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无官印50两的银锭值多少钱(真金白银话收藏)

无官印50两的银锭值多少钱(真金白银话收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色泽较暗。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为了检验银锭成色,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银锭子收藏那么如何才能鉴别银锭子呢?一、观色

谈起银锭子,想来大家并不陌生,电视上古装剧常常出现银锭子的身影,但是,对于银锭子,你真的懂吗?下面小编带您走进真金白银的世界,讲讲这银锭子的故事。

银锭是古代基础货币之一,我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之前,隋唐以前称为"银饼",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造甚多。

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但由于近代对贵金属流通市场的控制,民国初年"废两改元"的实施,银锭停止流通,大量被销熔,目前民间存世量不大,蕴藏着极大的升值潜力。

所以这白花花的银锭子现在处于投资低谷,是个收藏冷门,未来发展潜力极大。

无官印50两的银锭值多少钱(真金白银话收藏)(1)

银锭子收藏

那么如何才能鉴别银锭子呢?

一、观色

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为了检验银锭成色,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

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色泽较暗。

二、验重

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上也有差异,因为唐代的一两合42克,宋代的一两合39克,金代的一两合39.8克,元代的一两合36.6克,明代一两合37克左右。所以,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间,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

作假的银锭却不尽然。在过去,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铁、铅等金属,这样,使银锭成色降低,或者为了蒙骗过关,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并做成银锭形状。这种里面藏铜、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

无官印50两的银锭值多少钱(真金白银话收藏)(2)

银锭子

三、看气孔

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是形成不了丝纹的。因此,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但是在清和民国之后,这种细纹可以人为控制,所以对清和民国的银锭,我们无法单独通过此种办法进行鉴别。

除了看有无丝纹和微凹,银锭底面的气孔或蜂窝也是鉴别手法。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气孔不太美观,但是却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伪造的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一般较浅。另外,从孔的大小上,也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

四、审造型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底面大些,束腰较宽。

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官印50两的银锭值多少钱(真金白银话收藏)(3)

银锭子

五、视铭文

铭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都是官锭;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

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吗,比如,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如同手写;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感觉杂乱。

早些年,银锭收藏是"冷门",古代货币的收藏人士大多重视钱币,而忽视银锭,而近年来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在了银锭上。

-----------------------

大家好

这些都是精心创作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我,喜欢“老物件”,欢迎留言和私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