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跃动红色沃土(砥砺奋进这五年)
初心跃动红色沃土(砥砺奋进这五年)——深化生态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整改各类环境问题97项,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6.2%,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360天以上。投资1.8亿元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成10个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厂,生态治理能力逐步提升。——实施生态工程。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投资4亿元实施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32个保护治理项目,调整完善基本草原1005万亩,完成退牧还草859万亩、人工种草61万亩。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黄河、长江鱼类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沙地不能放牧,但治理后能收干草,一亩地能产上百斤干草,可以卖到300元左右。我每年都会腾出一些草场用于生产干草。”红原县瓦切镇瓦切五村牧民泽让多尔吉说。2008年,红原县被列为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综合治理试点县,自此
乘风破浪又五载 大美红原展辉煌
——红原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眸
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实现持续发展的五年。五年来,红原县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州委“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紧盯“三地两心一时代”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加油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上档升级、提质增效,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涉藏工作先进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等荣誉,“星级”激励机制、“五联 ”脱贫、网格化服务管理等模式得到表彰推广。
坚持生态优先 生态底色更靓
“沙地不能放牧,但治理后能收干草,一亩地能产上百斤干草,可以卖到300元左右。我每年都会腾出一些草场用于生产干草。”红原县瓦切镇瓦切五村牧民泽让多尔吉说。
2008年,红原县被列为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综合治理试点县,自此,该县全面打响防沙治沙攻坚战,展开了与草原沙漠化的“较量”。通过13年的治沙之路,如今,红原县草原沙漠化已实现可控可治理。
五年来,红原县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促进牧区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实施生态工程。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投资4亿元实施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32个保护治理项目,调整完善基本草原1005万亩,完成退牧还草859万亩、人工种草61万亩。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黄河、长江鱼类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深化生态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整改各类环境问题97项,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6.2%,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360天以上。投资1.8亿元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成10个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厂,生态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健全生态制度。实行排污许可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地实施,划定生态红线496万亩。注重教育引导,倡导文明、理性、节约消费观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成绩有目共睹,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
为让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红原县充分利用“马背宣讲团”“姐妹宣讲团”等民间公益组织,通过走村入户发传单、开讲堂、读手册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环保知识讲给牧民群众听。同时,引导牧民群众在房前屋后、沙荒风口种植本土树种,开展源头治理,完成由放牧人到治沙人的转变,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宣传员、守护人。
如今,漫步红原大草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坚持绿色发展 县域经济更强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8.3亿元、年均增长12.2%,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年均增长4.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11万元、年均增长9%……发展才是硬道理,红原县这张经济发展“成绩单”振奋人心。
步入位于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北区的活畜交易市场,牛羊膘肥体壮,外地客商、前来打听市场行情的农牧民络绎不绝,活畜交易市场内热闹非凡。
“前几天,一头犏牦牛以21500元的价格在交易市场成交,实现了‘一头好牦牛卖两万元’的目标。”据红原县活畜交易市场负责人介绍,该活畜交易市场建成以来为川甘青养殖户、养殖合作社、养殖家庭农场、养殖集体经济、养殖企业等经营主体搭建了集中规范交易的流通平台,年平均交易量达16万头,交易额4亿元,带动红原及周边县牧户5000多户,平均每户增收4万余元。
五年来,红原县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型——
依托全省现代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建设,基本实现了设施齐备、主体壮大、产业多元、链条延伸的良好局面,麦洼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省级三星级园区,纳入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进行培育。2020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9亿元、年均增长16.2%。
五年来,红原县绿色工业提质增效——
绿色生态产业质量规模、产业层次、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县工业企业达35家、增加14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增加4家,“三台·红原·温州飞地园区”落地投产,绿色产业园区获评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5年共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2亿元,有力推动了三产融合发展。
五年来,红原县文旅事业上档升级——
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完善,新建国家4A级景区3个、3A景区2个,星级牧家乐、民宿、网红打卡点等主体更加丰富,生态游、大草原游、红色教育游等业态更加多元,成功举办4届雅克音乐季活动。2020年接待游客17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6亿元,年均增长2.9%、0.4%。
五年来,红原县商贸物流蓬勃兴起——
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3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数字展厅、高原综合商贸城建成投用。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亿元、年均增长9.4%。
绿色打底,产业支撑。如今,红原县经济发展迈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坚持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更优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考场”。
五年来,红原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20年,该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483元、15919元,年均增长7%、9.5%,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平坦整洁的硬化路延伸至每家每户,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行走在红原县的村村寨寨、草场牧区,看到最多的是群众脸上的笑容,听到最多的是群众说幸福、话变迁。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城市品质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年砥砺前行、五年接续奋斗,红原县聚焦民生事业谋发展,关注群众疾苦“落重锤”,彰显了为民务实的情怀。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红原县整合投入资金26.4亿元,精准实施安全住房、教育医疗、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扶贫项目,13个贫困村退出、1346户5276名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红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实施帮扶项目122个、完成投资3.2亿元,交流培训干部职工7000余人次,推动医校企与贫困村等结对352对。
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科学编制乡村振兴系列规划,投入资金3.5亿元、实施项目112个,推进州级乡村振兴试点县建设,安曲镇、邛溪镇热坤村等4个镇、村获评州级以上示范单位。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投入民生资金59.6亿元、实施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5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8%。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藏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民族医院。
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推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投资27.7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9个,持续推进水电路通信建设。久马高速加快建设,红原机场开通7条航线。4G基站全域覆盖,5G基站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建成湿地公园2座,城乡设施、城乡面貌、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红原县正阔步前行,努力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坚持法治思维 治理水平更高
11月23日,红原县在麦洼寺举行“爱国爱教爱家乡”酥油花制作比赛,50余名参赛者将精心制作的30余套酥油花作品一一呈现。
吉祥四瑞、八宝吉祥、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主题各异的酥油雕塑作品色彩缤纷、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
酥油花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雕塑艺术,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载体。通过比赛,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年来,红原县依法治县和社会面依法治理进入常态化,社会政治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社会和谐、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的局面持续巩固,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基层治理持续和畅。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平安红原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治理、反分维稳斗争,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防汛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工作,有力守护了全县的政治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常态开展“联寺联僧”和“爱国爱教爱家乡”活动,探索实施“干部 僧人”管理模式,推进“一寺一策”依法规范管理,全县10座藏传佛教寺庙全部创建为省级文明和谐寺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深入开展“敬信勤新”红原新民风培树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
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深化“法律政策七进”活动。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营造学法懂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氛围。坚持“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结合,有序推进组织治理、社会治理等基层治理试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红原县瓦切镇入选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查尔玛乡达尔龙村入选乡村治理示范村。
党心政心民心万众一心,和谐和顺和睦政通人和。如今的红原,法治良序逐步构建,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坚持从严治党 基层基础更牢
“参加医保后,生病住院可以报销,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看病不再愁。”……12月1日,省、州、县医疗保障局“送政策进社区”活动走进红原县玉龙社区,受到当地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活动现场,医保系统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为社区居民讲解门诊慢性病待遇及申报流程、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等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面对面为群众解疑答惑。送医保政策到群众身边只是红原县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原县党员干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扛在肩上,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拉近党群干群关系,筑牢基层根基。
五年来,红原县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党旗在高原牧区高高飘扬。
——抓基层强基础。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党规党纪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分层推进乡村分类转化提升行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班子强队伍。加强县委常委会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法定职权,落实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坚持党管武装,群团、统战、双拥等工作不断加强。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县由6镇5乡调减为6镇4乡,行政村由37个调减为31个,村党组织书记、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
——抓制度强监督。坚决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受理信访举报304件,立案审查调查265件。坚决整改省委巡视及“回头看”、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反馈问题。深入开展“三察三治”专项行动,县委巡察实现全覆盖,发现问题1414个,反馈整改1326个、移送问题线索88件,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成果颇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原县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成和谐幸福家园;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生态美丽家园;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成繁荣富裕家园;争创四川省清洁能源示范区,建成绿色低碳家园;争创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魅力开放家园;加快推动美丽红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经济发展更加稳健、民生福祉更加优越、社会大局更加和谐、执政基础更加坚实,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