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羌寨欢迎你(漫步羌寨里)
美丽的羌寨欢迎你(漫步羌寨里)好奇而欣赏地走在羌寨之中,大家高兴地走到一个硕大的青铜色羊头标志下,羊角半卷,角尖微微向里翘起,上面系了红绸带,而金色胡须一直拖到底下。它的纵横长度都在二、三米左右。底座色是蔚兰色的,两旁有两头青铜铸造的全羊,头角上都系着红绸带花,置于石磴上,很像我们这边的两尊石狮状。羊头标志下,还有一个青铜色的鼎,里面像是供奉过的祭品,颇似我们这边祭祀的香炉。从小道前去,来到了萨朗广场。萨郎,是羌语中唱起来、跳起来的意思。据说萨朗原是羌族民间传说中的歌舞女神。跳萨朗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一曲未尽一曲又起,歌舞不断,常常通霄达旦。但是,白天时候,这灾后重建的文化广场,却静悄悄的。可以想像,夜晚时分,这里必定灯光闪烁,摩肩接踵,音乐飞扬,舞步酋健,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牟托羌人古寨,分布在一座大山之上,脚下不远是涛声滚滚的岷江。上寨小道的左手边是一片土司记功碑及民约的纪念区域,向前右拐有跌水瀑布。细心的游人
核心提示:当我们一行从九寨返回时,先参观了茂县民族
羌寨丰收
羌寨情
羌寨图
村寨——牟托羌寨。在牟托,那种羌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距汶川10多公里,湍急的岷江从山脚下哗哗地流过。自从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这里的村民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等不靠、守望相助,他们在废墟中抢救生命,救助游客...
当我们一行从九寨返回时,先参观了茂县民族村寨——牟托羌寨。在牟托,那种羌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距汶川10多公里,湍急的岷江从山脚下哗哗地流过。自从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这里的村民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等不靠、守望相助,他们在废墟中抢救生命,救助游客。通过山西省的倾力对口援建,他们抖落满身尘埃,挺起不屈的脊梁,毅然重建家园。大家齐心合力,团结一心,大干苦干,创绘新图,开山劈石为路,导江架梁为桥,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在群山中昂首挺立,使一个美丽的羌寨在废墟上浴火重生。当时光行进到2010年的时候,他们积极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建设,打造精品旅游区,使这里的青山绿水永恒,让这里的花果飘香四溢,把悠久神秘的古羌文化和静谧淳朴的大山深处,与飞速发展的山外世界相融,牵来了四面山外的寻梦游人,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
在美丽的牟托村里自由地游走欣赏,最先引人注目的是那高耸入云的碉楼。羌族的碉楼,古称“邛笼”。《后汉书》记载:岷江上游及附近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这种碉楼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角越多,对技艺要求越高。导游小姐说:羌族建的碉楼,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寨碉、家碉、信号碉、防御碉等,顾名思义,寨碉是一个寨子的象征标志,而家碉,是羌人起居之所,信号碉和防御碉,是传递情报和与敌周旋防御之碉了。碉楼是石块建成,分数层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水和柴草。这种碉楼是民间技师用石片和黄泥信手砌成,不需绘图、吊线、搭架,自然而为。它的墙体的特点是梭形墙体,角生墙脊,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较好的抗震作用,故在此多震地带,能屹立千年依然雄踞一方。它是羌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羌民族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世界建筑明球”,故羌人有谚语云:做人要像碉楼,要有脊梁!
牟托羌人古寨,分布在一座大山之上,脚下不远是涛声滚滚的岷江。上寨小道的左手边是一片土司记功碑及民约的纪念区域,向前右拐有跌水瀑布。细心的游人可以看到路牌,上面是一个简洁的绵羊头角标志,下面红底白字标有“速格路、幸福大道一段、幸福大道二段、幸福大道三段”,最下方是牟托寨。所有文字下是英文、日文、韩文,方便不同肤色的游人辨识。从土司小道的木栈道旁可以看到那株千年古树。硕大的杆干旁枝繁叶茂,绿荫浓浓,给人一种清凉之感。向右环绕,可以穿过萨朗老街。沿街向前,左前方有八角羌碉,再往右转踏上“中寨路”,可以欣赏到羌族文化长廊,亦可到感恩亭,可至地震记忆广场,可仰看千年古树。寨中沿街道两边是富有羌族风味的铺面。这种羌族风情街,被称为云朵上的天街,全部以传统羌式建筑为主体,白石莹莹,羊角窗花,展现着独特的羌风羌韵。两旁的店铺,展示了丰富的品种,美轮美奂的羌式饰品、羌绣、羌族服装、羌族美食和生活用品。我爬到八角羌碉之下,用相机从多个角度拍下它的雄姿。一直又向山上更高的一座碉楼爬去。其实,羌人古碉,是羌人告别草原开始农耕生活的最早民居建筑。
好奇而欣赏地走在羌寨之中,大家高兴地走到一个硕大的青铜色羊头标志下,羊角半卷,角尖微微向里翘起,上面系了红绸带,而金色胡须一直拖到底下。它的纵横长度都在二、三米左右。底座色是蔚兰色的,两旁有两头青铜铸造的全羊,头角上都系着红绸带花,置于石磴上,很像我们这边的两尊石狮状。羊头标志下,还有一个青铜色的鼎,里面像是供奉过的祭品,颇似我们这边祭祀的香炉。从小道前去,来到了萨朗广场。萨郎,是羌语中唱起来、跳起来的意思。据说萨朗原是羌族民间传说中的歌舞女神。跳萨朗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一曲未尽一曲又起,歌舞不断,常常通霄达旦。但是,白天时候,这灾后重建的文化广场,却静悄悄的。可以想像,夜晚时分,这里必定灯光闪烁,摩肩接踵,音乐飞扬,舞步酋健,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们走在萨朗老街上,这里是集羌族土司文化、民俗文化、现代羌文化为一体的艺术古街。漫步此处,街边羌居尽是古旧的朱漆门窗雕花,斑驳的石刻照壁,使你会感到这里的厚重。伫足凝神,你会从那木石的肌理中,依稀可见土司的庄重威严;屋下残破的木制官斗,你会觉得它浓缩了羌族集市人头攒动、吆喝四起的历史剪影;身边那被磨得十分光滑的原始猪槽、手动石磨,你会领悟到它用圆润的肌肤展现着羌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能干和力量。在老街之上,你还能享受到酒吧对酒当歌的乐趣,并聆听那“西呀拉沙”的铿锵曲调的回响。在老街之上,你也可以品茗于茶楼雅座,领略青山绿水间的静谧与悠闲。在老街之上,你从那店铺之间寻找,定能寻觅到中意的而又别具风情的羌族饰品。我在老街上,看到了一位羌族人,她系黑头帕,身穿绿缎上衣,身套红花马甲,腰中围着宽大围裙,脚穿黑布鞋,手套红袖套,脸上布满了沧桑之感,她慈祥的凝视着身边一顶贴着退了色的囍字的红轿子,轿子抬手的竹杠上扎着红丝带,我在猜想:她也许想起了她年青时欢乐时刻,也许想起了同她命运相似的女儿的过去喜悦,或者还有那穿过了岁月的生活?我不知她怎么想,但我按动快门,留下了她这一瞬间的影像。我从一片花草地边再转过来时,却见她与一位白胡子老人在望着我这陌生的游人。老人戴着一顶普通的退了色的鸭舌帽,上身穿着黑呢子衣,下身穿着一条褐色的裤子,脚穿黑布鞋,双手靠伏在木制的宽厚的栏杆上。我从盛开着红花并黄花的这头路边,拍下了这一对羌族老人的影像。他们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在享受这里的宁静,他们在欢度着这里的生活,岁月的时光像山脚下滔滔向前的岷江流逝,他们的精神和欢乐永在,他们的幸福与期待同行。通过他们,我感到“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都低头,双手抱牢朝天柱,引得岷江水倒流”(羌族歌谣)的豪迈,更为他们过去“三石一顶锅,四石一架床,风扫地月照亮,天当被地为顿顿揪”(羌族民歌)的创业精神所折服!总之,这条老街,可以让你放松心情,可以让你放飞遐想,可以让你放纵情感,让自己从历史的时空中展现人生与梦想,留恋历史与神话,放眼过去与未来,启迪幸福与真谛。这也是牟托——灾后重建的典范、中国最美的羌城给我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