溏心风暴3翡翠台版16集(溏心风暴3请回答)
溏心风暴3翡翠台版16集(溏心风暴3请回答)除阶层争斗与商战外,“以爱围家”始终是《溏心风暴》最核心的命题。又暖又撕正是它的制胜法宝,对人情冷暖的关注于TVB来说是一张好牌。有人说,许家所代表的正是如TVB般无力抵抗时代潮流的香港企业,黄家则代表内地许多力争上游、如日中天的生意人们。两者或积极,或被迫的融合已成为事实,双方的互相适应也势在必行。到了《溏心风暴3》,“争产”已经不是情节推动的主驱动力,“报恩”反而成为连接“豪门精英”和“草根精英”的纽带。而“报恩”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梗,其实暗含了香港人多年来“情与义,值千金”的草根价值观,有其源远流长的江湖“基因”。“草根精英”代表奶茶大王黄永正一家,出身平民阶层,通过家族式的奋斗逆袭为中产家族,是一种典型的港人代表。其家族生意从第一部的卖鲍鱼,第二部的卖月饼,到第三部变成了卖奶茶,可以说是更加植根于香港的茶餐厅文化。中国古话说,“文人品茶,俗人喝茶”。在《溏心风暴3》中,经营英式红茶
独立奋斗的香港人对一家团圆吃饭的渴望是强烈的。纵然节奏再快,也挡不住餐桌成为电视剧中主人公们永恒的诱惑,名门望族围坐的长餐桌,普通市民家里的小饭桌,街头巷尾的茶餐厅,谁家灶头无烟火?
在一众TVB王牌警匪剧、商战剧、伦理剧、古装剧的轰炸下,2008年的《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创下50点的超高收视,夺得台庆颁奖礼“最佳剧集”等五大奖项,并荣登壹周刊电视大奖“十大电视节目第一位”,在香港至今仍稳坐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香港的豪门之争从来离不开阶层之战,相比于《天地豪情》《流金岁月》《名媛望族》这类发生在大企业家族之内的商战博弈、权力争斗,《溏心风暴》系列则加入了大量家庭伦理的戏份,不仅深得香港师奶的欢心,在内地也获得巨大回响。
红茶帮VS奶茶帮,港产“豪门精英”的式微
到了《溏心风暴3》,“争产”已经不是情节推动的主驱动力,“报恩”反而成为连接“豪门精英”和“草根精英”的纽带。而“报恩”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梗,其实暗含了香港人多年来“情与义,值千金”的草根价值观,有其源远流长的江湖“基因”。
“草根精英”代表奶茶大王黄永正一家,出身平民阶层,通过家族式的奋斗逆袭为中产家族,是一种典型的港人代表。其家族生意从第一部的卖鲍鱼,第二部的卖月饼,到第三部变成了卖奶茶,可以说是更加植根于香港的茶餐厅文化。
中国古话说,“文人品茶,俗人喝茶”。在《溏心风暴3》中,经营英式红茶的许雅麟一家,正是拥有几代“蓝血”基因的世家名门。一次投资失利让他们不得不拥抱黄家的商业合并,没落“贵族”许家从不正眼瞧对他们感恩戴德的黄家,到公司被合并后,即使寄人篱下也难以放下曾经“贵族”阶层带来的包袱,双方因诸多认知上的差异而不断制造出摩擦。想要实现黄永正心中与恩公许雅麟的“双赢”局面,实在阻力重重。
有人说,许家所代表的正是如TVB般无力抵抗时代潮流的香港企业,黄家则代表内地许多力争上游、如日中天的生意人们。两者或积极,或被迫的融合已成为事实,双方的互相适应也势在必行。
除阶层争斗与商战外,“以爱围家”始终是《溏心风暴》最核心的命题。又暖又撕正是它的制胜法宝,对人情冷暖的关注于TVB来说是一张好牌。
TVB都市喜剧的路线发展由来已久,哪怕处在“风暴”中间,也挡不住其幽默感与生活触感的灵活发挥,个体的鸡毛蒜皮和爱情故事仍然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而对于内地电视剧来说,这方面还有待发挥,对许多面对年轻人市场的剧集依旧有着极强的指导性作用。
北上触网,TVB如何打动内地年轻人?
TVB北上之路的艰难,从2016年由爱奇艺和寰亚出品的网剧《无间道》就可以看出。网剧《无间道》由梁家树监制,一众实力强劲的幕后班底加持,设计精巧的摄影构图和长镜头的运用,都证明了团队在制作此片时电影化的思路,和争取年轻观众群体的野心。
但由于放弃了港人擅长的桥段编排,加上稍显陌生的内地配音等问题,让这部剧既失去了适应香港本土的语感,也少了应有的气氛调度,令这部剧点击量一般,只能算是磨合之作。
2017年,爱奇艺与TVB合作的探案剧《盲侠大律师》,成功将TVB小生王浩信和花旦李佳芯推入内地观众视野。这部剧以时装 职业 个性化人物,重新包装到一个简单故事中,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下半年,TVB与企鹅影视联合出品的《使徒行者2》最终收获超过19亿的播放量和较好的口碑。年底,不光有暌违十年的台庆剧《溏心风暴3》,还有《夸世代》的欧阳震华、陈豪两大视帝回归斗法。可见,TVB正不断靠近内地年轻观众,将自身的内核嫁接到内地市场中来。
正如《溏心风暴3》中红茶帮的式微,在《夸世代》中,事业有成、骄傲自负的60后欧阳震华,灵魂穿越到90后小青年的身上,体验了一把90后的生活,抛掉旧观念,努力与新时代接轨。
或许,这正代表着TVB开始卸下曾经的光环,带着些许不适应,大步跨过守旧时代,接受这个快速、“夸张”的新时代吧。
如今,对香港电影导演们北上的讨论已不再新鲜,港产片也在以不断变更的新姿态融入内地市场,曾经培养出无数巨星的老牌电视台TVB,正不断联合着各大平台巨头,决心挺近内地新一波年轻观众的心中。
遍地天价造剧,还有TVB容身之地吗?
80后作家张悦然认为,恭维年轻人是这个时代的假象。在看似取悦90后、00后的背后,实际上把他们变得更为焦虑。一种“我要学习,我要掌握知识,不然就会掉队,成为loser”的心态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十分功利,害怕自己失去综合竞争力已是90后的常态。
一方面他们提出“丧文化”,解构“精致”,另一方面又拒绝真正的丧,渴望“正能量”。与80后相比,90后的叛逆精神实在没有想象中强烈。
反观真正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剧集,《爱情公寓》、《欢乐颂》、《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无非是关于友情的珍贵、得到爱、失去后重新得到爱这样的“治愈系”命题。
当今时代的年轻人,没有80后毕业时对反叛的渴望,没有催生出《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这样的爆红剧,也并没有《蜗居》这种“选择一个人共同奋斗还是当小三”的巨大困惑,他们的关注点反而是家人、朋友、爱人之间疗愈内心、安抚性的小确幸。
例如,韩国的《请回答》系列,香港的《爱回家》系列,都将剧情设立在特定的小情境中,以轻松、温情的姿态面对年轻的收视群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电视上充斥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夺嫡、宫斗命题,庙堂之内的风云诡谲、动荡不安被反复咀嚼,时局利弊被来回分析时,从容不迫的都市轻喜剧《我的体育老师》在收视率排行榜中脱颖而出。
当宫斗落幕,盗墓看腻之时,观众的目光终究会落到对普通个体的关注中来。而久经沙场,深谙时装剧、职场剧套路的TVB能否重整旗鼓,利用好与年轻人认知体系高度重合的优势,再次击中内地观众的心,还有待观察。
【文/欣然】
The End
出品 | 北京独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监 制 | 李星文
主 编 | 杨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