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落魄的时候写下了什么(蒲松龄最后一天)
蒲松龄落魄的时候写下了什么(蒲松龄最后一天)为啥读书要两人一起读?一来互相探讨,二来相互鼓励。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没人督促,就会什么都不想干。我们身边很多人,最开始雄心勃勃,考研,考公,考证,但是鲜有成功者,主要原因便是离开学校之后,没有学习氛围,自己定力不足。康熙三年(1664年),蒲松龄在好友李尧臣家读书。二人“朝分明窗,夜分灯火,相期有成”。还制定学习计划,“日诵一文书之,日读一经书之,每晨起而为之标日也。庶使一日无功,且愧且惊,汗涔涔下矣”。蒲松龄父亲名叫蒲槃,少肯研读,手不释卷,器识超远,虽然毕生没中秀才,只是童生,但是知识渊博,开始做点小买卖,后来回家种了地,处事中和,喜怒不形于色。蒲松龄母亲生他时,梦见一个又瘦又病的和尚走了进来,肚脐上贴着一块铜钱大小药膏。等到蒲松龄生下来,果然肚脐上有一颗铜钱大小的黑痣。大清顺治七年(1650年),蒲松龄十一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不忘,父亲非常喜欢他。顺治十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初阳薄晓,76岁的蒲松龄照常起来,虽然由于前几天偶感风寒有点气喘,肋下有点疼,但是毫无大碍。他独自洗漱完毕,吃了早饭,拄着拐杖去百步之外拉屎,儿孙怕他出意外,想让他就近方便,但他坚持舍近求远,儿孙们没办法,只好在身边搀着他,蒲松龄很生气,你们一个个都太讨厌,我自己能行。
吃罢午饭,蒲松龄回屋睡了一觉,起来已是酉时,落日西斜,红光满室,他走到窗前书桌旁,正襟危坐,手里拿着耗尽毕生心血写就的《聊斋志异》,面带微笑。待到儿孙们叫他吃晚饭,发现不知何时,他已悄然离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大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十六日黄昏,蒲松龄出生于山东淄川城东蒲家庄故宅北屋。蒲家庄原名满井,庄东有井,蓄水常满,溢为溪流,遂有此名,杨柳依依,环合笼盖,随溪逶迤。蒲松龄祖上名叫蒲寿庚,南宋末年,蒲寿庚占据泉州,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前去投奔,蒲寿庚闭门不纳,投降元庭,导致南宋十万军民崖山投海。
元鼎倾覆,大明立国,朱元璋下令尽屠蒲氏后人,男子世代为奴,女子世代为娼。蒲松龄这支始祖名叫蒲鲁浑,被杀得只遗一孤,易姓更名,养于外家杨氏,至洪武中期,始复蒲姓;至明末,子姓日繁,所居满井庄遂易名蒲家庄。
蒲松龄父亲名叫蒲槃,少肯研读,手不释卷,器识超远,虽然毕生没中秀才,只是童生,但是知识渊博,开始做点小买卖,后来回家种了地,处事中和,喜怒不形于色。蒲松龄母亲生他时,梦见一个又瘦又病的和尚走了进来,肚脐上贴着一块铜钱大小药膏。等到蒲松龄生下来,果然肚脐上有一颗铜钱大小的黑痣。
大清顺治七年(1650年),蒲松龄十一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不忘,父亲非常喜欢他。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18岁,娶妻刘氏。刘氏温柔贤惠,朴实寡言,被妯娌们联手欺负,蒲槃眼看弟兄几个过不下去,便给他们分了家,蒲松龄分得薄田二十亩,破旧农具若干,老房一间。蒲松龄攻读为业,家里生活全靠刘氏一力操持。刘氏安贫守旧,把衣服缝缝补补不至于冻着,每天喝粥不至于饿着。量入为出,织机不辍,即使丰收年景,也出去挑野菜补贴生活,蒲松龄动情地说她“惜福”。
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考中童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东栖霞于乐吉举兵抗清,清廷派兵镇压,牵连甚众,数百人被诛戮于演武场,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蒲松龄亲眼目睹惨状,后来写入《聊斋志异》的《野狗》和《公孙九娘》中。这一年,苏州哭庙案发,大才子金圣叹被杀,临死说了两个字,好疼。
康熙三年(1664年),蒲松龄在好友李尧臣家读书。二人“朝分明窗,夜分灯火,相期有成”。还制定学习计划,“日诵一文书之,日读一经书之,每晨起而为之标日也。庶使一日无功,且愧且惊,汗涔涔下矣”。
为啥读书要两人一起读?一来互相探讨,二来相互鼓励。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没人督促,就会什么都不想干。我们身边很多人,最开始雄心勃勃,考研,考公,考证,但是鲜有成功者,主要原因便是离开学校之后,没有学习氛围,自己定力不足。
李尧臣在青云寺苦读,取“平步青云”寓意,蒲松龄前去探望,作诗云:诸峰委折碧层层,春日林泉物色增。山静桃花幽入骨,谷深溪柳淡如僧。崩崖苍翠云霞满,禅院荒凉鬼物凭。遥忆故人丘壑里,半窗风雨夜挑灯。
康熙九年(1670年),31岁的蒲松龄南下江苏宝应,给县令孙蕙当了幕僚。之所以抛妇弃子跑这么远打工,皆因家里太穷,过不下去了。途经忻州,忽降阴雨,客于逆旅,一起住旅店有个姓刘的,跟他讲了当地桑生和狐狸精恋爱的故事。蒲松龄颇有感触,遂成《莲香》一篇,后来收入《聊斋志异》。
来到宝应,他给妻子写信报平安,诗曰:年来憔悴逐风尘,貂蔽谁怜季子贫。瑟瑟晚风吹落木,萧萧衰柳怨行人。秋残病骨先知冷,梦里归魂不记身。雁足帛书何所寄,布帆无恙旅愁新。
蒲松龄游历扬州各地,见识大江小河,赋诗曰:羁旅经年清兴减,消磨未尽是雄心。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回到家乡,开馆授业。看过《儒林外史》的朋友都知道,科举考试,一百个有九十九个都是考不上的,大多数人到了秀才一阶就止步了。但是考上秀才并不能吃上皇粮,还需自谋生路。毕竟念过书,不可能去工地搬砖,一般要么当孩子王,一边干家教一边学习,准备再考,反正没有年龄限制。要么去衙门干幕僚,要么去商铺当记账先生,要么挎个药箱干医生,“儒医不分么”。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作乱,第二年,朝廷为了筹措军费,发布“捐纳”之令。就是说,不用考,可以花钱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童生每名捐银一百两,秀才每名捐银一百一十两。这里简单说一下明清考试制度。
清袭明制,三年一考。第一阶叫童生,童生在县里考,考中童生相当于有了学籍。第二阶叫秀才,市里考(州),考中秀才不用捐粮纳税,见了当官的不用跪。第三阶叫举人,省里考(府),考中举人就是后备官员,有了做官资格,但是能不能做官还得想办法。第四阶叫进士,京师考,考中就能给官。第五阶叫殿试,皇帝亲自面试,能得皇帝面试的就是人中龙凤了。
蒲松龄一辈子没考上秀才,只是个童生。上一篇写的纪晓岚,考中殿试二甲第四名。这就是学渣和学霸的区别。
康熙十五年(1676年),蒲松龄37岁,作《秋柳》词,中有“斜倚西风无限恨,离愁别绪一条条”之句。有朋友请吃饭,作《沁园春》词,中有“念穷途不遇,我狂似絮”之句。可见心情之苦闷。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40岁,《聊斋志异》书成。圣人云,四十不惑。就是说人活到四十岁,该明白的也就明白了,不该明白的也就不用明白了,知道自己该干啥,赶紧干,到了五十岁,成不成的,就看天意了(知天命)。蒲松龄活到四十岁一事无成,穷困潦倒,是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唯可聊以自慰的,便是写些神神鬼鬼的“无用之作”。这些文章既换不来功名利禄,也换不来柴米油盐,纯属闲极无聊打发时光,跟打游戏打麻将下象棋其实没啥区别。“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他在《聊斋自志》中说,“才非干宝,雅好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物以好聚,所积益多”。蒲松龄之所以写这些玩意,主要是因为喜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时间一长,人们都知道他写鬼故事,于是纷纷投稿,素材源源不断向他涌来,他将这些故事润色修改,集成一册。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告诉他,生他时梦见一个老病且穷的和尚,肚脐上贴着一个钱形膏药,而自己现在的处境跟和尚面壁打坐敲木鱼念经毫无差别,“门庭凄寂,冷淡如僧;笔墨耕耘,萧条似钵”。心想,他上辈子可能的确是个降妖伏魔的和尚,见识神鬼无数,这辈子投胎转世,要把这些神神鬼鬼写下来。
康熙十九年(1680年),蒲松龄正式在淄川西乡西铺毕际有家开馆授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蒲松龄把历年应酬文字集结成册,写道,我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喜欢东涂西抹,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动辄与我诗文唱和,我不堪其扰,就跟他们开玩笑说,不请吃饭不写诗,原意是希望大家少烦我,即使如此,请我吃吃喝喝的人还是越来越多,都是些无病呻吟之作,俗不可耐。我把这些集结成册,置于案头,静等落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蒲松龄补本县廪膳生。廪膳生即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者,每年发廪饩银四两。这年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去世,年仅31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前往济南府考秀才落第,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考试。古人云,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一个人四十岁还考不到功名,说明没有靠读书吃饭这个命,就该死心了。蒲松龄“哀莫大于心不死”,考到将近五十,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心中抑郁,可想而知。
从济南赶考回来,蒲松龄揽镜自照,发现白发丛生,喟然叹曰,年来白须,岁添一茎,钳去复生。揽镜苍然,顿增感愤。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龄写了《煎饼赋》,“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带黎烟而携来,色柔滑而苍翠,晨一饱而达暮,腹殷然其雷鸣”,读来令人垂诞欲滴。
康熙四十年(1701年),蒲松龄62岁,作七律《重游青云寺》:深山春日客重来,尘世衣冠动鸟猜。过岭尚愁僧舍远,入林方见寺门开。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青云依旧,物是人非。往日好友已逝,雄心壮志消磨,唯余唏嘘而已。
这年,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出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元宵节,蒲松龄喝粥掉了半颗牙,作诗道:老齿渐凋落,舌存幸不妨。况犹余半壁,残缺尚成行。这年夏秋两季,从济南到青州,狼灾肆虐,人不敢白昼独行。蒲松龄闻得诸县传闻,写成《狼》三则。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月初六,苏州天降大雪,老百姓惊恐万状,纷纷向天祈祷。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龄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教书生涯,回到老家闲居。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蒲松龄作《斗室》诗:聊斋有屋仅容膝,积土编蓬面旧壁。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垂老倦飞恋故庐,心境闲暇梦亦适。
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补岁贡生。贡生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保送生”,指明清两朝生员成绩优异者,可(不经考试)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当然蒲松龄不可能去读书,他只是有了这个资格。好比一个高中生成绩优异有了保送上大学的资格,但是去不去还在于怎么选择。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蒲松龄74岁,妻子刘氏去世,享年71岁。蒲松龄写了哀切伤婉的悼文,他回顾了妻子贤良淑德的一生,不嫌他贫穷,不嫌他没本事,虽贫贱夫妻,然百事不衰,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经常跟蒲松龄说,我没有别的长处,但明知足常乐。日子虽然辛苦,但是儿孙有书读,没有挨饿受冻,这是上天对我们最大的恩赐。
刘氏跟他过了一辈子,除了过时过节没吃过肉,蒲松龄出去游历,刘氏有了好吃的,自己不舍地吃,就给蒲松龄留着,等到蒲松龄回来,已经腐败不能吃了。蒲松龄五十岁还想考试,刘氏劝止了他,别考了,如果你能吃科考这碗饭,现在早就飞黄腾达了。隐居山林悠哉度日也挺好,就不要勉强自己了。蒲松龄听了,从此绝意仕途。
纵观蒲松龄一生,如果从世俗角度讲,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读了半辈子书没考上秀才,教了半辈子书清贫自高,他也有很多有权有势的朋友,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从没有开口求人办过任何事。他也努力,他也奋斗,他也奢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锦衣玉食,花团锦簇,并非陶渊明一样遁隐山林的名士。可惜天不遂人愿,只能徒叹奈何。
其实蒲松龄的一生,便是我们凡庸之人的一生。也曾努力读书,可惜读了个三流学校,在社会上毫无竞争力;也曾努力工作,可惜苦心勠力尽职尽责,却多少年止步不前,既没有升职也没有加薪,任岁月蹉跎逝去;妻子不漂亮但贤惠,儿子不聪明但听话,一切都不如人意却平淡,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有混牛逼的朋友,却从不去打搅。
虽然现实生活一地鸡毛,但是蒲松龄没有随波逐流,他为自己平凡无奇的生活找了另一种精彩,便是写小说。他凭空构筑了一座多姿多彩的艺术楼阁,精心打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文学宫殿,使自己的生命有了硬度和广度。诚如王小波所说,我们不仅要有平凡的人生,还要有一个梦想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蒲松龄这种拒绝平凡的精神,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
蒲松龄曾给自己写了一副励志对联: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与诸君共勉。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毕其一生之功写就的心血之作,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是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这套《聊斋志异》一套六本,印刷精良,纸张素雅,家里没有的朋友赶紧下单入手吧,绝对物超所值,阅读体验极佳,点击下方图片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