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系统例题(气象预报题库)
天气系统例题(气象预报题库)应该保留可以省略TLAT(√)2、当预报的变化从趋势预报时段的起始时间开始 但在趋势预报时段的终止时间之前结束 那么缩写“FM”和与之结合的时间组()。
题库来源:气象预报题库——试题通小程序
如需完整的题库资料,请到试题通小程序内搜索关键词查看,谢谢!
1、当预报变化发生在趋势预报有效时段内的特定时间上 则在“BECMG”后必须用缩写()和与之组合的时间组。
FM
TL
AT(√)
2、当预报的变化从趋势预报时段的起始时间开始 但在趋势预报时段的终止时间之前结束 那么缩写“FM”和与之结合的时间组()。
可以省略
应该保留
必须省略(√)
3、在趋势型着陆预报中 ()使用指示码“PROB”。
不得(√)
可以
建议
4、趋势型着陆预报的趋势部分 必须指明平均风向变化大于等于()度 变化前或变化后平均风速大于等于()米/秒的地面风。
60 5(√)
50 6
40 7
5、趋势型着陆预报的趋势部分 必须指明平均风速变化大于或等于()米/秒的地面风。
7
6
5(√)
6、在以海里/小时为单位的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上 一个黑三角旗代表风速为多少()。
20海里/小时
40海里/小时
50海里/小时(√)
7、在重要天气预告图上 当急流的最大风速超过()海里/小时应标注风速超过()海里/小时的垂直范围 垂直范围标在急流轴的高度下方 上下界用飞行高度层标注 中间用“?”分隔。
120 80(√)
120 40
80 40
8、在重要天气预告图上 符号代表什么()。
雹(√)
阵雨
飑线
9、大范围的烟或雾致使能见度达到()时 应在低层重要天气预告图上标注其存在。
小于10公里
小于5公里(√)
小于6公里
10、低层重要天气预告图上 应包括下列哪些项目()。
云量、云状和云底云顶高度(√)
低空急流
低空风切变
11、低层重要天气预告图上 应包括()。
小于5公里的地面能见度(√)
轻度颠簸
小于10公里的地面能见度
12、雾()是指能见度()。
<800米
>1000米
<1000米(√)
13、AIRMET情报是由气象监视台发布的 发生或预期发生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特殊航路天气预报的情报。
低空(√)
中空
高空
14、重要气象情报必须由()发布。
中心气象台
气象台
气象监视台(√)
15、在TAF概率组“PROB”的编报中 其概率只能使用()和()来编报。
30 50
20 30
30 40(√)
16、航空气候资料一般至少有()年时间观测为依据。
5(√)
10
3
17、机场气候概要是根据()资料 对某一机场上规定的气象要素的简明概述。
预报
观测统计(√)
观测
18、重要气象情报电报的内容有()。
交通服务单位的地名代码(√)
起飞站的地名代码
降落站的地名代码
19、当预报有积雨云和其它层次的云时 应()编报。
按从低到高的次序(√)
按积雨云在最前面
按积雨云的量的多少
20、对流温度Tg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的算法是:通过地面露点温度沿等饱和比湿线与层结曲线相交于C点(对流凝结高度) 再过C点沿()下降到地面 所对应的温度即为对流温度Tg。
湿绝热线
干绝热线(√)
等饱和比湿线
21、在对流层中 通常位温是随高度()。
升高的(√)
降低的
不变的
22、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 锋面逆温的特点是逆温层上界面湿度()下界面湿度。
大于(√)
小于
等于
23、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有利于锋生(√)
有利于锋消
有利于湿度增大
24、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 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支扰动 ()。
不利于气旋发展
不能诱生气旋
多能诱生气旋(√)
25、在我国 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的重建过程。
东亚大槽(√)
副热带高压
南支西风带
26、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的一部分。
西太平洋高压(√)
南亚高压
南海高压
27、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 它是一个()。
冷性的深厚系统
暖性的深厚系统(√)
冷性的浅薄系统
暖性的浅薄系统
28、江淮流域的梅雨期一般是在()。
6月中旬到7月中旬(√)
5月下旬到7月上旬
6月中上旬
29、在高原天气分析中 常用()来表示气压系统的活动。
海平面气压场
3小时变压
24小时变压(√)
天气区
30、造成我国雨带进退过程中的三个突变期的根本原因是()。
西风带环流的三次突变
东亚大槽位置的三次突变
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三次突变(√)
31、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因是()。
地球的自转和大气的运动(√)
气压水平分布不均匀
气压垂直分布不均匀
32、锋附近常存在着大规模的系统性的()。
曲线运动
垂直运动(√)
33、中国的准静止锋一般是由()演变而成的。
锢囚锋
暖锋
冷锋(√)
34、实践表明 ()层上的气流对地面的锋面移动有引导作用 故称此气流为引导气流。
700百帕和500百帕(√)
850百帕和700百帕
850百帕和900百帕
35、地面气旋发展 一般表现为其中心处正涡度随时间()。
增大(√)
减小
不变
36、夏季 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是个() 它加强了高原上空大气南侧向北的温度梯度 使南支西风急流强而稳定。
热源(√)
冷源
37、冬季在乌拉尔地区有阻塞高压存在时 其下游的环流形势是稳定的 整个东亚处于宽广的()内。
大低压槽(√)
高压带
38、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
分别是动力性高压和热力性高压(√)
分别是热力性高压和动力性高压
均是热力性高压
均是动力性高压
39、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最明显的是()。
热带西南季风(√)
热带东南季风
印度西南季风
40、中国发生雷暴最多的两个地区是()。
西南和华南地区
华东和华南地区
华南和青藏高原(√)
41、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是()。
近似圆锥形
钩状形和无回波穹隆(√)
近似矩形
42、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的大尺度环境条件是()。
温带气旋
锋面气旋
弱的静止锋附近有强的低空暖湿气流入侵(√)
43、用探空资料预报对流云时 要着重分析低层大气的稳定度和湿度情况 如果预报白天()就会有对流云出现。
地面最高温度高于对流温度时(√)
地面最高温度低于对流温度时
地面最高温度等于对流温度时
44、地表水份蒸发作用能使空气湿度增大 能使()。
露点升高(√)
露点降低
露点不变
45、辐射雾多形成在气压梯度较小的气压场中 风力微弱 露点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水汽平流作用而引起的露点变化
降水而增大地面蒸发
地表水份蒸发 水汽在地面的凝结和凝华和垂直交换(√)
46、近地面空气层湿度越大 ()对辐射雾形成最为有利。
并且水汽随高度升高有所减少
并且水汽随高度升高有所增加(√)
并且水汽随高度升高保持不变
47、水平温度在锋区边界上是()。
连续的
不连续的(√)
等于零
48、在有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高空急流()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常常有利于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
入口区
平行区
出口区(√)
49、大气的层结状态是指()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温度
露点
温度和湿度(√)
密度和气压
50、西风带波动按其波长可分为三类 即()。
超长波长波短波(√)
长波短波超短波
长波中波短波
行星波罗斯贝波长波
51、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近地面部分受摩擦影响是随高度降低而()的。
减小
不变
增大(√)
52、气压局地变化和水平运动引起的气压变化相对于垂直运动引起的气压变化是()。
很大的
很小的(√)
差不多
53、冬季中国的主要天气过程是寒潮过程。()是主要的天气现象。
降温和大风(√)
浮尘和扬沙
降雪和低能见度
54、在整个地球上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随纬度升高而()。
减小(√)
增加
不变
55、冷锋式切变线是()之间的切变线 性质类似于冷锋。
偏东风与西南风
偏北风与偏南风(√)
东南风与西南风
偏东风与偏西风
56、由春到夏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是()。
由北向南移动的
由南向北移动的(√)
稳定少变的
57、当大陆上的冷高压南移入海变性时 会使海上的副热带高压()。
增强(√)
减弱
强度不变
58、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备以下特征()。
满足地转平衡 满足静力平衡
不满足地转平衡 满足静力平衡
满足地转平衡 不满足静力平衡
不满足地转平衡 不满足静力平衡(√)
59、在兰勃脱投影图上 某一点的东西方向()。
平行于图纸上下边方向
平行于图纸左右边方向
与通过该点的纬线的切线方向相同(√)
60、地面图上有气压槽的地方()。
一定有锋面存在
不一定有锋面存在(√)
一定没有锋面存在
61、在我国南方 地面锋线多位于高空切变线的()。
南侧(√)
北侧
正下方
62、地面天气图上某低压中心最低的气压值为1011.5 则在低压系统中心符号的下面应标注()。
1011.5
1012
1010
1011(√)
63、地面天气图上某高压中心最高的气压值为1011.5 则在高压系统中心符号的下面应标注()。
1011.5
1012(√)
1010
1011
64、散度和涡度是描述()的空间变化的特性量。
标量场
标量场和矢量场
大气物理量场
矢量场(√)
65、散度和涡度分别是()。
矢量场和标量场
标量场和矢量场(√)
均是矢量场
均是标量场
66、在中国 锢囚锋常出现在()地区。一年中以春季最多。
西南和华南
东北和华北(√)
西北和东南
67、规模较小的位于两个气旋之间的反气旋天气是:前部具有()后部的天气特征 后部具有()前的天气特征。
冷锋 冷锋
冷锋 暖锋(√)
暖锋 暖锋
暖锋 冷锋
68、在中国青藏高原所在的经度范围内 夏季其南侧是一个()。
信风环流圈
季风环流圈(√)
69、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 在各纬度上均为净的辐射()。
很少 输出(√)
很多 输入
很少 输入
很多 输出
70、秋季开始后 华中一带由于受()控制 天气仍然很热 称为“秋老虎”。
热低压
冷高压
副热带高压(√)
71、冬季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于27°N附近上空 夏季副热带急流明显北移 中心位于()。
40-50°N(√)
30-40°N
72、由于季风辐合带上()分布不均匀 所以沿线的天气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涡度和散度(√)
辐合和辐散
温度和湿度
73、青藏高原对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具有()。
阻挡作用
热力和动力作用(√)
触发作用
74、微下击暴流是宽度只有()公里的小尺度辐射型气流 易造成飞行事故。
几十
几(√)
几百
75、一般来说 大气中存在风向或风速的垂直切变时 对局地强风暴有()。
加强作用 并使其生命史加长(√)
阻碍作用 并使其生命史缩短
加强作用 并使其生命史缩短
76、超级雷暴单体内的上升气流()。
垂直上升 速度较大
倾斜上升 速度较小
倾斜上升 速度较大(√)
垂直上升 速度较小
77、在风暴的传播过程中()。
随着风暴的传播 风暴单体会逐渐减弱消亡
随着风暴的传播 风暴单体不断加强
随着风暴的传播 旧的单体会不断减弱消亡 新的单体又不断生成(√)
78、飑线最突出的特征是()。
飑线之后有中尺度雷暴高压(√)
飑线之前有中尺度雷暴高压
飑线之后有前导低压
79、下击暴流对飞行影响较大 其空间尺度可分为()。
中尺度和小尺度(√)
大尺度、中尺度和微尺度
中α尺度和中β尺度
80、造成梅雨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
700或850百帕上的切变线及其上的低涡(√)
81、春季连阴雨天气一般发生在()。
850百帕和700百帕上的切变线之间(√)
地面锋与700百帕上的切变线之间
地面锋与850百帕上的切变线之间
700百帕和500百帕上的切变线之间
82、层结稳定度也称为静力稳定度 它表征()对空气垂直位移的影响。
重力和浮力
重力和气压梯度力(√)
浮力和气压梯度力
83、在强对流爆发前 中低层常有逆温层和稳定层 它相当于一个阻挡层(称为干暖盖) 将低层的湿层和对流层上层的干层分开 阻碍对流的发展 这样使风暴发展所需要的()得以积累。
动能
静力能(√)
总能量
84、在研究强对流运动的挟卷效应的物理过程时 将其分为两种 即湍流挟卷和动力挟卷。在较强积雨云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
湍流挟卷
动力挟卷(√)
85、背风波的出现依靠两个大气特征即() 背风波的最大振幅一般出现在静力稳定度最大的层次 而较强的风速垂直切变有利于背风波形成。
静力稳定度和风(√)
稳定度和饱和程度
86、当上、下层水平气压梯度相同时 上层水平气压梯度力应比下层的()。
小
大(√)
相同
87、地转参数f=2ωsinΨ 其值在北半球为() 在南半球反之。
正(√)
负
零
88、比湿在同一气团内通常是随高度()的。
递减(√)
递增
不变
89、从观测可知道 对流层上层到平流层中层的水平温度一般是()的。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
90、从相对辐散来判断地面气压变化时 当相对辐散为正时 地面气压()。
上升
不变
下降(√)
91、低纬度地区的对流层顶都远()于中、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顶。
等
低
高(√)
92、在作辐射雾的消散预报时 当天气形势变化不大时 辐射雾的消散主要取决于气温的日变化。日出以后 气温升高 饱和水汽压随之加大 当气温升高到露点以上时 () 雾就逐渐消散。
原来的饱和空气变成不饱和(√)
原来的饱和空气不变
原来的饱和空气变成过饱和
93、辐射雾都伴有辐射逆温层 逆温层破坏了 雾也随之消散 因此可以根据() 来预报雾的消散时间。
逆温层的破坏时间(√)
地面微风的维持时间
地面逆温层的加强时间
94、预报地点近地面层(一般指地面到850百帕)湿度大 且比湿随高度() 有利于平流雾的生成和维持。
增加(√)
减少
不变
95、冷高压入海后 其西部能否形成平流雾 主要取决于它的()。
本身的温度低
本身的含水量
厚度和在海上停留变性的时间(√)
96、一般来说 平流云转化成雾 多出现在低层的气温()相对湿度增大或比湿随高度增加和风速减小的情况下。
直减率增大
直减率减小(√)
直减率不变
97、形成烟幕 不仅要有烟源 而且还要有适合的天气条件即()。
高度较高的逆温层和高空相应的风向风速
高度较低的逆温层和近地面层中适宜的风向风速(√)
高度较高的逆温层和近地面层中适宜的风向风速
98、影响气温个别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垂直运动、乱流和辐射 其中又以()为最重要。
垂直运动(√)
乱流
辐射
99、在摩擦层中 由于地面摩擦作用 低压区有上升运动 高压区有下沉运动。其垂直速度的大小与气压系统的强度及下垫面摩擦力()。
成正比(√)
成反比
成几何级数
100、在摩擦层以上 空中槽前部往往有上升运动 空中槽后部往往有下沉运动。空中槽加深时 槽前部的上升运动()。
保持不变
随之加强(√)
随之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