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手绘地图(画说老济南的市井生活)
老济南手绘地图(画说老济南的市井生活)四合院正北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屋又称“倒座房”。那时,多数人家是租房居住,正房采光好,比较明亮,冬暖夏凉,多是房东居住。南屋后墙一般靠街,没有后窗,比较阴暗,同样面积,租金比东西房便宜。济南老街巷的民居大都是明清以来流行的四合院。当年最气派的四合院主要集中在宽厚所街、司里街、所里街、运署街、后营房街、县东巷、县西巷、高都司巷等老街巷上。济南老城区小街小巷甚多,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巷与胡同的区别,前者可以四通八达,后者多是走到头“此路不通”。比较知名的如“芙蓉巷”“金菊巷”“九曲巷”“牛头巷”等。还有些小街,其实比巷子还小,比如“辘轳把子街”“西辕门街”“钉子街”等,街长只有几十米。有的巷并不比街小,比如“县西巷”“县东巷”“鞭指巷”等,所以说,街和巷难以区分。至于胡同,更是五花八门。如“涌泉胡同”“平泉胡同”“耳朵眼胡同”、“东、西镰把胡同”等。笔者小时候居住“塘子胡同”,因胡
绘画/王曙光 文/ 春江月明
济南地处齐鲁大地,乃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民风朴实纯厚。邻里之间,谦让有礼。买卖之间,公平交易。少见奸滑之徒,混迹街头。若有矛盾纠纷,必有好言相劝。公交车让座率之高,全国名列前茅,可见济南人素质之高。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的提高,传统文化的熏陶,民风民俗的濡染,也造就了济南人宽容仁厚的品质。
温故而知新,描述老济南市井生活,让年轻人了解老济南人的过去,让老一辈回顾那些难忘的岁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以下的图文,是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场景,用“画说”的形式得以再现,从而使文字更加活泼生动,让读者看着轻松,读着有趣。诸君若有雅兴,且听我把咱老济南的市井生活,一一道来。
(一)难忘的小街巷、小胡同
济南老城区小街小巷甚多,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巷与胡同的区别,前者可以四通八达,后者多是走到头“此路不通”。比较知名的如“芙蓉巷”“金菊巷”“九曲巷”“牛头巷”等。还有些小街,其实比巷子还小,比如“辘轳把子街”“西辕门街”“钉子街”等,街长只有几十米。有的巷并不比街小,比如“县西巷”“县东巷”“鞭指巷”等,所以说,街和巷难以区分。至于胡同,更是五花八门。如“涌泉胡同”“平泉胡同”“耳朵眼胡同”、“东、西镰把胡同”等。笔者小时候居住“塘子胡同”,因胡同有一家澡堂子得名。
在启明街与慈林院街中间,有一条短而九曲十八弯的胡同,叫“水胡同”。老济南叫“水胡同”的有十几处,后来都改了名,这是仅存的一条,已经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承载着过去人们到泉边井旁取水、挑水、运水的历史。老济南人与这些小街小巷和胡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人都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那些地方充满了记忆和怀念。
(二)难忘的四合院
济南老街巷的民居大都是明清以来流行的四合院。当年最气派的四合院主要集中在宽厚所街、司里街、所里街、运署街、后营房街、县东巷、县西巷、高都司巷等老街巷上。
四合院正北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屋又称“倒座房”。那时,多数人家是租房居住,正房采光好,比较明亮,冬暖夏凉,多是房东居住。南屋后墙一般靠街,没有后窗,比较阴暗,同样面积,租金比东西房便宜。
四合院里的烟火气令我难忘。谁家做点好吃的,都到各屋去送,共同分享。有时吃烙饼,在院子里架起饼铛,全院的人有的烧火烙饼,有的和面杆饼,有的炒合菜,热热闹闹,亲如一家。有时候,院里的大孩子从几里地之外,挑回两桶洗面筋水,做成酸溜溜、香喷喷的油粉,全院的人大喝一顿,那味道至今还记得。
(三)蹚着水去上学
济南泉多水多,有许多街如芙蓉街、剪子巷是青石板铺路,水从石板接缝处就能冒出来,呈现清泉石上流的景象。掀起石板,下面就是淙淙的泉水。夏天水旺时,泉水翻着水花往上窜。上学的路上常得脱了鞋光着脚蹚水,踏在光滑的青石板上,水清凉凉的,杠赛咧。
(四)洗衣裳去河涯(济南话念yai)
那时,都是到河边洗(济南话叫chou)衣裳。护城河涯有各种形状的石块儿,女人们把它们当搓板,河边不时响起“啪—啪”的有节奏的捣衣声。自来水还没有进入家庭的年代,人们都是到街上的水站或者泉边取水挑回家。家中没有壮劳力的,只好两人抬水或雇人送水。虽然只是几分钱一担,也没人舍得用它洗衣洗菜,就算离河稍远的人家,也是拎着要洗的东西,去河边洗涮。老百姓的日子,都是从精打细算中省出来的。
(五)去饭店吃饭叫作“下馆子”
老济南比较有名的饭店有聚丰德、燕喜堂、汇泉楼、萃华楼、泰丰园等。这些饭店都以鲁菜为主,饭菜各有特色,色香味俱佳,比起其它饭店,价格相对较贵。没有重要场合,一般老百姓不会光顾。三两好友聚会,亲戚朋友团聚,会选择经济实惠的饭店,像便宜坊、草包包子铺、会仙楼等饭店,也都很有特色。
老济南人把去饭店吃饭叫“下馆子”,一般常点的菜有“爆三样”“糟溜鱼片”“宫保鸡丁”“滑炒里脊”等。点菜时还要说明要几寸盘,大小不等,菜的多少不同,价格也不同。有的饭店只挂出招牌菜,没有菜谱,任凭食客点菜。食客能报出菜名,说明吃过见过,若报不出,只能听跑堂的推荐。食客点啥做啥,说明饭店厨艺高超,会做的菜多。尤其是请朋友下馆子,不仅是品尝美食佳肴,还得吃出面子。
(六)过年重头戏是“打酥锅”
“打酥锅”是老济南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儿。到了年根儿,街坊邻居见面,常问:“打酥锅啦?”天越冷,酥锅可以放得时间越长,人们高兴地说:“这才有年味呢!”
大白菜去除外层变干的老帮,扒下里面的菜叶,洗净待用。发好的海带,洗净泥沙,一根根卷成卷儿。莲藕切成半寸厚的藕片。豆腐用油炸至金黄色。五花肉和鸡肉切成大块,鲜活的鲫鱼洗净。用醋、酱油、料酒、盐和糖勾兑一盆调料汁,用花椒、大料包成料包。装锅时先在锅底放几根肘子骨,防止糊锅。整片的白菜,菜帮朝下沿锅码放。酥锅不能加水,全靠调料和白菜渗出的汁水,原汁原味,所以要多放白菜。然后放入藕、海带、肉、鸡、炸豆腐和鱼,再放入葱姜、料包。这些顺序是不能乱的,藕放在下面,便于透气。海带和肉放在一起,才好吸油入味。鱼放在上面,刺酥透也不会被压碎。每码放一层菜,就要加入几勺勾兑的调料,好让料汁均匀地附着到食材上。最后用白菜叶将各种食材包裹起来,盖锅压实,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在炉火上炖一宿。酥菜炖好,起锅时撒上香油,酥菜的香气立刻飘散开来。那种闻着酥菜香气入睡的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七)爱喝甜沫
济南人爱喝甜沫,吃早点来两根油条加一碗热甜沫,花钱不多,吃得舒舒服服。甜沫的做法是锅内加水,加入豆腐丝、煮好的豇豆、花生米、粉条、姜末、五香粉和盐,开锅下入水磨小米面,再加入菠菜,最后用葱花倒炝锅。甜沫味道咸、微辣(多放姜),还有五香粉味,又叫“五香甜沫”。最好喝最地道的甜沫是位于院西大街西头的“雷家粥铺”做的。甜沫盛到大木桶里,用木勺往大碗里舀,这样甜沫不会泄汤。如今街上卖的,说是甜沫,其实就是胡辣汤,少有甜沫味。
(八)爱吃蒲菜
大明湖、北园都出产蒲菜,济南人喜欢吃。每到蒲菜上市,父亲总会买回几捆儿整整齐齐,白白净净的蒲菜,剥掉外皮,将鲜嫩的菜心剁碎,掺上肥瘦参半的肉馅,只加一点盐和香油调味,因为不加酱油,馅是白色的。将面用开水烫熟,包成烫面饺。蒸熟后要趁热吃,咬一口蒲菜的清香与肉的浓汁,混合成鲜美的味道,舌尖上留下深深的记忆。蒲菜平淡之中透着清香,不争味,不抢色,可以与很多食材搭配,烹制出各种美食。济南人吃蒲菜除了做蒲菜肉的烫面饺外,还用它做水饺馅儿,入口也是鲜美无比。蒲菜也可作菜,常用它做“奶汤蒲菜”“蒲菜滑炒里脊”、“蒲菜炒鸡蛋”、“蒲菜炒西红柿”、“锅塌蒲菜” 等,这些都是小时候父亲做过的菜,传承至今,还是很喜欢吃。
(九)爱玩儿蝈蝈、斗蛐蛐
老济南人玩蝈蝈斗蛐蛐不分老少。嫩蝈蝈碧绿,叫起来轻脆。铁蝈蝈墨绿,叫声老帮,养好了能越冬。蝈蝈笼是葫芦做的,有的染成紫红色,外面刻上各种图案。盖体配合严丝合缝,钻上小孔,好让蝈蝈喘气儿。冬天揣到怀里,让体温暖着,蝈蝈挺舒服,发出悦耳的叫声,养蝈蝈的人互相比赛,比谁的叫得好听。我的小学同学,带着蝈蝈去学校,上课时“吱吱喳喳”地叫了起来,被老师叫起罚站。
老济南的“陞官街”,有个不大的蛐蛐交易市场。我常来此闲逛,见到不少好蛐蛐。“黑头”头圆、牙宽、颈粗、腿长,斗起来很强势,大多数蛐蛐都怕它。“金钟”叫起来很响亮,与对手一见面,先鸣叫一阵,胆儿小的,听它一叫就吓跑了。“驼象”总是耷拉着头,好像无精打采,其实斗起来很凶猛,总是咬对方的脖子,这叫“咬下口”,很多蛐蛐都怕这一招。
秋天,斗蛐蛐成为孩子们的重要乐趣。聚在一起,最多的话题就是“昨天晚上又逮了只大的,叫得可响呢”“拿出来咬咬”于是,各自从家中捧出蛐蛐罐儿,小伙伴们围拢在一起,目不转睛地观看两只蛐蛐的撕咬。最后,斗胜的一方会发出得意的鸣叫,蛐蛐的主人也会感到高兴和自豪。
(十)爱到大明湖钓鱼
老济南水多河多鱼多,爱钓鱼的人也多。护城河、小清河都能钓鱼,更多的是去大明湖垂钓。大明湖水面大,从未干枯,鱼类资源丰富,有鲤鱼、鲫鱼、鲢鱼、鲶鱼、黄鳝,还有甲鱼。只是湖中芰荷很多,湖底淤泥较厚,不太好钓。撒米做窝后,不用着急下钩,看到窝子冒泡,有鱼拱窝,再下钩不迟。鱼儿上钩,得掌握好提竿时机,迅速提鱼出水,否则,鱼会在挣扎时把钩线缠到荷杆上,跑了鱼,还得搭上钩线。湖里嘎牙鱼(黄辣丁)和泥鳅也不少,抢食凶猛,那时钓到这些鱼都是扔得远远的没人要,如今,都成了宝贝,集市上卖得还挺贵哩。
(十一)爱下象棋
小时候,胡同口总有一群人下棋,两人对弈,互不服气,下了一盘又一盘,顾不上回家吃饭。俗话说“君子观棋不语”,胡同张大爷却爱指指点点为别人支招,往往惹恼输棋一方,便嗔道“一边儿待着去,净胡点划!”
我有位同学酷爱下棋,每天背“梅花棋谱”,曾获本市少年象棋冠军,常与王立鹤等高手对打擂台,人送外号“大棋子”。与我等对弈,可以下盲棋同时对垒三盘。众人一起对付他,他不看棋盘就知道棋局。有人偷他一枚炮,他立即说“不对,我这里少了一个炮”,三盘棋局全在脑子装着,真让人服气。
老济南卧虎藏龙,高手在民间。曲水亭街有位高人,把老将钉到棋盘上,夸下海口,无人能“将”得动他的老将。许多人前去较量,果然名不虚传。有一天,来了一位棋手,不知何方神圣,三下五除二,就“将”得他老将不得不挪窝,只好认输服输。过后砸了棋盘,发誓从此不再下棋。
(十二)爱喝茉莉花茶
济南人喝茶讲究“杀口”,这样的茶喝着过瘾,舒服。茉莉花茶香气扑鼻,茶汤上色,入口滋润。所以,大多数人都喝这种茶。我姥爷就是只认茉莉花茶,珠兰、玉兰,一概不喝。有一次,父亲送他一包绿茶,沏上水半天不下色,姥爷说“这是什么茶?以后别买这种茶,净花冤枉钱”,弄得父亲哭笑不得。姥爷喝茶舍不得买贵的,茶叶店的好茶叶筛出的碎末,叫作“高末”,卖得便宜,喝着挺香。姥爷常去买这种茶叶末,买回来自己舍不得喝,来了客人就吩咐“快把我的高末沏上一壶”
(十三)爱喝口小酒
济南的老爷们每天下班回家,大都爱喝几口小酒,舒筋解乏。那时院西大街路北“一大食品店”橱窗里陈列着茅台、五粮液、董酒、贡酒等八大名酒,爱喝酒的人只能去看看,一饱眼福,那不是给老百姓喝的酒,一是买不起,二是买不到。老百姓喝的多是零卖的地瓜干散酒,好点儿的是二锅头高粱酒。下酒菜多是一把花生米,几个干海米,几块豆腐干。胡同口卖酱油螺蛳的小贩知道父亲好这口,离老远就吆喝“酱油来——螺蛳”。父亲买包螺蛳有了酒肴,便拿出酒瓶子,让我到街口打酒。我很乐意干这差事儿,那时一两酒七分钱(十六两一斤),父亲给我三角,打四两酒,剩下二分钱就归我了,可以去看两本小人书。因为常去买酒,卖酒的售货员认识我,一边用酒提子往瓶里灌酒,一边笑着说:“回去告诉你爸,少喝点儿地瓜干酒,还是高粱酒喝着得劲儿”。父亲何尝不知道,只是心疼那几角钱罢了。
(十四)爱去“鸟笼子”看戏
老济南人都知道的“鸟笼子”,位于大明湖路西头,在省政府北门对过。楼高三层,内设木制连椅多排,上部分外形颇有些像北京天坛祈年殿,有两层檐,攒尖式园锥屋顶,脊间坡面略呈弧形,两层檐间首排装有八扇屏风状的窗户,环楼镶有钢絲玻璃,所有窗户一律漆成红色。民国时期是山东省议会大厅,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演讲。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山东省政协办公所在地。
五十年代,这里被称作政协礼堂,因为外形像个笼子,老百姓都叫它“鸟笼子”。这里经常有戏剧演出。我在这里看过京剧《十五贯》《三堂会审》《打渔杀家》《乌盆记》,吕剧《小姑贤》《井台会》《庵堂认母》。每回看戏,都高兴地说“走,上鸟笼子看戏去”
(十五)爱逛市场
老济南人最爱逛的几个市场,趵突泉西侧的劝业场,经二纬一路南岗子的新市场,十一马路的西市场,还有大观园。这些市场门类齐全,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特别是新市场,有干鲜果品店、食品店、日用百货店。还有饭店、戏院和电影院。曲艺队常在民乐剧场演出,许多曲艺名家如傅泰臣(评书)高元均(山东快书)邓九如(山东琴书)等都曾在此表演。这里还有摔跤名手过招,如谭树森和苑殿文,还有一位外号叫“地瓜”的,都是观众喜爱的摔跤高手。还有变戏法的、练气功的、拔牙的、卖药的、卖小吃的,让人逛不够。我在天庆剧院看过皮影戏《无底洞》,里面的唱腔至今仍有印象。
大观园的消费档次比新市场高些。尤其是“晨光茶社”号称“曲山艺海”,能够欣赏到各地比较好的曲子和段子。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常宝堃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观众,许多外地人也都慕名前往,使大观园成为老济南的城市名片之一。
1954年,济南百货大楼开业,济南人头一回看到这么大的商场,那么多的商品。光是头一回乘电梯的人就排队排出上百米。大人逛不够,孩子玩不够,楼上楼下的跑着“捉迷藏”。
(十六)爱在家门口买菜
小时候,家里吃的青菜,都是在家门口买。每天早上,卖菜的小贩,挑着柳条筐,里面是摘得干干净净,摆的整整齐齐,水水灵灵的各种青菜。撂下挑子,一只手捂住耳朵,扯开嗓子,高声吆喝:“茄子黄瓜辣椒芫荽——黄芽白菜”。那边,卖豆腐的也挑着担子来了,小贩手拿一个长方中空的木头梆子,用木棍一敲,发出有节奏的、“梆——梆梆”的响声。家庭主妇们听见,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纷纷出门买菜。卖菜的小商贩每天来好几拨,他们到的地方大体固定。在家门口,啥菜都能买到,所以基本不用去菜市场。后来,个体户被取消了,卖菜的也有了集体性质的蔬菜店,只能有啥菜买啥菜,也没有上门卖得菜新鲜水灵了。
(十七)爱在街边儿剃头
老济南挑着担子在街头理发的叫剃头匠,担子的一头是热水和铜盆,另一头是带有理发工具盒的板凳,所以说“剃头挑子一头热”。理发师傅左手拿着尺把长的大铁镊子,右手拿根细点的铁棍儿,伸到镊子缝里,使劲一拉,发出“嗡嗡”响声,人们听到了就知道剃头的来了。其实,街上理发店并不少,可是街头的剃头匠还是挺受欢迎。在街上剃头便宜、方便,不用排号,坐下就剃,况且理发师傅手艺并不差。特别是剃光头,热毛巾一捂,剃头刀在挂着的荡刀布上鐾几下,不一会儿,头就剃得锃亮,脸也刮得干干净净。我姥爷本来胡子就少,好不容易留起来一点儿,剃头时打了个盹,被师傅把胡子刮光了,睡醒一摸胡子没了,把师傅好一顿数落,吓得人家连声道歉。
(十八)孩子们爱玩的游戏
老济南的孩子很少买玩具,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自己“发明”的。女孩儿玩跳房、踢毽子、拾子儿、跳皮筋,边跳边唱“一个毽子踢三踢,满园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男孩子玩得花样就更多了,搧洋画、弹琉璃球、推铁环、抗拐、骑马打仗、投“皇上娘娘”、砸毛驴。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除了看电影,就是看小人书。芙蓉街有两家小人书店,老板把书的封面贴到门窗上,孩子们看到新书就进去看,一分钱看一本。放学后看小人书,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早上买早点的五分钱,只花三分,留下二分去看书。最爱看《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三国演义》六十本,一本不少,全都看过。
(十九)大人孩子都是影迷
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电影院。那里的电影海报百看不厌,每次更新,都是人头攒动,争相观看。那时,报纸的间缝刊登电影预告,影迷们为看电影,天天买报纸。平时有“学生场”,七分钱一张票,到寒暑假,变成五分钱。向家里要五角钱,可以买十张小票,看电影时撕下一张去换“入场券”。我还在“新华电影院”做过义务服务员,负责开窗关窗、领座,可以不花钱看电影。每年除夕,电影院通宵放映,四部电影连放,影迷们就去看通宵电影,没等电影放完,电影院里已是鼾声大作啦。
老济南的影迷们还爱看拍电影,有多部电影如《前哨》《济南战役》《大浪淘沙》都是在济南拍的,看热闹的人很多,有些人天天去看,有的还做了群众演员,令人羡慕不已。
(二十)忘不了的“山东剧院”
山东剧院在老济南人心目中是高大上的演出场所,去那里看演出,心情多少有些激动。这座1955年建成的剧场,是民族式建筑,舞台宽阔,灯光柔和,座椅舒适,楼上楼下,视角宽阔。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张君秋、常香玉、严凤英、杜近芳、方荣翔等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演出过。梅先生和姜妙香演出《宇宙锋》《凤还巢》等剧目,盛况空前,百货大楼前的售票点排了很长的队,尽管五元一张票,还是一票难求,最后一场戏甚至加了站票。中国京剧院还在那里演出过《封神榜》,也是轰动全城。
我在山东剧院看过许多省话剧团的话剧,如《年轻一代》《把一切献给党》《丰收之后》《兵临城下》《霓虹灯下的哨兵》《记忆犹新》等。记得有一次看京剧《奇袭白虎团》,中央领导杨成武同志也去了。
(二十一)老济南人这样过夏天
小时候,家里没有风扇,没见过空调,就靠一把蒲扇度过炎热的夏天。白天热得难受就到护城河、黑虎泉游泳。晚上热得睡不着,就在院子里铺张凉席,天当被地当床,席地而眠。解暑喝碗绿豆汤,吃只冰糕。天热胃口不好就吃凉面,井水过面,撒点儿香椿和胡萝卜咸菜末,浇上麻汁醋,就着蒜瓣,消暑开胃。
(二十二) 老济南人这样过冬天
小时候,济南的冬天特别冷,东北风呼呼地刮,雪也下得特别大,冰凌子一尺多长挂在房檐上。为了抵抗严寒,得提前做好过冬的准备。首先得用耐火土把炉子糊一糊,再检查烟筒有无破损,一般都得购买几节新烟筒,然后把炉子和烟筒按好。再就是把窗户漏风的地方糊严实。
第三件事,是买过冬的煤,把煤堆放到床下,可以不占用室内狭窄的空间。第四件事,是储存大白菜过冬。晾干外层的叶子,码放到院里背风处盖好。做好了这些事,才能不挨冻。十冬腊月,最怵头的事就是晚上钻凉被窝,早上出热被窝。母亲都是晚上用烫壶把被窝熥热,早上在炉子上把棉裤烤热,才喊我们起床。
(绘画系原创作品,版权保护,侵权必究)
(壹点号 春江月明)
壹点号春江月明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