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友合影(平均74岁的清华上海校友会艺术团走红背后)
清华大学校友合影(平均74岁的清华上海校友会艺术团走红背后)同样在台下坐着的还有任丽翰,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教授。1960年,刚进校的任丽翰就读于自动控制系,在清华园里呆了7年。7年时间里,从学生到半脱产学生辅导员,她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生文艺社团度过,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社团管理。她记得,当年的文艺社团每年都有例行演出:五一、迎新生、国庆、元旦都要演,有时候还要到天安门、颐和园去演,每年要出排练计划、挑选节目。看着台上的表演,仇国平总是恍然想起年少时的校园生活。20世纪六十年代,如仇国平一般考入清华园的学生,尽管学的是理工科,但校园内却十分流行文艺活动,清华园内专设学生文艺社团,分为合唱队、舞蹈队、弦乐队、钢琴队、手风琴队,文艺社,零零总总,每个队都有一批文艺骨干。那个年月,仇国平除了跟班上课,就是泡在文艺社团,清华甚至规定,队里的骨干队员,组织关系都隶属社团管理。“少年”的梦看起来像“玩票”的艺术团,实际上近百余人,已组建了13年。2004年9月,上
鲜红的领结,笔挺的西装,雪白的衬衫,合唱团徐徐步入舞台中央,钢琴的伴奏声在舞台一侧悠然传来,灯光从天花板上聚拢下来,着白衬衫的男低音开嗓,镜头定格,舞台上的38名表演者头发花白,但身形挺拔歌声悠扬,丝毫不输专业水准。《同一首歌》唱至一半,老人们齐齐挽起衣袖,演出一曲抖音神曲《少年》,欢快的音乐和台上的表演者形成鲜明的反差。
表演现场
今年央视网络春晚上《同一个少年》的表演,让这个由清华校友组成,平均年龄74.5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再度沸腾全网。网友们被爷爷奶奶们的盎然朝气所打动,在弹幕中分享表达喜爱,称他们是“永远年轻的少年,热情永不磨灭”,慨叹“只要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我们就永远年少!”
这已不是艺术团首次获得公众如此高度的关注,走红网络背后,这个由精英知识分子所组成的艺术团体,正以其蓬勃的面貌和独特的表达, 打破公众对老年生活的一种固有印象,缓解着社会群体的年龄焦虑,书写着另一种属于老年人的时代叙事。
“少年”的梦
看起来像“玩票”的艺术团,实际上近百余人,已组建了13年。
2004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当时还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工作的仇国平记得,那年北京清华校友组成的艺友合唱团专门来上海演出,大多是当年清华园里的文艺明星。
看着台上的表演,仇国平总是恍然想起年少时的校园生活。20世纪六十年代,如仇国平一般考入清华园的学生,尽管学的是理工科,但校园内却十分流行文艺活动,清华园内专设学生文艺社团,分为合唱队、舞蹈队、弦乐队、钢琴队、手风琴队,文艺社,零零总总,每个队都有一批文艺骨干。那个年月,仇国平除了跟班上课,就是泡在文艺社团,清华甚至规定,队里的骨干队员,组织关系都隶属社团管理。
同样在台下坐着的还有任丽翰,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教授。1960年,刚进校的任丽翰就读于自动控制系,在清华园里呆了7年。7年时间里,从学生到半脱产学生辅导员,她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生文艺社团度过,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社团管理。她记得,当年的文艺社团每年都有例行演出:五一、迎新生、国庆、元旦都要演,有时候还要到天安门、颐和园去演,每年要出排练计划、挑选节目。
文艺之风总是最先吹到这些年轻学子的身上,任丽翰喜欢读书时浓厚的文艺氛围,那时候国内外的优秀乐团总是会经常到清华演出,“中央乐团,中央广播乐团,好多很好的文艺演出都到清华来。”
清华文艺活动盛行,也让一些不会唱歌跳舞不会吹拉弹唱的学生随着这股热潮忙的不亦乐乎。1962年迈入清华校园的吴毓鸣读的是水利工程,中学就爱画画,然而文艺社团没有为美术单列一队,他就主动去做文艺社团的舞台美术工作,“负责灯光布景,还给舞蹈队、话剧队化妆。”
当年的文艺骨干,日后陆续回到上海工作,时隔多年,音乐厅里来自北京校友的表演,再次唤醒他们的校园记忆,仇国平想起了当年在学校文艺社团相熟,堪称清华园里金童玉女的刘西拉、陈陈夫妇。
年轻时候的刘西拉 陈陈
刘西拉是1963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优秀毕业生,彼时已是国内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双聘教授。在当年清华园里,刘西拉以拉小提琴闻名,是清华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爱人陈陈读机电工程系,尤擅钢琴,是钢琴队的台柱。
学生时期的刘西拉
或许是被北京校友们的演出所感染,原学校文艺社团几位骨干校友在一起开始酝酿:要在上海也组建一个年青时代那样的文艺社团。
抱团养老
2007年4月,清华大学原分管学生文艺社团的两位老师来沪,上海几位曾经的文艺骨干聚会时又谈起组建文艺社团联谊会的事,大家都表示赞同。
当年5月,趁上海校友会举办年会的机会,由刘西拉、陈陈、任丽翰、项祖荃四位校友联名发起、仇国平起草的《关于申请成立上海校友会文艺社团联谊会的报告》,正式递交上海校友会。联谊会以合唱为主,配合朗诵、曲艺、器乐。
2008年11月1日,联谊会获上海校友会批准,2010年改名为“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刘西拉为团长,陈陈、项祖荃、任丽翰为副团长,上海校友会原副总干事仇国平为副秘书长,协助团长组织管理工作,负责艺术团的对外联络。一个崭新的团体,让这些年轻时熟悉的老朋友聚在了一起。
过去几十年间,这些老朋友们都散落在祖国各地,退休后能聚在一起,也让他们倍感同学情谊。任丽翰回忆,1966年自清华毕业时,她没有选择回到家乡上海,而是主动要求去支援贵州三线建设。“分配的时候老师问有什么要求,我说哪里有军事工业,那就去贵州了,就是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是另一片天地,我也想试试自己能不能行。”上海长大北京上学的任丽翰在贵州修桥、建厂房,搞产品设计,后来一路从贵州到西安,再到江苏上海,从工厂干到了研究所和高校。
曾经在学校负责舞美的吴毓鸣则分配去了云南,相继参与建设了云南三个水电站,包括被誉为中国水电基础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电站鲁布革水电站。
刘西拉和陈陈毕业后分配至四川建设大西南,改革开放后作为首批公派留美学生,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教育事业。仇国平毕业后则进入航天系统搞人造卫星设备,后来调往上海参与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运-10。
在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吴毓鸣曾饱含深情的说自己是服从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有这个信念,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需要我干什么,我就一定把它干好。”这正是过去多年间,合唱团成员们人生的真实写照。
团里年纪最大的程不时,已有91岁高龄,是声名在外的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负责过许多不同类型的飞机的总体设计,包括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第一架喷气式大型运输机“运-10”,以及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
团里还有一对将军夫妇—张利兴和朱凤蓉,他们是“两弹一星”的功臣,为中国核事业奋斗了50余年。
张利兴、朱凤蓉夫妇
曾经走出校门风华正茂的少年散落祖国各地,再回到上海聚首已是满鬓斑白,当年清华的学生多年未见,也都成为了国之栋梁。一个最初仅有十余人的小团体,因庞大的校友网很快吸引了众多校友的参与,有的拉着家属也加入其中。
赵玉贞是清华大学1962级无线电系的学生,年轻时就爱好唱歌,退休后在家只能干家务闲着无聊,在老伴儿平涌泉的建议下加入了艺术团,夫妇两人都是清华60年代的大学生。“退休后一开始在社区唱,后来去了校友艺术团那边,唱唱歌心情好也充实,都是熟人互相有个照顾。”
2009年成立的艺术团,到了2010年之时,人数最多超过100人。他们没有想到,一个一开始从未想过“出圈”的艺术团,竟会不断的在网络中走红。
像打游击一样排练
从前在清华读书时的文艺骨干们,吹拉弹唱不在话下,钢琴、小提琴伴奏从不缺人手。但一个新组建的合唱团,要练得好,非时间之功不可抵达,他们像学生时代一样严格地组织合唱训练,但找个像样的排练场所,却成了首个难题。
任丽翰告诉南都记者,最初合唱团没有地方练歌,只能由自己联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园里找个地方排练。
77岁的平涌泉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次不同的排练场,他将这样的排练称为“打游击”,“南京西路、石门二路、长宁那边的工程大学都去过。” 后来清华校友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老总得知此事,周末将会议室无偿提供给艺术团排练,场地才确定下来。
每周六下午一点半,平涌泉和老伴儿赵玉贞准时走出家门,这个时间,也是当年清华学生在学校文艺社团的活动时间。一周的排练从一点半持续至四点半,三个小时的排练,平涌泉并不觉得累,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和老伴儿按时来训练,每周一次从不间断,老两口唱着唱着成了骨干。
吴毓鸣也乐于来团里训练,尽管自己一开始对唱歌一无所知。“只要喜欢唱就来,我也没唱过歌,来了逐渐提高。” 为了打造一个更专业的合唱团,团长刘西拉专门请来了声乐老师,教吴毓鸣这样初入门的学生们如何运气、如何发声、如何把歌唱好,团里的特聘指挥糜伟民会讲授一些基础乐理知识。吴毓鸣的爱人也在合唱团里,为了把歌唱好,爱人还在网上报了个教学班,花钱上课专学唱歌。
爷爷奶奶对排练精益求精
团里有的人住浦东,有的住松江,距离排练厅很远,但每周都坚持来,还有的校友住在苏州,索性每周六坐火车往返。91岁的程不时也坚持来,这位曾经清华校园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在排练厅里与小自己10岁,同样是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刘西拉相遇,他们往往一同负责伴奏,“来的次数多了成了责任。”
两位小提琴手在排练厅练琴 左一为程不时 右一为刘西拉
在排练厅,他们唱《祖国不会忘记》、《我爱你中国》这样的祖国颂,也唱《小河淌水》、《同一首歌》这些当年学生时代的流行歌,经常还会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等苏联经典歌曲,有的同学曾经在云南、贵州工作过,当地民歌也常常是必备曲目。兴致来了,团里会作曲的才子,清华大学1962级无线电系的虞淙,就古诗词谱曲,一首改编的《登鹳雀楼》出炉。
这几年,团里来来往往,有一些人逐渐年纪大了身体不便不来了,还有几位团友陆续去世,“他们临终前都跟家人说,晚年最愉快的就是在合唱团的日子。”吴毓鸣称,前些年为了留住这段记忆,团里还组织专门做了一本纪念艺术团十周年的小册子叫《一路凯歌》,册子里有着合唱团2009年至2019年的影像,“大家的名单都在纪念册里,各个声部,哪个人在哪个系,哪年入学哪年毕业,都详细记录下来。”
意外走红
合唱团练得时间长了,开始应校友会邀请在校友联谊时表演,“杭州、云南、南通、苏州、常州、兰州、,校友会邀请,大家都去。”吴毓鸣笑称,“平常走在路上都认为我是个糟老头子,但一上舞台精神来了,身板挺直了,声音也洪亮了,马上精神起来了。”慢慢的合唱团有了些影响,还有一些海外的校友听闻有这样一个合唱团,提出要主动捐助作为活动经费。
吴毓鸣记得,有一年应云南校友会邀请,到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连演两场,那一次,校友们还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那是吴毓鸣那个年代,学生心中的学府圣地,也是清华精神的汇聚场。“参观老教室的时候,讲解员讲起西南联大的故事,我们几个校友在现场就唱起了西南联大的校歌。”吴毓鸣唱着歌,想起自己年轻时代那些熟悉的故事,“在这个集体里,大家有很多共同语言,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忘我的工作给国家做贡献,退休了唱唱歌,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事情,很高兴还能做点事情。”
2017年5月,央视《出彩中国人》到上海找节目,团长刘西拉向央视推荐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导演来现场听了《我爱你中国》演唱之后,决定邀请艺术团参加节目。
鲜红的裙摆、齐整的黑西装,小提琴声音悠然响起,“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的音乐响起,这是一首合唱团平时练习了无数遍的歌曲,在央视的舞台上却闪现出别样的光彩。节目播出后,这首畅抒爱国情怀的《我爱你中国》在网上爆红,网友们称歌词“我把青春献给你”,正是这一群将最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新中国建设的老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节目现场
登上央视意外走红出乎团员们的意料,仇国平将这一次演出效果形容为“震撼人心”。很快,一些电视台的邀约摆在了合唱团面前,合唱团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做时间的朋友
今年登上央视网络春晚,是仇国平第八次参加央视节目的录制。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团员们无法外出演出,这也是过去一年里,合唱团首次离开上海。
疫情期间不能聚集活动,爷爷奶奶就靠微信“云合唱”,他们通过手机上接收的伴奏带,听着伴奏录下自己在家练习的声音,1982年入学清华,就读环境系的尹立是团里的“年轻人”,擅长电脑技术,专门负责把各个声部的声音合成起来,组成一首完整的歌。
没有往常频繁排练练就的默契,又是第一次演唱流行歌曲,接到央视的邀约,团员们都很高兴也非常忐忑。团长刘西拉很重视,专门开了一次语音会传达节目要求。
赵玉贞得知要表演在网络上传唱被称为抖音神曲的《少年》时,有些担心:“从未听过,也不怎么唱流行歌曲,唱法不一样,担心唱不好。”团长刘西拉向导演组提议,能不能唱当年自己校园时代的流行歌曲《同一首歌》。考虑到节目效果,最终艺术团与导演组达成一致,组成《同一首歌》和《少年》两首歌的“串烧”。
秉持着清华精神就是挑战自我,赵玉贞和团员们都决定先试一试这首从未听过的歌曲《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变。”赵玉贞刚看到歌词,就从心底涌出喜欢来。她不由想起自己的过去,这似乎就是自己大半生的写照,“我从未忘掉内心的信仰,历经磨难永不放弃走到今天,也为祖国作出了一点贡献。”
任丽翰看到这歌也喜欢,“形式新颖还有说唱,有一点时代的特色。”她也被歌词深深打动,“歌词写‘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say never never give up。’我们这一代人有自己的信仰,不会随便改变,我们也用时间和实践证明了信仰是正确的,这正是我们一生的经历。”
演出不日将至,因疫情不能聚集找不到合适的排练厅,合唱团没有放弃,辗转联系上了一个幽静的养老院,以试住的方式驻扎排练了3天。1月11日,38名合唱团成员正式启程抵达北京准备节目演出。这也是赵玉贞过去一年第一次出远门,她坚持自己“身体老了,但精神没老。”在节目筹备中一遍遍排练,“融进去越唱越带劲,舞动起来感觉焕发了新的青春。” 三天时间里,合唱团集中排练了四次,每一次排练都要耗上半天,看着台上那些年过古稀,甚至有些已近90高龄的爷爷奶奶,有央视导演在观看排练时偷偷抹泪,“看到他们的样子,变老似乎成了一件不那么可怕的事。”
节目播出后,一夜之间火爆全网,成为央视网络春晚的“爆款”。有网友评价说:“爷爷奶奶挽起袖子唱起《少年》,我的眼泪唰一下出来了,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有足够坦然的姿态肆意盎然的走向自己人生的终结,在别处重新做一回少年。”
观众们被节目所感动,也开始重新审视央视网络春晚这起“潮搭”背后所呈现的新变化,不拘泥于传统晚会的形式,首次挑战无主持,“童年回忆杀”、“新生代”、“温暖”,网友们纷纷给晚会贴上新标签。
据央视导演透露,他们起初也正是看重爷爷奶奶身上所呈现的朝气蓬勃的状态,与今年网络春晚所定位的“青春化、新样态”完美契合。“青春的特质到底是什么,它无关年龄跨越时间生生不息,更是人本身的状态。这也正是节目所传递的,不用焦虑年龄,和时间和自己做朋友,愿每一位归来都是少年,永远眼里有光,心里有火。”
如今这些准“90后”的生活还在继续,团员们依然还在坚持在为艺术团忙碌,吴毓鸣称“忙一点,不会老年痴呆。”他希望合唱团最好能继续唱下去,能唱多久唱多久。刘西拉也这样说:“要一直唱到90岁!”
(感谢文婷为采访提供的帮助,图均来自央视)
南都记者蒋小天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