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民间舞(民间舞蹈乐昌三溪青蛙狮)
龙胜民间舞(民间舞蹈乐昌三溪青蛙狮)过去,在广大的农村,当地民间舞青蛙狮不仅有《赞狮》和《会狮》等习俗,而且还有一定的程式。老艺人邓合祥(如图二)至今依然保存有一本手抄《青蛙狮歌》,有生日、娶媳、生子、节庆等恭贺词。如当狮子来到某家拜年时,先要唱上一段赞词,“锣鼓打来闹连连,瑞狮登门拜新年。恭贺主家人安乐,五谷丰登万万年”。如两狮途中相遇时,带狮师傅多将自己的狮头按在地上,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然后互相演唱“会狮歌”。甲方唱:“日出东方一点红,今日两狮喜相逢;今日两狮来相会,自己兄弟多通融。”乙方则答礼而唱:“日出东方一点红,小狮出门逢师兄。今日两狮来相会,义气长情万年红。”或“胜过孔明拜东风”。尔后彼此俯首让道而过,继而响鼓回头频频相望,有如难分难舍之态,路人观之,颇觉有趣。青蛙狮由民间艺人6-9人表演,其中三人敲锣、击鼓、打钹伴奏,另三人则分别扮演狮、佛、猴,后两者手持葵扇、彩巾或青草,围绕狮子的前后左右,用幽默、风趣的形态
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名“神狮子”,是广东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拟兽舞蹈,是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以及驱魔、避邪、保人平安、带来吉祥等民俗色彩的娱人娱神活动,乐昌三溪、秀水、坪石、黄圃等镇过去不仅广为流行,而且还有不少民间自发组织《狮子堂》、《狮子会》,在年节喜庆场合起舞助兴,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1994年和2006年,《粤北民俗大观》和《中华舞蹈志·广东卷》均作了记载。
关于青蛙狮的起源,民间传说有三:一说,周朝丞相姜子牙封神时,有兵将迟来,未得到封赏,心里不由恼羞成怒,为了发泄不满情绪,一些兵将便在人间兴风作浪,散布瘟疫和虫灾,残害百姓,民间哭天喊地的号啕声震动了天庭,玉皇大帝急令辟邪神狮下凡。途中,神狮又得到大头罗汉(又名“喜乐神”)及灵猴相助,三者历经艰辛,终于收服了作恶多端的兵将,战胜了邪恶和灾害,护佑民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间感其恩德,便依三者之貌,以竹扎,粘土糊纸为狮、佛、猴,在年节喜庆之时鸣锣击鼓,载歌载舞,一表感谢,二为祈佑苍生安康、幸福。
二说,青蛙狮原是雷公的儿子,他既能捕食田间的害虫,又能对空鸣叫,呼唤雷神降雨人间,以解干旱灾情。为此,每到春节、元宵等节日,人们便舞青蛙狮以求得神灵的护佑,实现感恩赐福,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美好愿望。
三说,青蛙狮源于汉唐时期的“百戏杂耍狮子舞”。约在明清时期,民间艺人为标新立异,取雄狮之威武,择青蛙之灵巧而独创青蛙狮,并相继在各地建立民间狮馆行会组织。
青蛙狮究竟始于何时?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风俗》载:“元夕,张灯结彩,歌管酒筵,光达通宵。禁门弛放,戴纸面狮象舞于宫廷。”另民国二十年重修《乐昌县志·风俗》述:邑好少林拳术者,秋闲延师学习,糊纸为狮头,以五彩锦布为狮身。一人舞之为单狮,二人舞之为双狮。舞毕,演拳棒,曰打狮头。”“大凡狮子出舞,皆导以锣鼓遍游,村坊燃爆以迎,妥相招待……”但这些还不足以论证三溪青蛙狮的历史。
2008年4月,乐昌文艺工作者深入三溪,遍访老艺人,可惜大多说不清楚,唯有大泉村80多岁的青蛙狮传承人邓合祥(今年5月逝世)知道师傅是邓鸡贵(查族谱得知:生于清光绪九年11月),邓鸡贵的师傅是邓丫兴,生卒年不详。当我们翻开大泉村《邓氏族谱》时,眼前突然一亮,里面赫然清楚地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吾祖自明初由桂阳(郴州)焦折,艺游东溪,转徙拦军洞,后卜居大泉而始落业焉。”邓合祥证实,“艺游”是邓氏先人为糊口谋生而四处演出综合性的节目,以获取更多的报酬,其中包含舞青蛙狮。如此可见,青蛙狮在民间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艺人们在不断地迁徙中招徒,表演,使青蛙狮一时传遍了湘粤大地。
青蛙狮制作工艺奇巧,别具一格,它集南方郎狮之秀丽,取青蛙之貌状,用竹篾,藤条、木板、土纸、麻布、雉尾毛等为用料,通过精工扎制、糊裱、彩绘而成。
青蛙狮由民间艺人6-9人表演,其中三人敲锣、击鼓、打钹伴奏,另三人则分别扮演狮、佛、猴,后两者手持葵扇、彩巾或青草,围绕狮子的前后左右,用幽默、风趣的形态,做出各种逗、引、惊、惧的舞姿动作,配合蛙狮瘙痒、舔毛、抖毛、打滚、跳跃、跌扑、腾翻、直力等动作套路表演,以增强气氛和逗乐观众。其基本的内容大概是说:人们起初对青蛙狮并不敬畏,尊崇,为了生存,时常与青蛙狮争夺生活资源,但是,在与其真正较量时才发现,人类太渺小,力量太薄弱,绝非狮子对手,无法与之抗衡,只有与它成为朋友,不伤害它,才能与它同在蓝天下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和对生命的认知过程。
过去,在广大的农村,当地民间舞青蛙狮不仅有《赞狮》和《会狮》等习俗,而且还有一定的程式。老艺人邓合祥(如图二)至今依然保存有一本手抄《青蛙狮歌》,有生日、娶媳、生子、节庆等恭贺词。如当狮子来到某家拜年时,先要唱上一段赞词,“锣鼓打来闹连连,瑞狮登门拜新年。恭贺主家人安乐,五谷丰登万万年”。如两狮途中相遇时,带狮师傅多将自己的狮头按在地上,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然后互相演唱“会狮歌”。甲方唱:“日出东方一点红,今日两狮喜相逢;今日两狮来相会,自己兄弟多通融。”乙方则答礼而唱:“日出东方一点红,小狮出门逢师兄。今日两狮来相会,义气长情万年红。”或“胜过孔明拜东风”。尔后彼此俯首让道而过,继而响鼓回头频频相望,有如难分难舍之态,路人观之,颇觉有趣。
时至今日,在其发源地桂阳,青蛙狮早已失传,唯有三溪青蛙狮还在传承和发展。特殊年代时期,三溪青蛙狮遭到严重破坏,十年被禁演。改革开放后,青蛙狮的传承得到恢复。1993年,三溪青蛙狮参加了乐昌县首届艺术节,并获一等奖。从此之后,受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影响,青蛙狮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生存危机再次重现。
年轻一代纷纷告别故土外出打工,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追求的是时尚娱乐,欣赏和传承古老表演技艺的热情逐渐丧失。
另外,由于舞青蛙狮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不能养家糊口,不少人宁愿在家坐聊,也不愿花费心思舞狮。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人大多已七、八十岁高龄,青蛙狮已濒临失传。为了避免“人亡艺绝”,2008年4月,乐昌文化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将三溪青蛙狮作重点保护,并向上级申报。
同时,发动老艺人重新制作一个青蛙狮,立即进行系统排演。2008年6月和11月,三溪青蛙狮分别参加了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如图三)和乐昌建县1500周年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新颖、奇特的表演形式让广大市民们大饱眼福,连连称奇。韶关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沈妙光不无激动地说:“想不到粤北山区有此种拟兽舞蹈。我看这种舞蹈在全省和全国很有竞争力。”
2009年7月,省里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三溪青蛙狮已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推存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正在审批之中。有了专款扶持后,这门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一定能继续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主要报告人:
邓合祥,男,1923年11月生,三溪镇大泉村人。
邝治彬,男,1951年1月生,三溪镇神前临岭人。曾任三溪镇文化站站长,乐昌文工团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
罗发玉,男,1955年生,三溪大泉村人。任三溪镇文化站站长等职。
邓国良,男,1954年生,三溪大泉村人。
邓清吉,男,1957年生,三溪大泉村人,村委会干部。
欧伦彬,广东省乐昌市文化馆(博物馆馆长)
来源:网络转载
本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