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残酷的钉子户(三峡钉子户张秉爱)
湖北最残酷的钉子户(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刚刚提出搬迁的政策时,大部分民众是不愿意的,中国人对于乡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兴建三峡工程,三峡附近的数百万民众要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张秉爱所在的村庄就在搬迁的名单之中。然而在20年前,她们还是“钉子户”,儿子也因为压力太大高考落榜。她们为什么选择做“钉子户”,其儿子又是因何在高考落榜之后选择进去军营,她们如今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妈,我回来了,我转到地方上工作了,您以后就可以歇一歇了。”
张秉爱的儿子望着面前辛苦劳作的母亲说道。
“好,太好了。”
得知儿子回来的消息后,张秉爱的内心充满了干劲。
然而在20年前,她们还是“钉子户”,儿子也因为压力太大高考落榜。
她们为什么选择做“钉子户”,其儿子又是因何在高考落榜之后选择进去军营,她们如今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坚持多年,做出妥协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因兴建三峡工程,三峡附近的数百万民众要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张秉爱所在的村庄就在搬迁的名单之中。
刚刚提出搬迁的政策时,大部分民众是不愿意的,中国人对于乡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后来经过村干部以及上级领导的不断宣传,当地民众意识到搬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因此民众多愿意搬迁。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存在“钉子户”。张秉爱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搞定”张秉爱这个“钉子户”,村干部多次前往张秉爱的家中,给张秉爱讲解搬迁的政策、优势以及不搬迁的弊端,上级领导也多次前往张秉爱的家中,但是张秉爱始终拒绝签字。
直到2003年,张秉爱才同意签字。
2002年张秉爱所在的村子—桂林村居民多已外迁,远远望去,桂林村只有张家的房子孤独地矗立在那里。
对此,张秉爱的儿女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其他同学都搬迁了,只有张秉爱一家没有搬迁,孩子的同学多对张秉爱一家非常好奇,有一部分同学还会嘲笑张秉爱的儿女。
因为懂得母亲的辛苦,因此张秉爱的儿女从未将学校里发生了一切告诉母亲。
然而这些压力却导致儿女的性情更加沉默,也影响了儿女的学业。
村里其他居民全部搬走之后,村干部再次上门:“这次必须得搬了,不然江水来的你怎么跑的了?”
此次村干部上门给了她两个选择一个是外迁,一个是搬到烂草坪。
若不搬迁其就会被江水吞没。此时的选择权在张秉爱。
其实张秉爱的内心已经有所犹豫,但是她还想再坚持坚持。
“要不咱们就先去烂草坪看看能不能住人?”
望着面前极为固执的妻子,熊云建提出自己的意见,张秉爱并没有理会丈夫。
虽然张秉爱当时没有理会丈夫,但是在当天下午的时候,张秉爱还是一个人来到了村干部所说的烂草坪。
望着面前的石头,张秉爱深知自己无法在这里盖房子,种植的难度也是非常大,若留在这里那么就很难维持生计。此时张秉爱心中的天秤已经偏向外迁。
“若你想在居住,那么可以在这里先搭个棚子,然后我帮助你们找挖掘机。”
村干部对劝张秉爱外迁已经不抱希望,但是他非常同情这个悲惨的女人,他想要自己能力之内帮助一下张秉爱。
听到村干部的话后,张秉爱顿时红了眼眶。看到这里村干部意识到张秉爱不愿在这里居住:
“没有人愿意远离故土,但是三峡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
看着一直为自己操劳的村干部,张秉爱心中极为动容。沉寂片刻之后,张秉爱告知村干部:
“我同意搬迁,回去就迁房屋基地申请书,我们就搬到这里吧。”
村干部的脸上顿时生起了无力感。
张秉爱还是不愿意离开家乡,不愿意离开土地。
很快张秉爱一家就收拾好东西搬到了烂草坪上刚刚搭建起的窝棚里。
此时的窝棚以后没有水电,生活异常艰难,张秉爱才意识到自己的决定错了。
然而现在村庄搬迁工作已经结束,错了也没有办法改正。
就在张秉爱苦苦坚持的时候,村干部再次出现了。
“现在你可以再选择一次,不要再倔了,搬到政府安置的区域里吧。”村干部语重心长地说道。
此时的张秉爱痛快地在文件上签字,搬到窝棚之后,张秉爱的生活更加艰难,儿子因为压力太大高考落榜,为了减轻家庭压力,其选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最终张秉爱拿着政府给予的4800元,搬到公路边的窝棚内。
参军入伍,改变生活此时的张秉爱虽然离开了烂草坪上的窝棚,但是她并没有真正的摆脱窝棚生活。
此时张秉爱的生活依然极为艰苦。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秉爱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
面对想要打工改变家庭条件的儿子,张秉爱耐心地劝解儿子,希望其能够继续读书。
儿子不愿成为家庭的负担,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有人建议张秉爱的儿子去当兵,张秉爱与儿子均赞同这个建议。
张秉爱觉得当兵也可以有所作为,而张秉爱的儿子觉得当兵也可以有所补贴,而后张秉爱的儿子远赴新疆当兵。
张秉爱的儿子深知自己生活困难,因此将津贴全部寄回家。
有了儿子的津贴之后,家里的生活确实有所好转,当然张秉爱并未将儿子的津贴挥霍一空,多是为儿子攒着,其依然住在公路边上的窝棚里。
直到儿子退伍之后,在儿子的强烈要求之下,其才盖了新房。
退伍之后,张秉爱的儿子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单位工作,经常来看望张秉爱。
张秉爱的女儿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一位大巴车司机相知相恋,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如今张秉爱一家的生活极度幸福。
本以下山是幸福,山下生活更艰辛如今才是张秉爱一生最为幸福的时刻。张秉爱出生在湖北的一座大山里,山里的土地数量非常少也极为贫瘠,生活在山里的居民,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最终的收获与山下相比,仍是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是女孩,但是在靠山吃山没有其他额外收入的地方,张秉爱每天也需要做很多繁重的劳动。
对此父母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能够让孩子轻松一些,张秉爱的父母决定将张秉爱嫁到山下。
当时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张秉爱对于自己的婚姻并没有太大的想法。
虽然张秉爱的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到山下,但是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山下的人并不愿意与山上的互通婚姻。
就在张秉爱的父母准备放弃之时,熊云建出现了,他愿意娶张秉爱。
当然他之所以愿意,是因为其身患残疾。
对此张秉爱的父母并不在乎,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嫁到山下,就比在山上生活幸福。
张秉爱的父母跟其谈及此事时,本来对自己婚姻没有太多想法的张秉爱,也明确表示不愿意。
为此她还以绝食抗议,但是其父母心意已决,最终张秉爱在父母的坚持之下,嫁给了熊云建。
刚刚嫁给熊云建的时候,张秉爱的内心非常嫌弃,不愿与熊云建交流,随着时间的发展,张秉爱也愿意与命运妥协,与熊云建的关系渐渐融洽起来。
因为熊云建身体不便,张秉爱也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与田地里的一切工作。
张秉爱的父母认为其下山之后,就能够收获更为幸福的生活,然而下山之后的张秉爱并没有片刻的休闲时光。
然而即便如此,张秉爱一家依然是村庄中比较贫困的人家,后期为了改变家庭生活,张秉爱决定种果树。
脐橙是当地的特产,张秉爱也跟随乡亲种植脐橙。
利国利民大工程,百万民众离故土种植脐橙之后,张秉爱一家的生活有所好转,不再入不敷出。
本以为凭借种植脐橙,能够扭转生活,但是令张秉爱没有想到的是,1992年4月3日,我国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定。
此决定公布之后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讨论,大家都知道此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因此外省的人多非常支持这个决定。
但是对于在三峡附近的民众来说,他们的内心五味杂陈。
他们想要支持国家决定,但又不愿意离开故土。
张秉爱得知消息后,直接表示自己绝对不会离开故土。
张秉爱并非想要获得更多的赔偿款,此时还未提及赔偿费用,张秉爱只是不愿意离开土地。
因为自幼在山上长大,张秉爱对土地的情感要更深一些。
张秉爱常说:“舍不得土地,怎样都舍不得土地,土地是最宝贵的,任何东西都能种,就是这块土地,它能够长经济,也能够长钱。”
张秉爱一家的生活来源就是土地,她并没有什么文化,她只知道利用土地能够让家庭活下去。
因此村干部前往张秉爱家做动员的时候,张秉爱直接拒绝:“我家是不会搬迁的。”
村干部做了很多家工作,第一次遇到张秉爱这么直接的人。
张秉爱说完之后,村干部望向熊云建,在90年的农村,多是男人当家做主。
然而村干部不知道的是,在张秉爱家中,就是张秉爱做决定。在村干部望向熊云建的时候,熊云建无奈地笑了笑。
看到张秉爱的态度如此坚决,村干部决定离开。
其实在做这个工作之前,村干部就知道难度非常大,肯定会有“钉子户”。
但是其他“钉子户”多是有所要求,然而张秉爱并没有要求,她直接告诉村干部不会搬迁。
其实张秉爱是担心搬迁之后,无法生活,她家如今是依靠种植脐橙为生,搬迁之后能否种植脐橙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村干部离开了,但是村干部并未放弃张秉爱,没过多久村干部又上门了。
“你为什么不愿意搬迁啊。”这次村干部决定先发制人。
“搬了之后我去哪里种地,我们吃什么,我们一家不得饿死吗?”
张秉爱用朴实的话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对此村干部表示,上级领导会帮助我们再建一个脐橙种植区。将我们的果树全部移栽到新建的地方。
张秉爱一听就觉得这事不靠谱,在她看来人到达一个新的地方都得有所适应,更别提树了,将树移栽到哪里,能不能活是一个未知数。
若树不能活,她又没有一技之长,那她们家应该怎么生活。孩子怎么上学啊。
因此村干部此次依然是无功而返。
当然在村干部的动员之下还是有人愿意搬迁的,尤其是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向往城市里的生活,再加上此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痛快的在文件上签字。
1996年,桂林村第一批搬迁的村民在政府的组织之下,登上了轮船。
上船的众人久久凝望着村子,凝望着自家的房屋,潸然泪下。
“我不搬了,我不搬了。”
有人拿起身边的行李就要下船。被身边的人拦下“都搬空了,别给国家添乱子。”
在劝说别人的同时,也在劝着自己。
第一批搬迁民众离开之后,村干部们再次投入到新的动员工作之中,有了此前的带头者,村干部的动员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很多村民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然而张秉爱依然拒绝签字。
村干部意识到,张秉爱很有可能就是“钉子户”,因此经常前往张秉爱的家中,跟她谈及搬迁的好处以及搬迁的政策,对此张秉爱多是敬谢不敏。
直到村里所有的村民都签了字,张秉爱依然未签字,为了解决张秉爱这个“钉子户”,上级领导也多次前往张秉爱的家中,询问张秉爱的所述,张秉爱并没有太大的诉求,她只是不愿离开。
因此村干部多是无功而返,后期为了大局,张秉爱搬迁到草坪上的窝棚里。
即便在窝棚里苦苦挣扎,其也不愿离开土地。
最后在政府的安置之下,其住进了靠近公路的窝棚里,当然不论怎样搬迁,其从未外迁。
张秉爱对于土地的情感,令无数人为之动容,张秉爱行为的好与坏,我们无法评判。
其始终不愿离开故土,对于三峡工程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是从张秉爱自身而言,其就是一个珍惜并尊重故土的农民,她的行为仿佛也没有什么不当之处。
当然如今三峡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张秉爱能够生活幸福,亦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