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圣诞沐浴节最佳时间(释迦牟尼佛的生日菜单)
释迦牟尼佛圣诞沐浴节最佳时间(释迦牟尼佛的生日菜单)南普陀莲图,博鳌莲花馆馆长马元浩摄"南海金莲"这道菜则是以极细嫩的厦门名牌豆腐为主原料,先将豆腐细捣成泥;再把香菇、冬笋、马蹄剁碎烹制成素馅,装入豆腐泥中;然后用汤匙塑成莲花瓣状,蒸熟后油炸,拼搭成一朵莲花,分莲瓣、莲叶、莲心,甚至还有莲子,拼盘定形最后浇上调味汁。或许是受到2003年"果子狸"事件的影响,当年"非典"疫情过后,中国大陆民众对素食日益推崇,南普陀寺素宴在2004年荣获商务部中国美食节最高奖项——金鼎奖,成为全国首个被评为"中国名宴"的素菜宴席,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素宴"。其实早在1984年南普陀寺实业社赴香港表演制作素宴时,就曾引起不小轰动,香港《文汇报》这样描写名菜"丝雨菰云":其主料是香菇、白菜和粉丝,香菇要选不大不小,又圆又厚的上品,角剪成丝状,以白菜做底,粉丝绕在菰上,如云似雨,极富诗情画意,食时清鲜滑爽,脆嫩兼备。据说此菜名还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拟订的。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日。佛祖降生时为印度北部净饭王之太子,传说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后来,世界各国佛教徒在纪念释迦牟尼诞生而举行的仪式上常以清水香汤沐浴佛像,因此佛诞日也被称为浴佛节。
佛教以慈悲为怀,时时处处随顺众生,在浴佛节当日自然也少不了有好吃的,比如古时就有"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的风俗。现如今国泰民安、物质丰富,上香礼佛的善男信女们可享受到的结缘斋饭不再局限于咸豆素面之类。为庆贺浴佛节,菜单博物馆特意晒出来一张1978年全国政协参观团访问厦门南普陀寺时的午餐菜单,并为大家介绍该寺的几道素宴名菜,共同感受一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后曾改称无尽岩、普照寺。清朝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修复寺院并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改寺名为南普陀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互为南北普陀,是闽南地区的佛教名刹。
中国素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常常以仿制荤菜为素宴的宗旨,比如宋朝吴自牧《梦粱录》中就有夺真鸡、两熟鱼、假炙鸭、假羊时件、假煎白肠等素菜的记载。虽然名为素宴,但厨师和食客的潜意识仍是贬抑素菜。厦门南普陀寺实业社坚守"意杀"戒律,倡导彻底慈悲,在素宴设计上不再仿制荤菜,而是回归素菜本真,并配以素雅菜名,赋予道情禅味。南普陀寺的素菜讲究"一素到底",即素菜、素料、素作、素名,杜绝五辛荤腥、动物油,甚至连蛋类也不使用。(过去养殖技术有限,鸡蛋中往往掺有血蛋)
或许是受到2003年"果子狸"事件的影响,当年"非典"疫情过后,中国大陆民众对素食日益推崇,南普陀寺素宴在2004年荣获商务部中国美食节最高奖项——金鼎奖,成为全国首个被评为"中国名宴"的素菜宴席,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素宴"。
其实早在1984年南普陀寺实业社赴香港表演制作素宴时,就曾引起不小轰动,香港《文汇报》这样描写名菜"丝雨菰云":其主料是香菇、白菜和粉丝,香菇要选不大不小,又圆又厚的上品,角剪成丝状,以白菜做底,粉丝绕在菰上,如云似雨,极富诗情画意,食时清鲜滑爽,脆嫩兼备。据说此菜名还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拟订的。这道菜的烹饪程序似乎并不复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照着菜谱一试厨艺。
厦门南普陀寺实业社《素菜瑰宝》菜谱
"南海金莲"这道菜则是以极细嫩的厦门名牌豆腐为主原料,先将豆腐细捣成泥;再把香菇、冬笋、马蹄剁碎烹制成素馅,装入豆腐泥中;然后用汤匙塑成莲花瓣状,蒸熟后油炸,拼搭成一朵莲花,分莲瓣、莲叶、莲心,甚至还有莲子,拼盘定形最后浇上调味汁。
南普陀莲图,博鳌莲花馆馆长马元浩摄
在南普陀寺素宴中,最有名的一道菜当属"半月沉江",其实就是当归香菇冬笋面汤。素净汤盅里半边香菇半边面筋组成两个半月,色泽分明,宛如半轮月影,沉在江底。这道菜之所以名闻遐迩,还要追溯到大文豪郭沫若的一首诗。1962年11月,郭沫若为创作电影剧本《郑成功》来到南普陀寺参观,在实业社品尝素宴后赞不绝口,并兴奋地赋诗一首:"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其中就蕴含"半月沉江"这道菜名。
但不知为何,有时候南普陀寺的师傅会把这道菜的半月做成满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佛教本是解脱世出世间一切苦的圆满大法,在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宴会上共赏一轮圆月,也别有一番境界……
2004年全国烹饪电视擂台赛金牌菜
舌尖故事,古今菜单,美食侦探,禅悦一餐。关注“菜单博物馆”,分享菜单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