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不仅免去了黄沙碎石的颠簸,这一年乘坐火车,还能享受到特别的优惠。为了招揽乘客,陇海铁路管理局将人均每公里票价下调到了0.015元。这样计算,从北平到西安的全程车票大约是15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如果不是政府公务员,车票对你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陇海铁路通车典礼(西宝段)。未能找到图片来源在此之前,你需要为这次旅行做好准备,比如买好往返的车票。一日千里是不可能的,尽管当时的西安已经有五个航空公司,但飞机全部都用于军政要员、邮件和运送货物,对普通人来说,坐火车已经是最快的选择了。1935年,各地的游客来到西安,再也不会有 “仿佛到西半球游玩一番”的体验。铁路通车后,如果你从北平出发,到西安只需要两天时间,从郑州出发只需要一天的车程。不要嫌慢,同样的旅途,鲁迅在1924年曾走了8天7夜,其中还包括从陕州(河南三门峡)到潼关的4天黄河水路。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

1935年的元旦,陇海铁路西安段正式通车,西安首次进入铁路沿线,游人络绎不绝,商业异常活跃,城镇迅速兴起,迎来了1937年大动乱之前的短暂繁荣。

后都城时代,在很多城市业已完成近代化之时,这座萧瑟故都,“保守主义之锚”,终于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开始了犹豫、缓慢,而又显而易见的改变。

来到1935年的西安,你将看到近代化之下,纷繁紊乱的城市图景。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

▲民国时期的西安西大街。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在此之前,你需要为这次旅行做好准备,比如买好往返的车票。一日千里是不可能的,尽管当时的西安已经有五个航空公司,但飞机全部都用于军政要员、邮件和运送货物,对普通人来说,坐火车已经是最快的选择了。

1935年,各地的游客来到西安,再也不会有 “仿佛到西半球游玩一番”的体验。铁路通车后,如果你从北平出发,到西安只需要两天时间,从郑州出发只需要一天的车程。

不要嫌慢,同样的旅途,鲁迅在1924年曾走了8天7夜,其中还包括从陕州(河南三门峡)到潼关的4天黄河水路。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3)

▲陇海铁路通车典礼(西宝段)。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不仅免去了黄沙碎石的颠簸,这一年乘坐火车,还能享受到特别的优惠。为了招揽乘客,陇海铁路管理局将人均每公里票价下调到了0.015元。这样计算,从北平到西安的全程车票大约是15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如果不是政府公务员,车票对你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4)

▲陇海铁路行车时刻表。来源:连云港史志

抛却这些烦恼,旅途还是比较舒适的。穿行于铁路沿线,会有 “崤函漫诩泥丸固,百二关河一日程”的体验。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5)

▲秦岭俯瞰 。1936年 来源:杨博《长安道上》

如果你不选择中途下车,购买铁路局特别推出的景区游览票去往华清池和华山,那么当列车到达中正门外,缓缓靠停,一座大屋顶歇山式古典建筑映入眼帘时,你已经进入了西安火车站。

如果你带了相机,请拍一张照片留念。 这座“金碧辉煌、洋洋大观”的建筑,将因为承载量有限,在1984年被全部拆除。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6)

▲西京车站。 来源:杨博《长安道上》

1935年,西安火车站的全年旅客发送量已经达到189.6万人次,一年之后,又激增至278.6万人次。

因为每天有五千多人进出,出站时可能会略显拥挤,如果没有预定上等招待所的接站服务,你就需要提好行李,自己寻找代步工具了。

当时整个西安只有42辆出租车,而且价格昂贵,所以公共交通是最佳选择。早在1933年,西安市区已经拥有了两辆美国生产的小道奇和雪佛兰作为公交车,每人每站按5铜板计价。1935年,为了方便旅客,又将三条线路延伸到了火车站,并且开始在车身刊登广告。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7)

▲1935西安公共汽车线路图。 素材来源:插画师水母咪

在新式公共汽车上领略西安的市井风貌,对你来说会是特别的经历。因为一年之后,市内公交线路就会因战争全部停止,公共汽车也被充为军用。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8)

▲民国时期的上海的公共汽车。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如果你想自由穿行于西安的街巷,也可以搭一辆人力车。然而,林语堂后来在《朱门》中多次描写的西安黄包车还并不多见,15万人居住的城市里,不到4000辆人力车走街穿巷,平均38个人中间只有一辆。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9)

▲人力车。 1930年代 来源:杨博《长安道上》

走在西安街头,你会看到18世纪的牛车和现代橡皮轮胎汽车赛跑的奇特景观,同时真切感受到西安路况的改变。

1930年,捷克汉学家普实克曾在西安考察记录中这样描述:“下着雨,虽然是小阵雨,也足够让整个地区变成泥泞的海洋。省长禁止所有车辆和牲畜出门,不然的话,几个小时之内泥土公路就会消失掉,整个城市的车辆都会被黄泥淹没。”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0)

▲西安城内。 摄于20世纪30年代 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这种情况,在陇海铁路修建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善。西安市政工程处长张丙昌在市内修筑碎石马路,通过铺设几层的碎石子,让路基更稳固、有弹性,改善了西安路面长期坑洼不平的面貌。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1)

▲修筑中的西大街。 摄于1935年 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可惜,或许是经费原因,崭新的碎石马路只覆盖了南大街、东西木头市、南广济街以及粉巷等主要道路。在其他道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身泥”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轻风吹佛时,扬起满面尘灰的窘境不足为奇。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2)

▲马路修成之后的南大街。摄于20世纪30年代 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更让人们困扰的,还是日常的饮水。1935年,由于引通济渠在入城时发生淤塞,普通西安市民还是依赖自行开凿的“土井”生活。

记者沈毅曾这样描述:“三年前到西安,当天对西北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口里呷到咸味极重、浑浊不清的白开水,喝不下口也得喝。 回头看看院里的水井,深约五丈有余,工友摇了大半天,才在井底汲出半桶混稠的水。”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3)

▲甜水井。 民国时期 (美)史文模摄 1930年代

不过,解决住宿和吃饭问题,在彼时的西安倒不算难事。自1932年陇海铁路西安段开工,有一定商业头脑的人,都开始谋划在西安投资旅馆和餐厅。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4)

▲1934年一则西安地皮涨价的新闻。

早在1933年,中国旅行社就在还未完工的西安火车站附近购买了0.73公顷的地皮,投资20万元建设招待所。1935年11月开业的西京招待所,堪与上海大旅社媲美,不仅有跳舞间、西餐间、自来水浴室、暖气管等现代化设施,并且自备汽车接送客人。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5)

▲民国时期的西京招待所。 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同样的上等酒店,还聚集在东大街、解放路一带,但考虑到每天2-5元还不含三餐的房价,建议你还是选择设施稍差的中等旅馆,每天房价需要5角到1元,茶水小账另算。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6)

▲西安旅馆广告。 1930年代 来源:王荫樵《西京游览指南》

如果实在捉襟见肘,就不得不考虑西大街桥梓口、东大街大差市涝巷一带的下等旅馆了。这些简陋的房间聚集着农民和小贩,茶水自备,借一盏油灯蜷卧一夜,比上海的鸽子铺还不如。端履门一带的寒人店,每夜一位仅需5分,据当时人形容:这些房间“臭气袭人,直人间地狱耳。”

即便是不需要在外借宿的普通西安人,维持生活也并不容易。1935年,大多数的西安家庭由4-5口之家组成,就算是看起来不低的收入,分摊下来,也只能满足温饱。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7)

▲1929年后西安人口统计表。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让人感到压力更大的,是西安的物价。1935年,西安煤油的价格是北平的两倍,棉花是北平的三倍,一杯汽水就需要8角银元,鱼和鸭子,也非常昂贵。

铁路开通后,西安城内的房租也开始迅速上涨,但房屋的条件,无法与北平、上海相比。城内的普通人家大多还住着土墙土壁的瓦房,而富贵人家奢侈的装修,则是在后院掘一口窑,用以夏日的避暑。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8)

▲1932-1941年西安市物价。 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1935年,习惯了简朴生活的西安人,也开始接受摩登的生活方式。西餐还只流行于上层会所。普通人乐于尝试的娱乐除了烫发,就是看电影了。

一个人承包整个影厅是不可能的。当时的西安,尽管易俗社等地方剧院不少,电影院仍然人满为患。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19)

▲1927-1937年,西安的各大影院及开业影片。来源:西安市地方志

位于竹笆市的西京大戏院,率先使用全套进口设备放映有声片,并且和上海制片公司合作,获得了很多优质电影的独家放映权。电影《啼笑因缘》放映时,西京大戏院还刊登一则广告招揽观众:“凡购正座券一张者,即随票送金字塔香烟一盒,凡购边座券两张者,赠一盒,购四张者,增两盒。”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0)

▲1932年阿房宫大戏院宣传海报。

如果你是电影爱好者,请随时留意报纸的消息。因为通常2-3天之内,新片的影评就会在本地媒体见报,有时还会占据头版头条。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1)

▲民国时期的影评。

不过,与摩登的新式城市景观相比,更多来到西安的人,会对文物古迹产生兴趣。缘于陇海铁路的贯通,西安的现代旅游业,也在这一年得以发端。

1935年后,陇海铁路上西行的游客络绎不绝,200余篇关于西安的游记文章中,充满着对故都遗迹的神往。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2)

▲王荫樵著《西京游览指南》,1936年出版后曾广受欢迎,销售一空。

当时,市内古迹和文物的修缮已经陆续开始,市内的古迹,多是对游客免费。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3)

▲民国时期的小雁塔。 来源:杨博《长安道上》

碑林还没有收取门票,保护与修缮还在筹备之中,仍是一片颓圮荒凉的景象。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4)

▲碑林。 张佐周 摄于1935年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5)

▲碑林 (日)足立喜六摄。

而华山和华清池,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为了发展旅游,西安开通了到华山的特快列车,只需4小时就能到达。需要注意的是,列车只在3月到11月运营,要看到华山积雪的美景,恐怕还难以实现。当然,还有更加休闲的游玩路线可以选择,当时华清池已经有浴池、客房、游乐场等娱乐设施,普通人也可以考虑去花2角钱泡个温泉。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6)

▲秦岭人家。 张佐周 摄于1935年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7)

▲华山 (日)足立喜六摄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8)

▲骊山温泉 (日)足立喜六摄。

西安老院子住了十八代(穿越到1935年的西安)(29)

▲骊山温泉 (日)足立喜六摄。

1935年,一位西行的游客曾在游记中感叹:“世界不景气,中国最受威胁,独西安与国内任何都市,有相异外观。一般都市都在经济没落中叫苦,而西安反呈现急促繁荣,如雨后春笋,异常活跃。”

可惜,此时所有的繁荣与平静,都只是昙花一现。不久,西安就会像当时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卷入绵延不绝的战火之中。陇海铁路上,成千上万的人搭上了西行的救命线,梦想着只要一登上火车,便会被这条神龙驮出灾荒的大口,到达永远安乐平静的地带。

作者:瑞秋

贞观作者

版式设计:霹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