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哪个译本好(三十五岁重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哪个译本好(三十五岁重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这本书,离不开一并读歌德这个人。就如我刚才所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歌德的自白,但是歌德走上了和维特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或许是这本书信体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很多人的主要原因,因为情感是非常真挚的。维特的烦恼,主要是感情烦恼,是一个年轻人在年少时期的情愫和忧愁,而此时的歌德也在经历自己的感情困恼。这本书随附歌德生平年表,在《维特》创作前后,歌德经历了如下事情:1773年,妹妹结婚,1774年,他用4周时间完成了这本书,1775年4月与第一个妻子丽莉结婚,9月就解除了婚约。可见,这个阶段的歌德,经历了自己的“少年烦恼”,维特确实可以代表那个时代德国的年轻人,但首先是代表自己,他把感情生活中的苦闷倾泻在这本书中。
童年读物,在中年后再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十一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某瓣上,这本书的评价是比较两极分化的,有不少人觉得这就是经典,但是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本书写得乏善可陈,我是在初中的时候读过此书,大致情节还有印象,但是这次再读,发现好像读了一本新书一样,果然经典常读常新吧:
歌德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清朝还有距离,其社会文化也比较保守,所以歌德在这本书中所展现的维特在当时产生过震动,引领过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后来在民国时期,也曾震撼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让他们从一个比较保守的状态觉醒过来。
但是,时代毕竟在发展,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面对维特才会有的阻碍,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爱、选择爱,当然也有自己的烦恼——维特毕竟是贵族,贵族不会碰到的生活烦忧,才是绝大多数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面临的烦恼。
所以,这种不同时代的人对一本书的差别体悟,其实是时代进步,时代主题变换的证明。
维特的烦恼,主要是感情烦恼,是一个年轻人在年少时期的情愫和忧愁,而此时的歌德也在经历自己的感情困恼。这本书随附歌德生平年表,在《维特》创作前后,歌德经历了如下事情:
1773年,妹妹结婚,1774年,他用4周时间完成了这本书,1775年4月与第一个妻子丽莉结婚,9月就解除了婚约。
可见,这个阶段的歌德,经历了自己的“少年烦恼”,维特确实可以代表那个时代德国的年轻人,但首先是代表自己,他把感情生活中的苦闷倾泻在这本书中。
这或许是这本书信体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很多人的主要原因,因为情感是非常真挚的。
读这本书,离不开一并读歌德这个人。就如我刚才所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歌德的自白,但是歌德走上了和维特完全不同的结局。
小说中的维特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也让这本书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悲剧。
此书出版后,有不少欧洲年轻人效仿维特的做法,也引发争议,并创造了心理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维特效应。
但是,歌德自己说,他本人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最终没有选择走上这条路,恰恰是因为自己通过书写进行了情绪宣泄,这是他自我拯救的表达。
而他后来的人生,也经历了许多困苦,但是依然没有放弃,直到病重。
所以,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也要理解,这可能是作者的情绪宣泄,而不是要你仿效书中角色的做法,事实上,可能他的内心就是有这种想要试一试的想法,但是他通过这个角色去实现了,那么余下来的人生,就是重生了。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歌德和维特的不同,都是值得深思和记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