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变,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转变正在发生)
一个转变,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转变正在发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但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给地球带来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世界各国都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行动,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过去50年,全球人口增长了 1 倍,全球经济增长了近4倍。然而,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却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快了数百倍。大自然在向我们发出警告:这颗蓝色星球生病了。公益展外,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还上线“齐鲁低碳林”云植树平台,成立山东省低碳发展联盟,启动“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和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举办地征集。以下是公益展的节选,和周刊君一起走进低碳影像吧——第一章节 共生
到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约高出1.11°C。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正以每年4.5毫米的速度上升,据预测,在本世纪末20%-90%的沿海湿地可能被海水吞噬,到2050年之前,气候难民规模可能超过2亿人。
人类站在事关存亡的十字路口,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
早在2010年,为唤醒人们的低碳意识,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中国新闻周刊创办首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公益展。13年来,累计展出图片3000余幅,吸引上亿人观展。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表示:“在这个展上能看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发生的变化,也能看到中国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今天是“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举行了形式多样的主场活动。作为2022年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展览,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三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公益展也在主场活动中正式展出,今年我们将镜头聚焦“双碳”新格局 ,以“共生 再生 新生”为主题,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与努力。
与会嘉宾现场观展。(摄/张夏)
公益展外,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还上线“齐鲁低碳林”云植树平台,成立山东省低碳发展联盟,启动“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和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举办地征集。
以下是公益展的节选,和周刊君一起走进低碳影像吧——
第一章节 共生
过去50年,全球人口增长了 1 倍,全球经济增长了近4倍。然而,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却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快了数百倍。大自然在向我们发出警告:这颗蓝色星球生病了。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但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给地球带来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世界各国都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行动,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环球同此凉热,中国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建设“共生”家园:2021年迈入“双碳”元年,落实“双碳”目标的路线图日益清晰;2022年国家植物园落成,为万千物种搭建迁地保护的“诺亚方舟”;未来10年,将力争植树700亿棵,为地球增添绿肺。
在过去的40年里,全球气温升高对北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的升温速度达到了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一只北极熊站在浮冰上,望着正在慢慢融化的海冰,它的栖息地在不断缩小,生存正受到威胁。
2022年3月15日,受气温异常升高影响,南极地区东部的康格冰架崩解,形成多个冰山在海上漂移。尽管康格冰架的面积堪比一座大都市,但它多年来不断缩小,直到最终崩解。
一种被称为“海鼻涕”的黏液出现在了土耳其马尔马拉海岸,将原本清澈的海水“吞噬”。受海水变暖和水污染影响,大量繁殖的藻类、浮游生物释放出这类凝胶状有机物质,海洋生物因此窒息死亡。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多瑙河上布满塑料垃圾,环境污染严重。一只天鹅安静地卧在塑料垃圾堆上休息,洁白的羽毛和肮脏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它原本的美丽还能保持多久?
高温干旱导致阿根廷山火肆虐,近80万公顷的土地被大火吞噬,山火靠近阿根廷最大的湿地,很多动物都葬身火海,一只浑身灰烬的鳄鱼奄奄一息。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论坛)对话会上宣布,中国响应世界经济论坛发起的“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力争10年内植树700亿棵,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贡献。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长江流域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累计完成造林2.2亿亩,为母亲河筑牢生态屏障。图为长江江苏泰州段,盛夏时节沿岸绿意盎然,临江美景展露无遗。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黄海湿地上,20多年来,由于有效保护,这片湿地的生态系统已日趋完整,保护区内麋鹿的数量不断增加,活泼的麋鹿和远方的沿海风电场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摄/孙家录 )
历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共识与成果。
第二章节 再生
一场从“化石能源占主导”向“清洁能源唱主角”的转变,正在有序进行。2021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已达16.6%。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全面落实绿色办奥举措,通过大量使用光伏和风能发电等方式,兑现承诺,实现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
实现碳中和并非简单的替代化石能源,“再生”也不只是一个环境学词汇。它们更意味着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中,用科技创新改变和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比如,采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减少和利用。比如,普及环保面料,人人做到垃圾分类,城市为骑行让道,让闲置物品流通成为生活好习惯。
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山东省利用沿海风能,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图为山东省荣成市风电场,一排排海上“风花”随风转动,让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
位于新疆塔中沙漠腹地的塔里木油田是我国第三大油气田。在这里能源开采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20年来,中国石油从全球移植、育种耐盐耐旱植物,在油田周边打造出一座总绿地面积达4276.53公顷的沙漠植物园。这里也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位于沙漠地区的沙漠植物研究基地。
图为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该气田现已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每天为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送去源源不断的洁净能源。
位于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的新奥泛能项目是海南省首个生物质能供热项目。以橡胶树、桉树等植物的树丫、树根、树皮为燃料产出的绿色蒸汽,通过蜿蜒的白色管道为开发区内的企业提供动能。全部工程投产后,预计每年蒸汽产能将超过190万吨,实现碳减排量约70万吨。
为应对天然气供需形势偏紧等难题,能源企业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全力提交保供“答卷”。图为港华燃气工程师调试设备,保障天然气供应。目前该企业在内地城市燃气项目总数达303个,累计服务用户3504万。
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居世界第一,高密度发射与高成功率双丰收。与此同时,新型低碳能源、能源提取、低碳脱碳等航天技术也在持续进行成果转换,广泛应用于节能环保、能源开发等领域。图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
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行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身后,也留下了一连串“绿色足迹”。目前国内已建成多条环境“零污染”高铁线,在设计施工阶段坚持生态修筑,保障一泓清水零污染。图为京沪高铁苏州段,高铁飞驰而过,阳澄湖安然无恙。
低碳转型离不开“金融活水”助力,随着“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图为位于厦门的一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兴业银行为项目企业提供贷款1124万元,该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后,年平均发电量343万kWh,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430吨。
AI、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为“碳中和”注入数字化基因,图为新华三零碳园区解决方案赋能打造的紫光股份智能工厂,数十台机械臂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全自动化作业让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让能耗大幅降低。
无害化、无污染、可再生利用的环保包装,可以减少环境的负担。拜尔斯道夫集团旗下妮维雅品牌的部分产品瓶身已经采用100%回收再生塑料,可减少16%二氧化碳排放。2022年携手专业机构,开展青藏线可持续发展环保公益项目。呵护消费者肌肤同时,守护自然生态。(摄/吴定有)
在40℃高温炙烤的新疆戈壁滩上,棉花在这里默默生根,只需极少的水分就能给荒漠一片盎然生机,改善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2021年,“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项目首批签约,全棉时代成为第一家受邀加入的中国企业。(摄/王大勇)
来自青岛的阿脒诺材料技术团队研发的Re:Lastane 混纺织物科技,首次实现了将氨纶和聚酯纤维完整分离,可大幅降低氨纶合成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带来重要突破。
种子也有银行?在中国蔬菜博览馆展馆藏着一个“种子银行”,2000余种蔬菜的种子,被分门别类置于拳头大小的透明立方体内,再现了蔬菜发芽、成长、繁衍的过程。参观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种子生产奇迹和各类农事场景。
从老一辈记忆中的“三洋厂房”到网红新地标“南海意库”,在深圳,招商蛇口整合60多项绿色技术,让旧厂房变身为绿色低碳的创意文化产业园。该项目斩获了国际住协绿色建筑奖、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也成为深圳现代化转型的“绿色名片”。
绿林环绕的景色不止存在于自然中,也可以在建筑里。走进碧桂园总部大楼,仿佛置身于丛林,垂直绿化系统既赋予天然美感,也让建筑有了“绿色”语言。
北京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地处清河、温榆河两河交汇处,是北京六环以内最大的“绿肺”。主题公园在建设中应用了屋顶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使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材料,有效降低了日常运维能耗、水耗,将绿色低碳理念植入“一砖一瓦”。
骑行已经成为一种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北京市正在规划建设步行与自行车绿色廊道新体系——“城市风轮”,利用城市水系既有基础设施,完善路面等设施,实现贯穿连接环路的12条绿色廊道。图为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举办“全民骑行总动员”活动,市民在北京二环自行车道上骑行。
第三章节 新生
疫情之下,我们渴望走出去。更渴望走出去时,触手便及大自然。过去一年,中国新增超过2万个“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延伸了8万公里,“钢铁森林”开始有了真正森林的气息。
过去十年,神州大地的城市村庄、山山水水都在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北京,自2013年正式向PM2.5宣战以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在河北塞罕坝,几代人用半个多世纪接力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在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治理,鸟类数量从187种增加到371种;在云南,五百里滇池正在返清……
应对气候变化不只是一句口号,“双碳”新格局下,以实则治。城市变得宜居,美丽乡村留住乡愁,让这样的愿景,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我们的动力。
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已提高到87.5%。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老式大烟囱与冬奥滑雪大跳台遥相辉映。从钢铁园、文创园,再到绿色冬奥园,百年首钢工业遗址的蜕变是中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2021 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 ( Ⅰ—Ⅲ类 ) 断面比例为 81.8%,同比上升 1.2 个百分点。湛蓝的滩涂水面上,渔民背起大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这里是他的故乡,被誉为“中国最美滩涂”的福建霞浦滩涂。(摄/刘琳)
我国森林覆盖率10年间提高了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2022年,中国向世界宣布响应“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力争10年内植树700亿棵,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贡献。图为航拍大兴安岭林区风光,河流穿梭于林海之中,宛若睁开的“森林之眼”。
2010年至今,国家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绿色发展已经融入城市肌理。图为位于深圳龙岗区总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的深圳国际低碳城,经过10年发展,低碳城积累了丰富实践基础,成为率先探索中国低碳发展转型之路的试验区。
近年来,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在海南省文昌市宝陵河湿地公园,中国绿发对当地濒危红树林实施生态复育和保护性开发,共保护原生红树林321亩,完成复育面积约400亩。
微风拂过清香扑鼻,成都最美绿道也是最美花道,游人与春景成了油画里的点缀。2022年,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迈出历史性一步。(摄/艾加宪)
你知道吗?累计骑行20000公里就可以减碳一吨。繁花似锦的日子里,骑行爱好者们在花海中骑行,低碳、健康两不误,绿色骑行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吧!
孩子们在冰雪世界畅快玩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带动“三亿人上冰雪”,为体育强国梦插上洁白的翅膀。未来,绿色低碳理念也将同体育精神一道传递,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们在画布上用彩色颜料描绘美丽家园。认真描绘家园的孩子,何尝不是我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公益展之后,我们的低碳绿色行动不会止步。6月30日,第十三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将在北京举办,政产学研各方代表将出席论坛,分享前沿理论和真知灼见,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由中国新闻图片网、视觉中国、深圳市龙岗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商蛇口、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拜尔斯道夫集团、新华三集团、港华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青岛阿脒诺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晋城政法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