。所以古人办宴会都排成一排,每个人下面铺上“席”,面前有个“几”,就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这些摆好了,就可以上菜。菜是一人一份,都摆在你面前,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相当于现在的分餐制。中国人自古就是分餐制,那种圆桌吃饭是宋朝以后的事,八仙桌也是宋朝以后才有。
这些做好了,接下来是“鼓瑟吹笙”。不像现在的音乐会单独演奏,“鼓瑟吹笙”本来就是古代宴会的一部分(到唐朝又增加了跳舞,当然也是胡舞)。“鼓瑟吹笙”也是来自《诗经》挺有名的一首诗《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现在很多孩子高考结束,特别是大学录取以后,要宴请老师,那个宴会叫“鹿鸣宴”,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也跟后来的科举有关系。离得太远,不讲了。
瑟和笙,都是中国传统乐器。瑟跟古琴不一样,古琴是七根弦,瑟是二十五根弦。(有听众提到古筝)有学古筝的,是吧?古筝是后来从西方传过来的,不是中国本土的。古筝多少根弦?二十一根(听众答)。唐朝跟西域联系特别多,所以从西域传进来很多东西。不过,《诗经》里有的,肯定是中国早就有的。
这是讲“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下面是“升阶纳陛”。“阶”这个字,就不用解释了。“纳”,跟“升”是一个意思。“陛”,实际上也是台阶,普通人家的台阶叫台阶,皇家的台阶就叫“陛”。“升阶纳陛”,就是说顺着台阶往上走,最后到台上来。
中国人的建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看故宫那些宫殿,还有一些大的寺庙、道观,都是修在一个台子上,高出地面一截,前面再修台阶。这种规制自古如此。前些年,考古学家发现商代宫殿遗址,就是修在这种台子上。当然,这种台子的大小是很讲究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九五之尊”。这个词怎么来的?来自《周易》。《周易》是六十四卦,每一卦又有六爻。什么叫爻?爻,就是长、短横,一个长横就是阳爻,两个短横就是阴爻。六爻自下而上构成一卦。比方说乾卦,是六个阳爻,最下面的叫初九,上面依次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最上一爻叫上九。这当中最尊贵、最好的一爻是九五。有人可能会问:上九不更好吗?不是,中国人不是这种观念。上九的爻辞叫“亢龙有悔”(大家看《射雕英雄传》,降龙十八掌有一招就叫“亢龙有悔”)。亢,就是亢奋。龙升到九五的位置是最恰当的,再上升就过高了,成了“亢龙”,就会有“悔”。所以“九五”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乾卦里最好的一爻,也就有了“九五之尊”的说法。
这一点也体现在建筑上。刚才说到宫殿要修在一个台子上,这个台子和宫殿的大小要符合“九五”的要求。比如:太和殿,宽九间,进深五间。这是古人盖房子的标准,皇帝是这样,下面的王爷、侯爷、大臣都要相应往下减,这方面有详细的规制。
还有一点,现在农村很多人家大门上有门钉,横着几路,竖着几路,我看也没有什么讲究。实际上,有皇帝那会儿,这种讲究也是一样的。像现在这样修,会说你谋反,要杀头的,因为超过了规制。
上一次讲到,西安的清真寺大殿前有七根大柱子,那是西北最大的清真寺。西北回民多,所以清真寺修得特别好,也非常有名。按道理讲,它最多能用“七”数,不能用“九”。因为这个清真寺大概是唐宋或者明朝修的,我记不准具体时间了,那时候规制相当严格。后来我听解说员讲,当时修清真寺是明“七”暗“九”。什么意思?从外面看是七间宽、七根柱子,实际上里面是九间。按“七”的规制修好后,又在两边分别扩了一间。当然,那时候他们不敢说,现在没有讲究了,才敢拿出来说。有人可能要问:既然是清真寺,为什么要按照中国的建筑风格修?我估计当时朝廷有规定,外面只能修成那样,所以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是清真寺。里面不让我们进,只有回民、信教的人才可以进去,估计应该跟中东的清真寺一样。
讲得远了一点,回到“升阶纳陛”。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词。我们看电视剧,臣子见到皇帝总是说“陛下”。“陛下”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陛下”最早不是指皇帝,而是臣子。臣子在“陛”下面给皇帝汇报,先要提醒皇帝一下:下面有人跟您说话了。后来,慢慢就用“陛下”代替对皇帝的称呼。
中国古建筑讲究很多,还有一个词叫“丹墀”。我们到故宫,看大殿前面的台阶中间有一个石雕,上面有龙、凤(慈禧太后墓前那个雕的是凤在上、龙在下),有人管这个石雕叫丹墀。实际上,这只是“丹墀”的一部分,“墀”还包括台阶以上的空地。这些加上台阶,都要用朱砂染成红色,所以叫丹墀。
下面是“弁转疑星”。前面讲过《诗经·淇奥》里形容君子——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弁”,就是皮帽子。“会”,是说这种帽子是拿皮子一块、一块缝起来的。帽子中间的缝里镶嵌着宝石或玉石,阳光一照,像星星一样闪亮。这就叫“弁转疑星”。
再下面是“右通广内,左达承明”,这是说长安城里的两个宫殿。“右通广内”,是说建章宫里右边(也就是西面)是广内殿。广内殿是干什么的?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博物馆,是皇帝收藏图书、文物、古玩儿的地方。“左达承明”,说的是未央宫,未央宫里左边是承明殿。承明殿是皇帝会见大臣的地方。也就是“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坟典”,是中国人的一个传说。中国人特别重视文字,据说每一个代有每一代的文献,从三皇五帝就是如此。“坟”是三皇时代的书,“典”是五帝时代的书,合在一起叫“坟典”,也就是所谓三坟五典。实际上,后面还有一句,叫八索九丘。八索,是指八卦。因为八卦的爻有点像绳索,就叫八索。九丘,中国自古传说有九州,每一州都有自己的书,就叫九丘。这是古人的说法。我们现在知道,到商朝才有甲骨文,所以不可能有这种书。
关于三坟五典,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人叫袁枚,非常有才,做过几任地方官。后来因为仕途不顺,辞官不做,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买了个园子,叫随园。他写的诗就叫《随园诗话》,非常有名,对诗词感兴趣的人都知道。这个随园也很有意思,有人说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因为这个地方原来是江宁织造园,江宁织造是曹雪芹祖上的官职,所以是曹家的旧宅。后来曹家没落,园子荒废了。袁枚买过来后,装修了一番,弄得特别好,还写了幅对联,挂在门口,上联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是——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兰亭集序》里的话,意思是说,这地方风景多么、多么好!“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说,我读过这些书,多么有学问!那时候,清朝有三大才子:北方是纪晓岚,南方是他,还有一个赵翼。赵翼跟他一样,也是大才子,写过《廿二史札记》——非常有名的一本书,研究历史的人都离不开。袁枚把对联贴上后,赵翼很不服气,有一天到袁枚家,把名片递过去,说:我要见你们家主人!当时,袁枚没在家,只有管家在。管家一看是赵翼,就毕恭毕敬地说:您看,我们主人没在,您有什么事跟我说吧,我给您转达。赵翼说:我来借书。管家问:您借什么书?赵翼说:三坟五典。说完,赵翼就走了。袁枚回来以后,管家跟他汇报,袁枚想:我这牛吹得太大了,我说读过三坟五典,哪有什么三坟五典,那是传说中的东西,赵翼这是找茬儿来了,人家给我借,我没有呀!怎么办?赶紧把对联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