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心理咨询的一些误区(心理咨询黑暗中的一点光)

心理咨询的一些误区(心理咨询黑暗中的一点光)心理咨询这件事为她引出了一条走向外界的通道: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使他们一家三口黏滞的状态有所松动,像一股清泉渗透其中。对迷茫中的来访者,又像是一间黑暗房间的房门打开了一条缝,有那么一束光照了进来。沿着这束光继续前行,她便能走到更明亮、宽广的路上,并在不断前行中逐渐找到自己合适的身份,完成社会角色的建构,从而走向社会大舞台。当她这样说的时候,我似乎也不觉得意外,因为,对于她来说,之前的生活中每天都只有爸爸妈妈和她,三个人胶着在一起。十八岁是步入成人行列的年龄,是该在社会上寻找并确认自己身份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她找了个病人的身份,这显然不是她想要的。然而对她来说,眼下又没有合适的渠道、足够的能量去获取合适的身份。 接下来,我很想用一些技术、方法让她尽快改善这一双方都认为的毛病,甚至在咨询时间之外也在苦思冥想着这个问题。然而,我又在想,这真的就是问题吗?如果一方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另一方能听得懂,双方

心理咨询的一些误区(心理咨询黑暗中的一点光)(1)


我敢确定,在打开咨询室门的一刹那,小敏是看了我一眼的,尽管那怯怯的眼光很快就移向了别处。这是昨天咨询开始时发生的一幕。
小敏是个十八岁的女孩子,在家休养已经快一年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上高三的她渐渐觉得心情很糟糕,经常暴躁易怒,动不动就朝爸爸妈妈发火,有时还摔东西。她越来越觉得无法控制这个坏心情。每天上学一到校门口就心慌头晕。再加上胃肠闷涨不适,排气过多,使她非常尴尬。这一切让她痛苦不堪,根本无法踏入校门。妈妈开始带着她四处求医看病,期间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效果不佳。最后在一家医院的精神心理门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按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并接受医生建议在家休养。眼看这样的生活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小敏在服用药物后,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大发脾气减少了,胃肠闷涨感得到了缓解,躯体其它不适也几乎没有了。她觉得可以考虑进一步做点什么了,就报名参加了高考考前辅导班,可没上几次课就不愿去了,而在家学习又总是无法进入专注状态。一家人都觉得她这种情况可能需要在服药的同时采取其他办法,于是一家三口一起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一些误区(心理咨询黑暗中的一点光)(2)



来到咨询室小敏说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干什么?在之后的几次咨询中她又谈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并与我一起探索其形成原因。她讲了自己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阶段一系列记忆深刻的事件,以及最近经常做的梦。她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诉说着自己几乎从没表露过的心事。她在搜寻、注视、整理着一个个记忆片段。我几乎不去打断她,听她随心所欲地说。只在她询问时,把我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她,并问她是否听懂了她,是否感受到了她的感受。听了我说的感受她又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其实我不知道这样是否干扰到了她内心思索。当她沉默时,我静静地等待着,过一会儿她会接着叙说;当沉默太久时,我有时会试探性地问她在想什么?每当这时,她又会接着说她的故事。其实我不知道这样是否打断了她无意识的流动。在她面前我或许是她心目中的那个曾经最重要的人,妈妈?爸爸?幼儿园老师?同学?她倾诉着与他们之间的过往,那些在她成长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无论她对这些人是愤怒、怨恨还是纠结,我都照单全收。一些事情讲出来就和憋在心里不一样,每讲一遍就和上一遍会有所不同。来访者在讲述中会渐渐明白一些事情,并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行。在她面前我或许就像是一张空白幕布,接受着她投过来的内心的光影。这些星星点点若隐若现的光点,或许有一天会连接成线,一条线、两条线、很多条线,然后会合成面,最后组成一个图像。那个图像从不可避免的有所空缺渐渐地被她的言语填充完整,从模糊渐渐变得清晰。就像小敏的内心从开始的迷茫、散乱,慢慢清晰、成型,并越来越稳定、坚固。

心理咨询的一些误区(心理咨询黑暗中的一点光)(3)

几次面谈之后,小敏不仅释放了自己积压已久的情绪,也逐渐看到了自己。

但我发现,从她第一次进咨询室到现在,她说话时从不看我。我把观察到的这一现象告诉了她,并就此询问时,她说她就是这样的,从不敢看别人的眼睛,除了爸爸妈妈以及特别熟悉的那一两个同学。就这个话题她又说了好几件事例,并努力回顾发生的起始时间和当时发生了什么。这一切都是她主动去探寻的。

接下来,我很想用一些技术、方法让她尽快改善这一双方都认为的毛病,甚至在咨询时间之外也在苦思冥想着这个问题。然而,我又在想,这真的就是问题吗?如果一方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另一方能听得懂,双方沟通顺畅,至于看不看对方真的是必须的吗?真的很重要吗?还有,当我和她坐在咨询室时,我所有的想法、设计都没机会实施。因为只要和她在一起,她便是主角,两个人之间心灵的互动便只能随着她的心动方向而流动。似乎,除此之外都是干扰。

心理咨询的一些误区(心理咨询黑暗中的一点光)(4)

我也曾担心这么做究竟对她有什么作用?她不敢和人对视的情况什么时候能改善?然而,就在今天打开门迎接她的那一瞬间,我看到她微微笑着看了我一眼时,我似乎有了答案。

在预约咨询的最后一次,我问她,我们在一起的这段时间,你感觉怎么样?或者说,和做心理咨询之前相比,你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的?她说,感觉不那么迷惑了,清晰了点。以前浑浑噩噩的,现在有了点生机。就好像在昏暗中看到了一点点光。

当她这样说的时候,我似乎也不觉得意外,因为,对于她来说,之前的生活中每天都只有爸爸妈妈和她,三个人胶着在一起。十八岁是步入成人行列的年龄,是该在社会上寻找并确认自己身份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她找了个病人的身份,这显然不是她想要的。然而对她来说,眼下又没有合适的渠道、足够的能量去获取合适的身份。

心理咨询这件事为她引出了一条走向外界的通道: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使他们一家三口黏滞的状态有所松动,像一股清泉渗透其中。对迷茫中的来访者,又像是一间黑暗房间的房门打开了一条缝,有那么一束光照了进来。沿着这束光继续前行,她便能走到更明亮、宽广的路上,并在不断前行中逐渐找到自己合适的身份,完成社会角色的建构,从而走向社会大舞台。

心理咨询的一些误区(心理咨询黑暗中的一点光)(5)



心理咨询的方法有无数种,条条框框也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所支撑的咨询技术不同,操作起来甚至截然相反。咨询师应该深刻进行精神分析,通透心灵世界的奥秘,在此基础上清楚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咨询风格。优质的培训课、著名的导师、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与自身特点融会贯通,很可能使自己陷入不知所措之境。“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说的是心外无物,所有的办法都来源于自己的创造性功能。咨询师自己在做咨询,唯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特点,最了解来访者的状况和咨询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所以方法只能在此时此刻的当下长生。另外,如果说咨询师这个人本身就是治疗工具,当他对人的精神世界足够理解、他的人格相对的、足够的健全,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来访者;如果咨询师是一副药的话,不必渴求同一副药能包治百病,只要他清楚这副药的药性,相信总会有对症的人。实际上,心理咨询师也并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一副药,只是从相对性来看,每个咨询师都有各自的特点而已。同时,咨询师也总是受到不同的来访者的想象和塑造,在这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两者的不同在于一个迷茫,一个通透。总之,咨询师或许就是那一点光,那些不愿意待在黑暗中的人自然会寻光而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