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课(一堂青花瓷器课的艺术人生)
景德镇陶瓷课(一堂青花瓷器课的艺术人生)第三是拉坯、修坯。目前基本上都是机械压坯,批量生产,千篇一律一个样,比较呆板。手工拉坯不一样,拿在手里更有手感,触摸上去弧度有变化,不是绝对的光滑。更有人体验后的安顿,就像机械擀面和手擀面,只有吃后才能体会出那种体验的不一样。而且我还告诉你一个秘密,手工拉坯物质的导热性能更符合人体学,你说神奇吧?修坯就更加关键,一个优秀的修坯工,刀起泥落,厚薄得当,少一道工序都不行,修坯过程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叹为观止。修坯的过程如同一场艺术盛宴,只有亲身观看方知大拙若巧。 汲古斋收藏 |小雅青花小笔筒 “要了解青花呀,首先得了解青花产生的历史,据现在考古及历史文献记载,大家基本上一致认为是从元代开始的。蒙古建立元朝后,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征服了亚欧各民族,俘虏了大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崇蓝尚白”,波斯和美索不米亚陶匠把伊斯兰陶瓷文化带进了中国,景德镇窑工凭借
读万卷书能让人融入历史的洪流,在古往圣贤的思想精华中审视自我,弘大的文化遗产中追寻属于自己的知音,乐此不疲,自足淡然。文字的魅力不仅是记录先贤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以它独特的气息滋养人的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应如是,但是这个“气”让常人听来很是“玄乎其玄”,如同幽灵般神秘莫测,难以领悟。这种“玄乎其玄的气”在描述艺术作品时常常用到,于平凡的普通人来说,总有一种距人千里之外的神秘,有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让真正的好作品远离了大众生活,想来这也是文字之遗憾。
有哲人曾说: “好的文学作品是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没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体验都有过只是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又有人说:一种体验不能生活化的语言通俗描述,那是因为你体验时间不够,又抑或没有将心注入。青花瓷器就是这样的瓷器,初看人人都欢喜,被问及为何好看便词不达意,再被问及如何鉴赏更是无言以对,最后撂下一句话:“看着舒心,价格高的就是好作品”。我们常听专家这样解读:“雅洁幽菁,墨分五色,器型周正,韵味丰富··· ···”,越解读心越迷惑,最初的雅兴越来越远。
汲老与青花
国庆前我跟汲总聊天时说,我想跟他买几件高端的青花作品把玩一下,加深一下对青花的审美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风韵要把玩。汲总一听我要了解青花文化,他“好为人师”无私奉献的精气神陡然大增,话匣子彻底打开,像泄洪一样滔滔不绝,实录如下:
“要了解青花呀,首先得了解青花产生的历史,据现在考古及历史文献记载,大家基本上一致认为是从元代开始的。蒙古建立元朝后,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征服了亚欧各民族,俘虏了大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崇蓝尚白”,波斯和美索不米亚陶匠把伊斯兰陶瓷文化带进了中国,景德镇窑工凭借民族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创了一个新品种:青花。这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包容勤劳的伟大,所以一部陶瓷史也是一部历史和文化史。”
第二看泥料。任何陶瓷料子是本,炼泥既是体力活又是脑力活,目前市场上很多泥都是普通的泥料,陈腐时间不够,没有韧性,正如揉面粉一样,揉捻的时间越长,泥土中的水分越均匀,泥中的小气泡越少。陈腐时间越长,泥土中的化学成分越稳定,烧成后越糯,有一种韧性直抵人心,给人以力量。打强光通体透明透亮,散发出温暖柔和的光线,静谧淡雅。
汲古斋收藏 |小雅青花小笔筒
第三是拉坯、修坯。目前基本上都是机械压坯,批量生产,千篇一律一个样,比较呆板。手工拉坯不一样,拿在手里更有手感,触摸上去弧度有变化,不是绝对的光滑。更有人体验后的安顿,就像机械擀面和手擀面,只有吃后才能体会出那种体验的不一样。而且我还告诉你一个秘密,手工拉坯物质的导热性能更符合人体学,你说神奇吧?修坯就更加关键,一个优秀的修坯工,刀起泥落,厚薄得当,少一道工序都不行,修坯过程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叹为观止。修坯的过程如同一场艺术盛宴,只有亲身观看方知大拙若巧。
第四是器型。器型一定要周正,所谓周正简言之就是要有出处,要有继承,不能随心所欲,标新立异。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创新,有些创新的器型第一眼看还行,多看几眼就索然无味,为什么?这个还得回到文化上来,我们老祖宗遗传下来的器型之所以美,是长时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悟到的律动之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光雕刻,同时各种器型都承载了太多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好的器型端庄典雅给人带来一种无以言说的愉悦和自足。
汲古斋收藏 | 妙手九段龙凤
第五是釉水,装饰。釉水是青花成色的关键,釉水配方是一个匠人一生的追求。你想想历史上,清三朝不计成本地实验,各种尝试就为了成色达到赏心悦目的心灵体验,这中间对匠人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耐不住寂寞不可能有好的发色。当下是追求利益和快餐文化的时代,专一事,付一生的工匠精神越来越远。装饰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每一种装饰都承载一种美好的寓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所以从装饰中大致可以看出时代文化引领的士大夫的审美。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多说一句都是多余,何以解忧,唯有静听。“汲古斋里观吾心,归来慈悲喜舍人不争”。
——戊戌十月二号苏樵心于锦泽园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