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号桥批发市场早上几点开始批发(凌晨3点钟蹲点4小时)
八号桥批发市场早上几点开始批发(凌晨3点钟蹲点4小时)事实上,青石桥的开启时间,比这个时间点还要早。有摊主告诉我们,虾一般在零点过后就送到了这里,那意味着,他们要在这之前就做好准备。凌晨3点,青石桥海鲜市场附近的街道被前来送货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路灯亮得让人晃神,如果没有手机上指示的时间,我们几乎以为这里是刚开张的夜市。你都不需要走到门口,扑鼻而来的腥臭味就会告诉你,青石桥到了。拥挤的人流和车流把这个市场围得密不透风。路面停满各类卸货、进货的车辆,推车在地面推得哗哗响。来来往往都是大包小包奔走的生意人们,他们穿梭在人挤人的市场里,在各自的轨迹上忙碌而有序地生活着。从凌晨3点开始,我们蹲点4个小时,用相机记录下了青石桥海鲜市场的这些场景,试图从镜头里,发现成都的人间烟火。
提到青石桥,成都人第一联想到的就是“海鲜”。在白家海鲜市场出现以前,曾经的成都人买海鲜,只能到青石桥。
或许对于现在的成都人来说,青石桥海鲜,总是和“黑”“坑”之类的不良印象捆绑在一起;还有人或许曾路过这里无数次,却从未踏进过其中一步。但在老成都人的心里,青石桥始终存有一席美好之地。
从开始较大面积出售海鲜计算,青石桥市场存在已20余年。在成都这个内陆城市,青石桥最早将海鲜带上了普通市民的餐桌。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吃海鲜曾是成都人最“港”的谈资。
而这次,超成都街采小分队,决定带着你,在青石桥真正醒着的时候走进它。
你都不需要走到门口,扑鼻而来的腥臭味就会告诉你,青石桥到了。拥挤的人流和车流把这个市场围得密不透风。
路面停满各类卸货、进货的车辆,推车在地面推得哗哗响。来来往往都是大包小包奔走的生意人们,他们穿梭在人挤人的市场里,在各自的轨迹上忙碌而有序地生活着。
从凌晨3点开始,我们蹲点4个小时,用相机记录下了青石桥海鲜市场的这些场景,试图从镜头里,发现成都的人间烟火。
凌晨3点,青石桥海鲜市场附近的街道被前来送货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路灯亮得让人晃神,如果没有手机上指示的时间,我们几乎以为这里是刚开张的夜市。
事实上,青石桥的开启时间,比这个时间点还要早。有摊主告诉我们,虾一般在零点过后就送到了这里,那意味着,他们要在这之前就做好准备。
将货物清点完毕,称重入袋,往袋中充氧,再利落地打结,标上这袋货物的目的地。这一整套流程,熟练的工人花不了3分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不知道重复了多少个日夜的动作。
有些酒楼订货量比较小,搬运工骑着小电驴、踩着小三轮就搞定了。
大约在凌晨4点,街边停着的货车悄然变成了接货的。这些车大多是开往内江、宜宾。青石桥,还撑起了小半个四川的海鲜供应渠道。
而青石桥的一天没有结束的时候。青石桥农贸市场是目前成都城区内唯一一个不打烊的农贸市场,夜里上货,凌晨赶早市批发,白天做零售,这几乎是市场内所有店面的标准步骤。
人头攒动的青石桥,拥挤又嘈杂。本就狭窄的过道上,还被货箱占去了大部分位置。
当中最起眼的,是那一辆辆平板手推车。伴随着“来了,让一哈”的声音,手推车竟然在无处落脚的市场内,通行无阻。
市场内运输不便,只能靠人力把货物搬下车,再通过这样的手推车送至店内。青石桥最不缺这样的身影。
这份工作,现在大部分是由店员或者老板自己兼任。夫妻、父子,齐齐上阵,因为他们要尽可能节约成本。
还有小部分穿梭在好几个店铺之间的人,是青石桥的“短工”,他们没有固定的雇主,哪家需要就去哪家。
李哥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青石桥拉了快10年的货,每趟都把小推车装得满满当当,这样他就能多赚一些。李哥说,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有近一千,差的时候就不好说了。然而现在青石桥需要搬货的人越来越少,大概只有每天卖出一吨鱼的老板,才有条件聘请。
李哥想过换工作,但除了体力,他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能力,而这份工作比起守在店里又自由得多。“反正都干了这么多年,先做着再说吧。”说完,李哥又一头扎进了夜色中。
青石桥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充斥在空气中每一粒分子间的腥味。鲜活的生命在市场内跳动。基围虾、大闸蟹,还有各种报不上名来的鱼,溅起的水花,可以把整个市场浸透。
剖鱼的小哥手起刀落,眼睛一眨也不眨。刮鱼鳞、扯鱼鳃,啪嗒一声,鱼被甩进篮子,动作一气呵成,小哥仿佛一道流水线上的机器。
市场一楼的背后,是批发家禽的。毛肚、鸭肠、脑花、黄喉,还有白花花的整鸡整鸭,在人潮中袒露着。
这里的一切都未经修饰,以最原始的方式出现在你面前。这是青石桥这口大锅中最基本的底料,强烈的气味让人不敢大口呼吸。
这个占地仅12亩的市场,却依附着不下5000人的从业者。凌晨的青石桥被剥去了滤镜,众生百态皆陈列于此。
挤在后备箱里的女人,只能把饭搁在货箱上,这种高度让她不得不佝偻着腰,而你也很难断定她吃的是早饭还是夜宵。
靠在椅子上打盹的男人,双手插在衣兜里,头部呈现扭曲的角度。不知道是彻夜没睡,还是因为早起犯困,他都没有变换姿势。
头发花白的爷爷,拖着装满货物的三轮车蓄力奔跑。青石桥开了多久,他就在这儿多久。他不知道下一次他还能不能把车推动,但他总是想着,这次应该可以。
还有收废品的大叔,像一头在黑夜中狩猎的狮子。当商铺卸货完成后,他极尽全力拥抱废弃的泡沫箱。那些箱子摞起来,比他还高一个头。
当然也有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给予生活回应。
这个头顶塑料袋的小哥,手上、围裙上的血污,影响不到他的乐观和幽默。我总觉得下一刻,他就会开始跳一支欢快的印度舞曲。
我们还在一家店门口碰到三个买海鲜的青年,他们刚从桐梓林的酒吧出来,仍觉得不够尽兴,索性来到青石桥买了满满两袋子,继续未完的聚会。随意、率性,这就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青石桥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四川人、广东人、闽浙人,带着各地的口音,没事扯扯悬龙门阵。
我们买的一家海鲜店的老板是福建人,在青石桥已经有10多年的营业历史。在他的记忆里,青石桥甚至在他的老家都十分有名,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说,只要在成都的青石桥摆上一个摊子,赚钱就像在地上捡一样。那时候的青石桥,被称为“聚宝盆”也不为过。
“听老辈讲,那时候海鲜的价格从福州到成都能翻上10倍,但大家还是争着买。”当时对于成都人来说,吃海鲜是一种庆祝,有喜事时才吃。
现在的青石桥当然是没那么风光了。但不夸张地说,青石桥存在的20年中,至少成就过100个百万富翁。
“在这儿赚的都是辛苦钱。我也可以只在白天做做零售,但那就没优势啊。赚不到啥钱。”老板说。
在青石桥赚辛苦钱的,还有市场外卖早餐的店主。他们依附着青石桥生长,作息和市场里的人无二。
热气在寒夜中具象化,变成了可触摸的白烟,混着青石桥的人气儿,袅袅升起。
青石桥所在的区域是成都不折不扣的市中心。走过一个路口,便是泰华服装城。如今的泰华大门紧闭,带走了一大片人的就业渠道。不知道隔街对望的青石桥,还能支撑多久?
跨过一座天桥,就是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在热火朝天的青石桥面前,春熙路还像个襁褓里的孩子,在黑暗中酣眠。
早晨7点,成都的天还是黑的。街头的人流慢慢散去,青石桥暂时歇下了。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灯光越鲜亮,背后越不易!”青石桥的一天远没有结束,那些散落在破晓前的灵魂也还在努力。
生活本就不易,每一个拼命奋斗的人都值得被肯定。那些搬运工、早点小摊贩、深藏不露的百万富翁、他们是这座城市最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是你,是我,是他,是每一个用尽全力与黑夜抗争的城市追梦人。
从凌晨2点出发,3点到达青石桥,一直拍摄到早上7点,我们在青石桥的街头度过了整整5小时。
一夜未眠,奔走了一晚的我们,看到了忙碌,听到了故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艰辛。原来成都,并不慢。
“没有任何一种理想生活的追求方式应该被粗暴以待”。最后,祝福每一个在这座城市努力生活的人,这些人里面有你、有我,也有 ta。
我们每一个人
每一个开始
都是一道小小的微光
组成成都独有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