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今天我们不能忘(83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永远铭记)
75年前的今天我们不能忘(83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永远铭记)天空骤然阴暗拨回到83年前的今天仍透出悲壮与豪迈让人动容当时光的齿轮
“卢沟桥!卢沟桥!
国家存亡在此桥!”
83年过去了
这首《卢沟桥歌》
仍透出悲壮与豪迈
让人动容
当时光的齿轮
拨回到83年前的今天
天空骤然阴暗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
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
借口一名士兵“失踪”
悍然炮轰宛平城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畔一时间硝烟弥漫
笼罩在侵略者燃起的
熊熊战火之中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是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卢沟桥。
中华民族团结一心
浴血奋战
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就此拉开
1937年7月8日,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奔赴战场。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
共赴国难
千千万万爱国将士
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各界民众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占领娘子关。
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
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之歌
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
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这是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为转移群众和掩护主力部队
把敌人引向顶峰绝路的
狼牙山五壮士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
葛振林、宋学义
这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学义(新华社发)。
无障可凭,无路可退
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
砸碎手中的枪支
选择把身躯交给祖国的山河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
钢铁战士杨靖宇
他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
打得敌人心惊胆战
威震东北
资料图片:杨靖宇(新华社发)
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
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
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
直至弹尽
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
发现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
竟无一粒粮食
杨靖宇将军殉国前最后一夜住过的“地呛子”(窝棚)(新华社发)。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
在北平城外誓死守卫
血战到底的赵登禹
他率部孤军奋战
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狂轰滥炸下
誓死坚守阵地
拼死抗击
直至胸部中弹牺牲
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右上角为赵登禹像(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有多少英烈
一出家门,便成永别
每一个慷慨赴死的
抗战英烈
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
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全部战死沙场
英雄母亲邓玉芬。来源:北京日报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
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
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
横批是:“抗战到底”
这是中华儿女
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
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14年间
中国人民以3500万同胞
伤亡的代价
换取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赵一曼在赴刑场途中,给孩子留下的绝笔信。
而可耻的侵略者
被永远地钉在
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等在南京签盖降书。
83年
时光穿越满目疮痍
见证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
历经劫难的卢沟桥
则见证着华夏大地
从苦难走向辉煌
上图为守卫卢沟桥的29军士兵抵抗日本侵略军入侵(资料照片);下图为2017年7月3日拍摄的卢沟桥(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83年
永恒不变的是
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爱
因为我们深知
这一切,来之不易
上图为1937年8月8日,日本骑兵在朝阳门车站集结(资料照片);下图为2017年7月3日拍摄的朝阳门地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今天
卢沟桥历经沧桑、巍然矗立
诉说着那段
难以忘却的历史
今天
河山重振、锦绣繁华
足以告慰
先烈们的在天英灵
今天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
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
将坚定不移
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来源:新华社
编辑:夏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