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技与创新(沈阳科创这十年)
深圳市科技与创新(沈阳科创这十年)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电动观测云台以及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等全海深技术装备,有力支撑了“奋斗者”号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该所研究员赵洋历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的科研奋斗,以“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身份亲身参与万米深潜。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奋斗者”号控制系统研发及万米深潜团队部分成员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赵诗雨、赵洋、赵兵、孟兆旭)。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沈阳智慧”神舟飞船遨游苍穹,天问一号探测火星,“奋斗者”号深潜海底,嫦娥五号月球取壤,港珠澳大桥建设通车……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令世人惊叹。这其中,“沈阳智慧”功不可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宗义团队创新研发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比铝轻、比钢铁硬,和钛一样强,兼具高强度、高塑性、高稳定性等
奋楫者先,
创新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坚持“四个面向”,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着“沈阳力量”。这十年,沈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投入迈上新台阶,科技型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一项项高水平创新成果从这座英雄城市喷涌而出,为打造“创新沈阳”,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沈阳智慧”
神舟飞船遨游苍穹,天问一号探测火星,“奋斗者”号深潜海底,嫦娥五号月球取壤,港珠澳大桥建设通车……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令世人惊叹。这其中,“沈阳智慧”功不可没。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宗义团队创新研发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比铝轻、比钢铁硬,和钛一样强,兼具高强度、高塑性、高稳定性等特点,同时攻克了大尺寸坯锭制备等技术瓶颈,广泛应用于祝融号火星车、天和核心舱、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核心部件。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奋斗者”号控制系统研发及万米深潜团队部分成员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赵诗雨、赵洋、赵兵、孟兆旭)。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电动观测云台以及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等全海深技术装备,有力支撑了“奋斗者”号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该所研究员赵洋历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的科研奋斗,以“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身份亲身参与万米深潜。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不断加强以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为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发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与中科院驻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战略合作,推动创新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十年间,沈阳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快速提升。
93项重大创新成果问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182项成果荣获省级科学技术奖;
累计实现研发投入1357.64亿元,2020年科技创新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相继落地;
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28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64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
创新赋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进程中,沈阳聚焦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突破应用引领产业发展。十年间,沈阳在多个领域涌现出龙头科技型企业。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支柱型、战略型领军企业,在国产大型乙烯压缩机组设计制造上实现了“三连跳”,目前正在加快150万吨级乙烯“三机”、15万等级空分压缩机、大风洞主驱压缩机、天然气管道18兆瓦集成式压缩机等新一代大型压缩机组研发步伐。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应用的PECVD、SACVD设备厂商,正在开展10纳米及以下制程产品研发。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国产首台256层8宽体能谱CT、512层全景多模态CT等新产品,引领国产医疗设备迈向卓越与高端。
沈鼓集团大型压缩机研制生产一线。
据了解,沈阳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专项行动,以创新赋能,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加速科技成果在沈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超过10000家科技型企业已成为加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产学研协同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
十年间,沈阳积极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强联合攻关,强化产学研协同。沈阳创新主体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大显身手,关键核心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国家集成电路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中,沈阳IC企业攻克了单片湿法刻蚀、光刻工序匀胶显影等制约我国IC装备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承担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一系列新药并推向市场。
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预充式产品包装线。
沈阳实施重大研发、重大转化项目“双百工程”,形成新产品新工艺652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852项,吸引产学研合作单位415个。2020年以来,沈阳围绕20个重点产业方向,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攻关项目58项,预期解决2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为民而谋加速社会事业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就是要以增强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市科技局组织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紧密配合,加强科研、临床、防控装备生产等各方力量相互协同,快速形成科研攻关合力,支持了三批次25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火眼AI”智能辅助筛查系统、车载CT、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等防控产品,可利霉素、“扶正解毒合剂”等药品、药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贡献了力量。
▲拜澳泰克承担省市应急科研攻关专项,助力疫情防控。
拜澳泰克(沈阳)生物医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澳泰克)在了解到抗疫一线缺少检测手段后,科研团队连续奋战5个日夜,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将产品无偿捐赠给武汉、沈阳等地疾控部门。随后,拜澳泰克承担了辽宁省和沈阳市应急科研攻关专项,共研制出四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拜澳泰克总经理单国峰说:“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果不能产业化,并造福于广大民众,那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推进拜澳国际生命科学产业综合体建设,就是要在生命科学产业化上先行一步,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
十年间,沈阳强化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关键和实用技术研究,启动了中国眼基因组计划,组建了45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覆盖市区两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批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沈阳制造的CT、磁共振、核医学成像设备等系列产品加快了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攻关及示范项目,直接服务于民生福祉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设施农业绿色生产、畜牧健康养殖、黑土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初步建立起基层农技推广、科技特派员、新型职业农民、星创天地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
摄影:张文魁
视频:李千惠
实习生:高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