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帮助的看图说话(看图说话--由远及近)
互相帮助的看图说话(看图说话--由远及近)什么是验证含意?推不出验证含意,则无从验证,只能陷入无止境的争论。自然科学不同,同一个现象,多种不同的解释,做实验验证,胜负自有分晓。关键在于,可验证。社会科学的解释,通常推不出任何验证含意。
前言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社会科学,似乎也有同样的现象。
比如历史,针对某个历史事件,你做出解读,其他人也能做出解读。
通常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自然科学不同,同一个现象,多种不同的解释,做实验验证,胜负自有分晓。
关键在于,可验证。
社会科学的解释,通常推不出任何验证含意。
推不出验证含意,则无从验证,只能陷入无止境的争论。
什么是验证含意?
这个在之前好多文章里头说过了,这里加一个前言,特别强调一下验证含意的一般规格:
指出什么情况下(记为A,称之为局限条件)会发生什么现象(记为B)。
A与B皆事实、可观察,因而可验证 -- 考查A情况下,是否有B.
有,则验证,无,则推翻。
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了前言,再来一个序。
有人问过杨振宁,“做物理,要取得成功,什么最重要?”
杨振宁说,看问题的眼光最重要。
其实不限于物理,任何学问都是一样的。
杨振宁说,这就好比看一幅画,你可以远距离看,也可以近距离看,还可以中距离看。
有些人,只能近距离看,有些人,只能远距离看。
而真正的大师,来去自如,由远及近,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自由切换。
远距离看地图春秋大势
同样的画面,同一个事实,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洞察。
两幅图,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春秋初到春秋末,就像是一局棋,晋齐楚越,从四面八方向中间包围。
我想到了“大秦”系列剧第一部,大盘灭国棋,商鞅对景监。
景监,长于谋算,步步为营。
商鞅,随意挥洒,得其势而围之,大破景监。
外围环绕一周,秦晋燕齐越楚,其实就是后面的战国七雄。
楚并越,而晋分三家,赵魏韩,一共七个。
这几个里头,谁吞并的诸侯最多?
淮、江之间,五十余诸侯,尽归于楚。
不用仔细数,对照图片,大致估计,应该都能看出来,楚国吞并最多。
这里我想到了王翦灭楚,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不信,后来二十万秦之锐士被打得落荒而逃,才服了。
楚国,一盘散沙,地盘虽大,但国势早已衰微,为什么非六十万不可?
正因为一盘散沙,所以不好打。
统一,上下一心,不好打。
分裂,诸侯割据,也不好打。
极限情况下,打楚国,相当于五十个诸侯,一个个打,逐个消灭,难度很高。
早就知道楚国一盘散沙,但一直不懂为什么。
这两张图,带来一个解释:春秋时代,楚国吞并的诸侯太多了。
解释一道,最重要的不是自圆其说,而是推出验证含意。
推不出验证含意,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我总是可以狡辩说自己对,你也可以总是争论说我错。
这样毫无解释力可言,等于没有解释。
推不出验证含意的解释,不是解释。
“吞并诸侯太多,所以一盘散沙”含意着什么?
立刻可以想到的推论是,吞并诸侯越多,中央权力越弱。
这样一来,解释就可以验证了。
回看图,以吞并数量排序,大致上是,楚晋齐燕秦。
若以中央权力排序,那么按照推论,序列倒转,秦燕齐晋楚。
事实如何?各国的中央权力强弱,怎样观测?
好像不太好直接观察,怎么办?
继续推论,中央权力强弱不同,会发生什么?
但是这里,没办法再推了,因为局限条件不够,推不出验证含意。
除了中央权力的局限条件,还需要深入了解各国的其他情况,才能继续推断。
受限于知识含量,这条路目前只能到此为止,那怎么办呢?
理论这头走不通,那就走到事实那一头。
战国标志性大事件,三家分晋。
一个大的晋国,分裂成赵魏韩三国,才能稳定存在,反映了中央约束力不足。
一分为三之后,基本上和齐国持平。感觉上,三国还要更强一些。
到了这个层面,都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才能进一步推断或解释,超出了我的知识范畴,暂且搁置。
再来一个大事件,商鞅变法。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追根溯源,秦,唯一一个彻底变法的国家。
彻底变法,就是变分封为郡县,从根本上加强中央权力。
这样大动干戈,本身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的支持。
秦,西陲之地,东进之路被晋楚封死。
整个春秋,三百年,吞诸无门。
到了战国,反而成了中央权力最强的那个。
所以秦国,也许是商鞅唯一的选择,他国可能真的不敢用,用不起。
燕国的情况跟秦国很像,南下之路被晋齐封死,也没怎么吞并扩张。
为什么燕国好像不太行呢?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解释在这里,遭到了失败 -- 不是被事实推翻,而是找不到事实支撑。
验证一道,成功,不代表对,失败,不代表错。
是非对错,没什么要紧,重要的是解释力。
要否定一个解释或假说,要么用事实来推翻其验证含意,要么用更具解释力的假说替代。
解释,不以对错衡量,只在解释力或推断力三字而已。
中距离看地图远距离看,由头两个图得出一个规律,春秋时期,以吞并诸侯数量降序排列,楚晋齐燕秦。
而以中央权力强弱降序排列,则序列倒转,秦燕齐晋楚。
单纯看数量,视线太远,稍稍拉近一点,再看,还有什么规律?
楚国所并诸侯最多没有疑问,那么其他四国加起来有多少,跟楚国一家比哪个多?
远远一看,好像其他四国加起来也比不上楚国。
仔细一数,才知道,还是四国多。
楚国这边五十个,不算戎狄,四国总和六十八。
直观感受与事实不符,为什么?
按疆域面积算,楚国这边,全部是中等诸侯。
而四国那边,全是一堆小诸侯,围绕在大国周边。
两边诸侯分布的结构不同。
四国是众星捧月,楚国是满天繁星。
直观上,满天繁星的结构,中央集权困难得多。
所以,在中央权力方面,楚国应该是独一档的,独一档的弱。
这个要怎么验证,怎样推出来验证含意?
验证含意很清楚,就是中央权力而言,众星捧月胜满天繁星。
问题是满天繁星的结构,只楚国一家,别无分号,无从验证啊,怎么办?
继续深入,考查“繁星结构”背后的局限条件。
然后再度拉远视线,在整个历史时空上,搜寻类似的局限条件,进而觅得验证。
上头两张图,五颜六色的,看不清山河分布。
换到这两张,观察商代和周代,诸侯的分布。
商周
不要凑太近,远远地看,直观地感受,哪里密度最高?
江淮之间的平原,水流密布的地方,诸侯最多。
两大要素,平原和水流。
一般性的结论是,平原上,水流越多,诸侯越多。
慢着,等一等,有一片空白,很是刺眼。
华北平原,河北之地,水流密布,怎么像是荒无人烟呢,说好的诸侯呢?
原来那个时代的河北,河水泛滥成灾,不适合居住。
也就是说,假如河水泛滥改善,人口必然随之增加。
据说汉代以后,河北已经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问题是,秦汉以后,天下不再有诸侯,怎么验证啊?
视线拉到南北朝时代。
南北布局和东西布局
南北朝,不只有南北布局,还有东西布局,详情参阅“两晋南北朝”系列之三。
两大矛盾,对外有民族矛盾,对内有门阀士族与天下百姓的矛盾。
归根究底,都是权力无法集中的矛盾。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南北朝乱世无法终结。
南朝解决不了,北边盘踞东方的势力也解决不了,只有北边的西方才能解决。
先在西陲之地“偏安”,实行改革,重新集权,再东进统一北方,最后南下,统一全国。
这是南北朝终结的路线。
虽然这时不再有诸侯,但有门阀士族。
门阀越多,越难以集权。
世族门阀的分布决定了天下的南北布局以及北方的东西布局。
如果繁星结构的局限条件,是平原和水流。
那么众星捧月结构的局限条件是什么?
可能是平原周边的天险,比如山脉。
两年多前,我觉得华北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奥秘所在。
那时的思维,习惯于寻找单一的、孤立的局限条件,不自觉地将平原从整体中孤立出来。
现在看,光有平原,不成,全是山脉,也不成。
水、山、平原、气候、人,方方面面,都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
到底是怎样的画面呢?一般性的规律是什么?
有待继续探索 ……
乱看一通版图的边界
西周的版图,和后两张图,对照着看,很有趣。
版图的边界怎样决定?
东海、西山、南江、北漠。
观察图二和图三:
往东,面朝大海。往南,有长江横跨。
西北,绿色渐渐退去,变成黄土、大漠。朝西,则有山脉阻断。
四方边界定了,由此能否推断上古时代,中原之地在哪里?
首先肯定是在中间,其次依山傍水。
上古时代,河水暴虐,受限于治水技术,平原地带反而没什么人。
但又不能没有水。
所以,四边之中,依山傍水者,上古之中国也。
上古时代
最后三图,分别对应黄帝时代、夏之初、夏中期。
中间那张,夏初王畿,可能在河南王湾三期,也可能在山西陶寺。
我猜想,黄帝时代,行政中心可能也在这一块。
这里开始有点瞎扯淡了。上古时代的历史,一直没找到好的角度,洞察其中的脉络,给不出确定的理论推断。
考古归考古,光有事实是不成的。
需要更好的视角来解释考古事实,从而推出各种验证含意,带来更深、更统一的理解。
讨论最后澄清“远距离看地图”中的两个问题。
那时讨论到燕国,说是遭到了失败,这个失败不是被事实推翻的失败。
验证秦国中央权力强,用的是商鞅变法。
中央权力强,是变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没有商鞅变法,并不能否定燕国的中央权力强。
做一个思想实验。
战国时代有个小国,卫国,处于四战之地。
假设卫国中央权力够强,他会选择变法强国吗?
变法可能强国,也可能灭国。
类似于卫国的情况,强行变法,反而可能是自取灭亡之道。
所以卫国出了好多人才,但自己从来不敢用,比如商鞅就是卫国人。
那么燕国的情况呢?不知道,说不好。
虽然肯定跟卫国不同,但可能受限于天时地利,变法并不能让燕国脱胎换骨。
说是失败,是因为在这里,陷入了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状态。
正如上文反复说明的那样,受限于所知,条件不足,因而无从推断。
第二个问题,“远距离看地图”中的论断“吞并诸侯越多,中央权力越弱”的规格是,局限条件的变化,导致现象的变化。
这是理论含意,或验证含意的一般性规格。
要注意的是,前者并非后者唯一的条件。
亦即是说,诸侯数量并不是决定中央权力的唯一因素。
这是显然的。
关键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重点。
比如统一之后的秦汉,合六国,吞并诸侯的数量当然是曾经的六国总和。
按照以上论断,岂不是说,秦汉的中央权力反而更弱了?
肯定不能这么算,这是因为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秦汉,变分封为郡县,中央权力得到根本加强,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补充阅读】
1. 自由的思想 -- 探讨科学本质
2. 验证的含意
3. 中国的含义
4. 论天下英雄之两晋南北朝【三】
5. 先秦为什么没有陈胜吴广?【可验证版】
6. 天书四卷
7. 经济学、物理学、几何学
8. 中华宿命之源
【说明】
1. 所有图片,都不是我画的
2. 南北朝的图片,以及中间那张谷歌地图,来自于知乎的安森垚
3. 其余所有图片来源于b站史图馆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