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子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未被正确看待的勇者)

子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未被正确看待的勇者)子路不以为然道:“南山上的竹子,不经过揉拗,不也自然直?砍下来做成箭,不也能射穿犀牛的皮吗?以此而言,做学问有什么用途?”孔子说:“既如此,如果能再做些学问,岂不是文武双全了吗”?子路小孔子七岁,近为同辈人。孔子东游至卞时,子路年方十八。或许因为孔子见子路“冠雄鸡,佩暇豚”威武有力之形象,心生爱怜,就欲收为徒。而年轻气盛的子路,并未将孔子放在眼里,还想对孔子“有辱斯文”一番。孔子既欲得子路,便循循诱导,使子路信服。孔子问子路:“你有什么爱好”?子路答:“好舞长剑”。

仲由(前542一一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平邑县仲村镇)人,孔子十哲门徒之一。子路生性豪迈,耿直率真,快人快语,敢作敢当,有勇力,通才艺,忠信义,重诺言。被封“河内公”,“卫公”,“先贤仲子”。

子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未被正确看待的勇者)(1)

孔门诸弟子之十哲之中,子路居颜回,闵子骞,仲弓,子贡等之后。历朝历代对他的封赏,也不如颜回们。后世人对子路的形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维认知,就是子路是个“粗野,鲁莽,顽鄙”之辈。这种认知,或许多多少少受到了孔子的“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由也喭”,“野哉,由也”,“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之言语影响,认为子路不过是一介有勇无谋的匹夫。

“其然乎”?真的如此?

一 、鲁莽的勇力者,被孔子收受为徒

子路小孔子七岁,近为同辈人。孔子东游至卞时,子路年方十八。或许因为孔子见子路“冠雄鸡,佩暇豚”威武有力之形象,心生爱怜,就欲收为徒。而年轻气盛的子路,并未将孔子放在眼里,还想对孔子“有辱斯文”一番。孔子既欲得子路,便循循诱导,使子路信服。

孔子问子路:“你有什么爱好”?

子路答:“好舞长剑”。

孔子说:“既如此,如果能再做些学问,岂不是文武双全了吗”?

子路不以为然道:“南山上的竹子,不经过揉拗,不也自然直?砍下来做成箭,不也能射穿犀牛的皮吗?以此而言,做学问有什么用途?”

孔子说:“将羽毛插在箭的尾部,用铁做的镞头包住箭头,射出去的箭,不就更快,更深吗”?

子路犹猢提灌顶,当即拜孔子为师。子路有“闻善则行”的秉性。

自此,子路成为了孔子最忠诚的追随者,也是孔子众多门弟子中,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人。收入子路的孔子,感叹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有了佩剑的子路陪伴,没有人敢当面说孔子的坏话了。

二 、孔子与子路传道之“异途同归”的路线与方法之争

子路是被孔子骂得最多的学生,大多数时侯,也是自己找骂。虽然他“归顺”了孔子,尊敬孔子,且认同孔子的理念学说。但对孔子传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方式,是存在异议的。孔子为什么会对爱徒颜回的死,发出“噫,天丧予”的哀叹?就是因为颜回能不折不扣地践行孔子的理念。孔子想要的传播理念方式,是“有教无类”,不论什么人他都愿意“诲人不倦”,且要平和得“润物细无声”。

子路的本性里当然不喜欢“婆婆妈妈”,他更愿意“侃侃而谈”“侃侃而行”。

所以,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他去当官,你先做什么事?孔子说要正名分。子路说:老师太迂腐了,不要名分就不能做事情啦。孔子骂子路太粗野了,而是搬出了大套理论教育子路。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礼乐不兴……

孔子应邀想去反叛的费地,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要去那个反叛之地。孔子回击道:如果有人用我,我可以使周代复兴。

孔子欲去反叛的中牟,子路道:你不是讲过,做坏事的人哪里,君子是不去的吗?孔子曰:我是说过这话,但我又不是匏瓜,怎么能挂在那儿不吃呀?

子路说:听到什么事就去做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先轮不到你。

子路让学弟子羔去费地做官,孔子说他是害了子羔。

孔子要去见南子,子路不悦。

这师生俩仿佛是冤家对头,处处作对。但他们心里彼此知晓,他们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散播人间。能在求同存异中和睦相处。

其实,孔子对子路的爱护和赞赏是真切的,对他的评价,在众多弟子中也最高。如“凭单方面的言辞,可以判决案件的,恐怕只有子路才能到”。“礼乐之道行不通,我就乘竹筏漂流到海外,跟随我的,可能只有子路了”。

而对最听话且最喜欢的颜回,孔子说:“回非助我者也”,颜回不能帮助孔子什么忙。

子路对孔子的尊敬,也是最虔诚的。问仁问政问事君问君子之道,孔子病重,为其祈祷。

孔子与子路间的争执,是否纯属学术范畴?

子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未被正确看待的勇者)(2)

三 、严于律纪,忠孝都做到

子路是出了名的孝子。少年时,家境贫寒,为侍奉双亲,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只为让父母吃好些,而自已常常是野菜粗粮果腹。后来做官了,从车百乘,积粟万钟,却常叹道:“虽然想再吃粗粮野菜,为父母亲背米,却无法做到了”。子欲养,亲不在啊。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子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未被正确看待的勇者)(3)

从政时,子路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告诉他要不辞劳苦,不怠倦。子路尊师之言,勤奋务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什么事了,如果没有去实行、完成它,他就会担心害怕别的事情又来了。他总是诚惶诚恐,一个鲁莽之人能做到这点吗?

信守诺言,也是子路的一种品格。只要他承诺的事,他就一定要做到,不开空头支票。“子路无宿诺”,子路承诺的事从不过夜,等第二天去完成。

子路问如何事君,孔子告诉他:从事于国君,要做到不欺骗囯君,但可以用正直的谏言触犯他。子路亦如是,直至为谏言而献身。

四、忠诚的雷厉风行行为者,

子路曾任过卫蒲邑(今长垣县)大夫,也做过季氏家宰及卫大夫孔悝家宰。他忠诚地恪守自己的职责,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表明他的忠心赤胆,他这么说了,后来也这么做了。

子路任卫蒲邑大夫时,带领民众挖沟渠,兴利农耕。为官三年,孔子至此看到蒲邑地景象,情不自禁地三感三叹,子路管理地方之功:“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

子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未被正确看待的勇者)(4)

子路做季氏家宰时,练武强兵,积极参入孔子的领导的削弱季、叔、孟三家努力的隳三都之举。

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卫国内乱,孔悝之母与人谋立蒯聩,要杀卫出公,出公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见聩,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怒喝“君子死,而冠不免”,从容就义。

五、天真的现实主义与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既然孔子向子路阐述了竹箭要变得更快,更有力道,射得更深,就要插上羽毛,装上箭镞的道理,子路理所当然地就认为,要改变人和物,就得为人加上更高思想,为物安上更强助力。这也是子路的追求。

但在追求的路上时现实可爱,时理想天真。

有一个故事,说是子路救了一个溺水者,溺水者为感恩他,送与子路一条牛,子路受下了。另当时鲁国有规定,若有人从外国赎回奴隶,带回鲁国后,有奖赏。子贡在它国赎回奴隶,都谢领奖赏。谁值得表扬?

孔子批评了子贡,表扬了子路。理由是:子路的行为,鼓励了人们去好事。而子贡的行为,打击了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要有智慧,有清心,有勇敢,有才艺,加上礼乐的熏陶,就能成为完美的人。

子路要践行追求,他说:“给我一个小国,它夹在两个大国之间,且两个大国对小国虎视眈眈,而小国又贫困交加。三年时间,我就可以使那里的人民,既有勇气,又懂得使国家富强的道理”。何等的壮志!

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途中遇困,饥饿疾病袭身,他生气地问孔子“君子为什么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多么纯真。

当孔子问子路的志向时,子路说“愿车马,好衣服与朋友共享。即使被弄坏了,也不会后悔”。那么让人感动。

有人问孔子:“子路可以从政吗”?孔子毫不犹豫地回应“子路做事果断,怎么不能从政”。

孔子称赞自由飞翔的鸟儿,子路带着敬畏的心,向它们拱手。

被耕地的老农教训,他站在一旁,垂手而立,象一个犯错的小孩。

但子路对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却会无情的抨击,认为他们不参与政事,去改造社会是“不仕无义,为了洁身自好,违背君臣之义(不为国为君出力),真正的君子仕而从政,是为了行使大义”。

子路毕其一生走在“求仁”“求义”的道路上。

孔子曰“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而子路的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杀身成仁”者。

子路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未被正确看待的勇者)(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