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生平事迹十分钟一集的(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刘伯承)
刘伯承生平事迹十分钟一集的(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刘伯承)“是啊,现在已经进了遵义城!”红军侦察排的几个战士边回答时,边把枪口指着敌人的太阳穴,严厉地说:“告诉你们,我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2)“那一部分的?”城楼上又问。经过 一番仔细地盘问之后,城楼上又用手电筒照来照去地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说:“等着,别吵,这就给你们开门!”哗啦一声,城内卸下门闩。又高又厚的城门敞开了。敌人恐慌地问:怎么‘共匪’已经过乌江啦?来得好快呀!突破乌江后,刘伯承又冒雨赶到红二师六团,率领该团疾步向遵义挺进,午后,接侦察员报告:在距遵义三十里的地方发现敌人的外围据点,驻有一个营的兵力。刘伯承指示六团:要全歼这里的敌人,不准有一个漏网,否则,走漏了风声,就会影响攻打遵义。红六团冒着大雨包围并全歼了该营敌军,做到没有一个漏网,六团在审讯俘虏中,摸清了遵义城内的敌情。计划化装成敌人去诈城,刘伯承听后,十分赞赏地说:“很好,这就是智慧”并嘱咐说:“装敌人一定要装得像,千万不能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大考验。而从遵义到大渡河,又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 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阶段之一。这期间,如果军事决策和指挥稍有失误,就会导致红军陷于灭顶之灾。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以其对党的赤胆忠心,在长征的关键时期,刘伯承被中央委以开路先锋的要职。他不负党的重托,用军事家的智勇双全,精妙地运筹了抢渡乌江、智取遵义、巧渡金沙、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等一系列名震中外中外的战略战役奇迹,为红军长征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
抢渡乌江 智取遵义
长征前夕,由于刘伯承抵制左倾错误,从红军总参谋长的职位上被贬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1934年12月中旬,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黎平,18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了会议,与会的大多数同志不顾李德的反对,通过了恢复刘伯承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参谋长(即红军总参谋长)职务。不久,中央又决定刘伯承兼任中革军委纵队司令员。
黎平会议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了猴场会议,决定打过乌江江去,创建以遵义为中心黔北地区为根据地,然后向川南发展。中央派刘伯承率红一军团二师为先头部队,强渡乌江攻取遵义。1935年元旦之际,刘伯承跃马扬鞭火速赶到红二师选定的乌江渡河点江界。乌江河宽流急,两岸陡峭如削,江边的船只早被敌人拖走,附近村庄也被平毁,唯一的办法只有设法架桥。刘伯承问配属红二师的工兵连长架桥有什么困难,连长回答说:架桥材料不好解决。刘伯承告诉他说:可以发动群众想办法。于是,工兵连的战士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扎竹筏架桥的方案。刘伯承予以采纳,随即组织部队突击,成功地在乌江架起竹筏联成的浮桥,使大队红军顺利地渡过乌江。
突破乌江后,刘伯承又冒雨赶到红二师六团,率领该团疾步向遵义挺进,午后,接侦察员报告:在距遵义三十里的地方发现敌人的外围据点,驻有一个营的兵力。刘伯承指示六团:要全歼这里的敌人,不准有一个漏网,否则,走漏了风声,就会影响攻打遵义。红六团冒着大雨包围并全歼了该营敌军,做到没有一个漏网,六团在审讯俘虏中,摸清了遵义城内的敌情。计划化装成敌人去诈城,刘伯承听后,十分赞赏地说:“很好,这就是智慧”并嘱咐说:“装敌人一定要装得像,千万不能叫敌人看出馅来。”(1)
红六团派出三连和侦察排及全团二、三十个司号员,个个都是一色的敌军打扮。另外,还有经过教育的十几个俘虏。一同向遵义前进,红军大部队保持一定距离跟在后面,准备诈城不行,便强攻夺取之。夜晚九点左右,部队冒着大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军,终于抵达遵义城下,透过夜幕看见城上还有灯光。俘虏们悄声地说:到了。
“干什么的?”城楼上发出一句凶狠的问话。枪栓也拉得呱啦呱啦直响。“自己人!”俘虏用贵州话从容地回答。
“那一部分的?”城楼上又问。经过 一番仔细地盘问之后,城楼上又用手电筒照来照去地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说:“等着,别吵,这就给你们开门!”哗啦一声,城内卸下门闩。又高又厚的城门敞开了。敌人恐慌地问:怎么‘共匪’已经过乌江啦?来得好快呀!
“是啊,现在已经进了遵义城!”红军侦察排的几个战士边回答时,边把枪口指着敌人的太阳穴,严厉地说:“告诉你们,我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2)
红军的人马一下涌进城内。割了电线,收拾了城楼上的敌人,二、三十个司号员一齐吹起了冲锋号。红军的后续部队也突入城内,霎时,遵义城热闹起来了,激昂嘹亮的军号中夹杂着惊心动魄的枪声;英勇杀敌的呼喊混杂着敌人的哭叫。大多数人还没有来得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只有少数敌人狼狈不堪地从北门逃窜了,遵义城宣告全部解放。
1月8日,朱德命令刘伯承兼任遵义警备司令。1月9日,刘伯承迎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的军委纵队进入遵义。
红军到达遵义后,蒋介石不明红军动向,令追击和堵截红军的国民党军分头把口,待机而动。红军获得了短暂的休整机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刘伯承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列席会议,根据敌情变化,刘伯承和聂荣臻在会上建议中央红军向北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中央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巧取皎平渡金沙
遵义会议后,刘伯承协助毛泽东、朱德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之战,随后,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乘云南敌军增援贵阳之际,直插云南,威胁昆明,完全打乱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的部署。为红军实现抢渡金沙江北上四川创造了极好的机遇。
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形势非常险要。如果红军不能迅速北渡,则有可能被敌人压在深谷歼灭的危险。蒋介石天天派飞机四处侦察红军动向,看到红军向金沙江疾进,判断红军将会渡过金沙江,急调部队向金沙江合围红军。红军必须趁敌人包围圈尚未形成之际,抢渡金沙江。
5月2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抢占龙街渡,红三军团抢占洪门渡,军委纵队抢占皎平渡;指定刘伯承率军委纵队的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刘伯承奉命后,立即赶到干部团,跟团长陈赓、政治委员宋任穷研究,决定干部团第三营随刘伯承行动,由宋任穷带队。刘伯承对宋任穷说:任穷啊!限我们4日上午赶到渡口,还有明天一昼夜的时间,要走160里路,还要打仗,任务艰巨呀。不靠党、不靠政治,办不到啊!宋任穷将第三营编成先遣营。给指战员们说明能否抢占渡口,关系到北进四川战略方针能否实现,更关系到全军的前途和命运。
刘伯承决定率部智取皎平渡,令先遣营前卫连都换上国民党军队的服装,并交待:要一心一意地向皎平渡疾进,若沿途遇到民团等武装,一律不与纠缠,只说:“共军要在这里过江,我们去执行任务,封锁渡口”。(3)前卫连途中碰到国民党云南省禄劝县一个区公所的文书,他怀揣着云南省主席龙云烧毁金沙江边船只的命令,文书见到部队,就问道:你们是那个部队的,红军战士答到:“我们是中央军,要赶到江边去封渡烧船。”文书信以为真,立即取出龙云的命令给前卫连看,前卫连将文书带去见刘伯承,刘伯承看了龙云的命令后,平和地问:“船烧了没有?”文书急忙解释说:“刚接到公文,才去传达”刘伯承说:“很好,由我们来办吧。”接着又问了皎平渡的河宽、流速、水深、守渡口的兵力等情况后。才厉声地告诉他:“我们是红军,你带着我们去找船,如果船发生问题,唯你是问。”(4)先遣营神不知,鬼不觉地于5月3日巧取皎平渡口,先后夺得七条渡船,刘伯承立即给中央发去电报,毛泽东得知后,风趣地对朱德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他能带领我们过江,这不过江了吗!”党中央在皎平渡顺利过江,红一、三军团渡江失利后,也赶往皎平渡过江,5月9日,红军全部过江进入四川境内。七天之后,国民党中央军赶到渡口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敌人只在江边的岸上发现红军留下的一些破草鞋,刘伯承巧渡金沙江的佳话由此被大家传颂。
中央采纳战略改道
渡过金沙江后,中革军委为了迅速北进,达到渡过大渡河向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的目的。决定绕西昌城而过,同时命令:由红一军团二师派出先头团,带工兵及电台,限20日赶到冕宁县泸沽镇待命。中革军委特派刘伯承到泸沽任先遣司令,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任先遣队政委。刘伯承、聂荣臻从西昌的礼州镇出发赶往泸沽,红二师派杨得志、政委黎林率领一团到冕宁县泸沽镇待命,又派出侦察组到冕宁方向侦察敌情。
由泸沽镇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经登相营、越西县到大树堡,由此渡河,对岸就是富林城(今汉源县城),这是通往雅安的大道,这里有敌人的重兵防守;另一条路是经冕宁县大桥镇、拖乌山到安顺场,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山路,但要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民聚居区。因此,敌人防守十分薄弱。
红军侦察组向刘伯承、聂荣臻汇报了关于两条行军道路的里程、敌情、民情和给养等详细情况,刘伯承、聂荣臻又接见了冕宁县地下党派来的人,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综合分析,刘伯承认为,敌人已经判定出红军将走西昌至富林城的大道,以把富林城作为防守的重点。中革军委也确实计划走越西县至富林城的大道,鉴于敌情变化,刘伯承决定建议中革军委改变行军路线,走冕宁到安顺场这条小道,可以达到出其制胜的效果。聂荣臻同意刘伯承的建议,于是立即起草电报,交电台发出。但因中革军委处于行军状态,联系不上。刘、聂商量后,决定先占冕宁县,到冕宁县后再与中革军委联系。
在泸沽出发前,刘伯承就召集部队讲话时说:过了冕宁县城,就是彝区了。有一种传说,《三国演义》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在这个地区。彝族人对汉人疑忌很深,语言又不通,他们会射箭打枪,但他们不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和国民党军队不是一回事。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朱德总司令的布告,争取和平通过彝区。没有聂政委和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5)
5月21日凌晨一时左右,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冕宁县城,先入城的红军在街上露宿。刘伯承、聂荣臻入城后,设司令部于天主教堂。先遣部队进入冕宁县城后,立即释放了被国民党抓为人质换班坐牢的汉、彝族“犯人”,马上在彝民中树立起了“新汉人”的好形象,红军战士也在群众中进行深入浅出地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又到处张贴由朱总司令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很快在彝族人民中传颂。
刘伯承在冕宁县和中革军委电台联系上以后,立即以他与聂荣臻的名义,将红军改道的理由上报中革军委。中革军委接电后,完全同意刘、聂的建议:红军主力改道经冕宁到安顺场。中革军委还派出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二师政委刘亚楼率领一部红军佯动,继续走越西大道向大渡河疾进,以掩护主力,迷惑和吸引敌人。
彝海结盟建奇功
刘伯承得到朱德的电令后,即于21日晚连夜向冕宁北面的拖乌区、筲箕湾方向前进。拖乌区是冕宁县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由于按家支划分区域,便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局面。家支之间世代械斗。红军来到时,果基家支和罗洪家支正械斗不息。安宁河以西为罗洪家支聚居地,安宁河以北的支流到拖乌河、南垭河一线为彝族果基家支所据,这一线是红军到安顺场的必经道路。
第二天一早,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部队进到冕宁县的大桥镇,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户户烧茶煮饭,有的还杀猪捧酒慰劳红军 。红军先遣队继续北进,在进入彝区后不久,即遭到手持棍棒、弓箭、土枪的彝民堵住了去路。红军派出熟悉彝语向导联系,果基家支头人果基小叶丹派精通汉语的沙马尔和他的四叔来了解情况,看到红军的确不是打彝族同胞,于是便和红军代表、总政治部组织部长肖华谈判,双方谈得很融洽,肖华说:红军总司令愿意和小叶丹结为兄弟。送走沙马尔后,肖华将谈判的情况向刘伯承作了汇报。
沙马尔回去不久后,果基小叶丹便带着15人下山来到红军驻地说:“我是果基家的小叶丹,要见你们的司令员,我们大家讲和不打。”肖华立即报告刘伯承,刘伯承很快出迎果基小叶丹,当果基小叶丹知道迎面而来的就是红军刘司令员时,赶忙准备磕头,刘伯承立即跨步上前扶住。小叶丹对刘伯承说:打红军的是罗洪家,罗洪家是我们的冤家对头。刘伯承谈了红军北上宗旨。小叶丹又说:“海子那头罗洪家管,这边我们管”,并说:“按彝族习惯我们要吃血酒(‘吃血酒’,保证办成的事稳当)”。刘伯承马上同意。
结盟仪式在海子边举行。这是一个海拔二千多米、以生长细鲤鱼闻名而被称为“鱼海子”(彝语叫“乌勒苏泊”又称袁居海,1981年改名彝海)的高山淡水湖,面积二十万平方米。湖水清澈如镜,古木横卧湖面,山林倒映水中。
由于结盟是临时安排的,仪式很简单却又十分庄重。按照彝族的习惯,由毕摩(巫师)沙马尔各念了咒语,用刀将一只大公鸡顺着脖子向下破开,让鸡血滴进装上湖水的一个旧茶缸子里,然后由结盟人喝“血酒”发誓。刘伯承与果基约达虔诚地并排跪下,面对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刘伯承先端起“血酒”,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喝了茶缸里的“血酒”。果基约达也端起“血酒”激动地说:“我果基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罢将“血酒”一饮而尽。果基小叶丹给刘伯承说,想借红军的大部队,打平冤家对头罗洪家,刘伯承给果基小叶丹说:“罗洪家有啥子了不起,如果打,一下午就把他们踏平,只是他们跟你们一样是穷苦的人民大众,不能打,你们要团结起来打国民党军阀”等道理。 (6)果基小叶丹听了刘伯承话后,表示赞同。
这时,夕阳快落山了,当天已走不出彝区了。红军先遣部队决定返回到大桥镇宿营。因喝过血酒,果基小叶丹也放心了,带着10多人随红军到大桥镇。红军在镇上一个周姓家里宴请果基小叶丹,刘伯承将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送给果基小叶丹。
5月23日清晨,先遣部队又出发了,分手时,刘伯承送了一支手枪给果基小叶丹,果基小叶丹送了一匹黑骡子给刘伯承,果基小叶丹派四名人员把红军送出百里彝区。
彝海结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毛泽东后来曾高兴地问刘伯承:“诸葛亮七擒孟获,用了那么多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我们三天就能通过彝区”?刘伯承笑答:“用中央的新民族政策”。
大渡河上英雄汉
先遣部队通过彝区后,连夜飞速向大渡河边疾进,刘伯承因过度操劳,也是疲惫万分,据当时跟随他的两位参谋回忆,行军途中,骑在马背上的刘伯承,睡着了,嘴里还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有船,我就有办法,有船,我就有办法”。
5月24日深夜,先遣部队到达距离安顺场不远的马鞍山上已经是,刚到山顶,就听见大渡河隆隆的吼声,站在山腰往下望去,透过夜幕,可以看见山脚下安顺场上稀疏的灯光。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紧靠大渡河南岸,位于南北对峙的高山脚下的河谷地带,大渡河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过。由于河水汹涌不羁,非熟悉水性的当地船工是无法摆渡。七十二年前(1863年),也是5月,太平军石达开的大军为滔滔河水所阻,在重围下全军覆灭。
红军部队在原地隐蔽休息,刘伯承和聂荣臻摸黑冒雨前往一营。刘伯承向一营长孙继先交待任务说:1、火速全歼安顺场敌人后,点一堆火给我一个信号;2、迅速找到船只,再点一堆火,给我第二个信号;3、把船带到渡口,做好准备工作后给我第三个信号,我将率主力在拂晓前实施偷渡。
一营出发后,刘伯承、聂荣臻心急如焚地等待着消息。派警卫员在山坡上看信号,虽然听到了枪声,但不见火光。下半夜,刘伯承又派人侦察,知道安顺场已被红军占领,而且夺得一只船。刘伯承、聂荣臻赶到安顺场,当刘伯承问孙继先点火发信号时,孙继先才醒悟过来:赶忙知错地答到,只顾作战和找船去,忘了点火发信号。孙继先又向刘伯承汇报了找船和战斗经过,刘伯承焦虑的心情才平静下来。
按照原订计划,夺得船后立即抢渡,但是,春未的大渡河,白浪滚滚,水流湍急,旋涡不少,暗礁林立,对岸又是峭壁,刘伯承找来当地船工了解,知道要想过河,一是必须在晴朗的白天;二是当地熟知水性船工,才能渡河到对岸。军情紧急,刘伯承决定天一亮就实施强渡,命令孙继先组织强渡。
孙继先决定由二连选派强渡队员。天刚放亮,二连就集合在屋外场地上,静听着营长宣布批准渡江先遣队的名单:“连长熊上林,二排长曾会明,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四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张桂成,肖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肖桂兰、谢良明、丁流民、朱详云”,十六名勇士跨出队伍,排成新的行列。突然,听到“哇”地一声,一名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他一边哭,一边嚷着:“我也去!我一定要去!”原来是二连的通信员,孙继先激动地看看连长熊上林,熊上林也被眼前的场面所感动,并向营长点了点头,营长立即说了声:“去吧!”通信员破涕为笑,赶忙飞也似地跑到十六人排成的队列里。一支英雄的渡河奋勇队组成了:十七个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个手榴弹,熊上林任队长。(7)
雨后的晴天,蓝蓝的天空飘着片片白云,刘伯承集中全部火力,掩护十七勇士渡江,十七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力强渡成功,后续部队过江后,打垮敌军一个团的守备,最终完全占领对岸渡口。红军先后在渡口上下只找到三只不大的渡船,在大渡河上架桥是不可能的,刘伯承推算,用三只船渡完全部红军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处在一个河谷地带,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峭壁和高山,在这样的深沟中,部队无回旋余地,极易为敌人伏击消灭。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已经到达西昌北部,川军各路也向安顺场疾驰而来,都只有几天的路程,蒋介石也亲自到成都督阵,还给围追堵截红军的部队发出电令说:大渡河乃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现共军入此彝汉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达开的覆辙……
红军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刘伯承等经过研究 决定向中革军委建议 分兵一部沿大渡河而上 夺取泸定桥。中革军委采纳建议,作出: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后,沿东岸北进赶往泸定桥,万一和主力红军会合不了,则由刘、聂带着部队到川西开创局面。由林彪带领红二师、一军团团部和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赶往泸定桥夺取之。
率部飞赴泸定城
刘伯承、聂荣臻奉令后,迅速渡过大渡河,率领右纵队沿大渡河向泸定城飞奔。途中,从一俘获的敌人口中得知,川军刘文辉所属的一支部队,就在红军行进路线右侧的山地上跟着,企图寻机利用居高临下给红军一个反扑,把红军压到大渡河里去。刘伯承、聂荣臻决定立即消灭这股敌人,带着红三团(团长黄永胜、政委林龙发)背水仰攻,一鼓作气占领了右侧几个山头,将敌旅击溃。这样,既保证了红军右纵队的安全,又免除了正在河对岸的红军左纵队遭到敌人隔岸射击(8)。5月27日下午,刘伯承率部到达大渡河边挖角坝,与三天前到达这里驻防的川军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二十团交上了火,将该团击溃,占领挖角坝,右纵队急于挺进泸定城,也未派兵追击敌人。
5月29日早上,刘伯承率部抵达离泸定城不远的海子山,这里有敌重兵把守,海子山的地形险恶,左临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右靠峭壁悬崖,在红军十分不利拖延时间的情况下,刘伯承决定组织部队强攻,红军由晨至午在海子山激战,敌人伤亡惨重,红军拿下前沿阵地后,刘伯承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向海子山正面的石门坎守敌发起猛攻;另一路向纵深抄敌背侧,夺取海子山的最高点。同时,左纵队在对岸又给予火力支援。敌人受到三面夹击,伤亡更大,但是,敌人负隅顽抗,坚决阻击红军向泸定城开进,还派出一个手枪连增援海子山,但在红军正面、侧面的猛攻下,敌军纷纷溃逃,红军也不追击。红军缴获百余枪支,俘敌五、六十名,获子弹、手榴弹很多。(9)
这一仗,扫清了前往泸定城的障碍,刘伯承率部连夜飞速向泸定城挺进,半夜时分和已经夺取了泸定桥的前卫红四团会合,这时时针已指向下半夜两点了,刘伯承仍然兴致勃勃地要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带他去看仰慕已久的泸定桥,杨成武提着马灯,陪着刘伯承和聂荣臻,从桥东走到桥西。刘伯承对每根铁索甚至铁环都看得十分仔细,好像要把整座泸定桥都印在自己脑海里似的。从桥西折回中央的时,刘伯承停住了脚步,扶在桥栏上,俯视夜色中奔腾吼叫的大渡河,然后用力地在桥板上连蹬三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10)
红军夺取泸定桥后,左、右两路先遣纵队的红军,在泸定城会合,刘伯承作为开路先锋也胜利完成任务后结束。
(原作者 张阳普 邓寿明)
注释:
(1)(2) 《星火燎原》之三 第40页。
(3) 《红军长征在四川》 第53页。
(4) 《同上》第55页。
(5) 《同上》第77页。
(6) 《红军长征过凉山〉第110页。
(7) 《星火燎原》之三 第131页。
(8) 《聂荣臻回忆录》第285页。
(9) 《战士》报(油印)第186期(1935年)。
(10) 星火燎原》之三 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