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有多少个院士(专访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施一)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有多少个院士(专访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施一)施一:青年科学家专业知识丰富,精力充沛、思维活跃,青促会就有会员专门从事科普研究活动。青促会的延伸还有青年社会责任者联盟,从社会责任角度做了很多科普工作,很多会员去中小学做科普讲座,宣传科普知识。他们本身很年轻,和孩子们的年龄差距不大,能够沟通得非常好。新京报:青年科学家在科普工作方面有什么样的优势?新京报: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中,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施一:此次新冠疫情,我们所相关研究团队全力投入到研制疫苗和抗体药物、研究病毒致病机制的工作中。大年初一,我就给我的几个学生发了信息,问他们能不能马上回京开展科研,他们都是做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的,大年初三,他们基本就都回来了。青年科学家也都有报效国家的情怀。青年科学家是做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在一线奋斗,不管是对实验室研究工作还是对科普工作,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6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今天(10月18日)在浙江温州开幕。在10月17日下午举行的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施一建议,要为各国青年科学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多学科青年科学家的合作研究。
如何培养未来的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发展还需要哪些帮助?对此,新京报记者对施一进行专访。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施一。受访者供图
青年科学家做科普有创新方式
新京报: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中,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施一:此次新冠疫情,我们所相关研究团队全力投入到研制疫苗和抗体药物、研究病毒致病机制的工作中。大年初一,我就给我的几个学生发了信息,问他们能不能马上回京开展科研,他们都是做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的,大年初三,他们基本就都回来了。青年科学家也都有报效国家的情怀。
青年科学家是做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在一线奋斗,不管是对实验室研究工作还是对科普工作,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6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青促会),这是中科院对全院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综合培养的创新举措。在此次疫情中,会员们从不同的层面作出了贡献,比如病毒分离和检测,大数据应用,疫苗、抗体和药物研发等。
新京报:青年科学家在科普工作方面有什么样的优势?
施一:青年科学家专业知识丰富,精力充沛、思维活跃,青促会就有会员专门从事科普研究活动。青促会的延伸还有青年社会责任者联盟,从社会责任角度做了很多科普工作,很多会员去中小学做科普讲座,宣传科普知识。他们本身很年轻,和孩子们的年龄差距不大,能够沟通得非常好。
部分青年科学家善于科普,能够用大众能听懂的语言进行科学的讲解,他们创新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跟B站等大家熟悉的平台结合。中科院还有一些大科学装置,有时候会组织亲子参观活动,青年科学家可以给孩子讲解这些科普知识,还能让孩子亲手做一些小实验,培养青少年对科研的兴趣。
青年科学家要给自己定目标,敢想敢做
新京报:你本身也是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上是否有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施一:我代表在国内成长的一类青年群体,我没出国做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我在大学确定自己要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在选择研究生学习地点时要慎重考虑,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好的平台,从而获得快速发展。
青年成长过程中都有前辈,包括研究生导师,跟导师之间一定要形成互动,在研究生生涯要多学一些知识。要既能当红花也能当绿叶,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不能一味只干自己的事情。要有自己主攻的方向,同时也能配合团队的需求去做一些工作。
正式进入科研工作时期后,青年学者会经历不同的职称晋升,从助理研究员到带领小团队做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体会是要善于抓住机会,要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敢想、敢做。
举个例子,我博士毕业后的2012年,我们开了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年会。高福院士是我们的主任也是我的老师,他鼓励学生和工作人员上台,说出未来三年的计划,能不能做出原创性大的科研成果?当时我上台做了表态,下来以后自己也有了压力和动力,促使我思考如何去做科研工作。
2013年,我国发现了H7N9禽流感,国家非常重视,要研究病毒的传播特性。当时我围绕这个科学问题所做的研究发表在《Science》上,算是兑现了自己当时做的承诺。在这个基础上,我慢慢对科学有了感觉。很多时候,需要给年轻人一些信心,让他知道他能干成事儿。
适当给青年科学家加担子,培养独立性
新京报:如何培养未来的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发展还需要哪些帮助?
施一:从科学院的角度来说,这里有很多青年人才,但未必所有研究所的青年人才上升渠道都很明朗。从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到研究员,青年人才是希望上升的,需要给他们空间。
我觉得适当的时候要给优秀的年轻人加担子,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能够独立做一些探索性的课题,其中需要给他一定的启动资金做科学研究。
另外,青年科学家也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无论中科院的青促会还是各种学会协会等组织,一个好的平台对于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跟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青年科学家交流,去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
也希望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青年科技人员的交流。纵观科技发展历史,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都来源于不同学科交叉,要利用这个平台促进大家互相认识,促进一些新想法的产生。
新京报:目前科研机构是否存在青年人才流失现象?
施一:要看从什么角度理解问题,人才的正常流动是需要的。一些我们想要留住的人才没有留住才叫流失。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限制,能够提供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优秀的高校或科研单位,要做好人才规划,对于机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青年科研人才补好梯队。有一些优秀的人才,可以在其他地方发展,机构可以主动将其推送出去。从某种角度而言,也相当于为其他科研单位培养了优秀人才,不至于青年人才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待遇,怀着不开心的情绪离开。可以把他推荐到让他能够发展的岗位上,这就需要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去协调工作。
新冠病毒变异程度低于流感
新京报:请科普一下,我们要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变异?
施一:冠状病毒从它的基因组复制机理来看,变异程度相对流感病毒来说是低的,但不是说它不变异,它也在持续发生变异。但目前现有的变异,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差别,所以现在的疫苗和抗体药物还是有效的。
未来如果它持续流行一两年后,它可能会突变成跟之前差别比较大的毒株。现在,我们在研发一些广谱性的药物,选择相对保守的靶点,针对病毒不容易变异的地方开发药物,这是一种策略。
同时,我们也在开始研制一些通用疫苗,能够应对病毒的变异,甚至应对不同种类冠状病毒的潜在威胁。所以科学家们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去做一些前瞻性的储备,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毒大的变异,或者出现全新的冠状病毒,或者是其他的传染病攻击人类社会。
新京报:流感疫苗提前生产,如何预测当年流行的病毒?
施一:流感疫苗的生产是需要时间的,至少需要2-3个月才能生产足够剂量的疫苗,去免疫大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等到当年秋冬季节流感来了之后再生产,通常在上半年就开始计划。
所以这需要做一个预判,根据在人群当中流行的流感病毒毒株的序列特征,估算大概情况,选定候选毒株生产疫苗。如果预测不准,一个全新的流感毒株进入人类社会群体,就会造成大流行的出现。但这种大流行一般每隔几十年才会出现,比如2009年H1N1甲流。
但对于季节性流感来讲,我们每年都会去做监测,知道它的序列特征,从而提前对疫苗进行更新换代。今年的疫苗应考虑优先给易感人群接种。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铭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