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安史之乱时的盛唐诗人)
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安史之乱时的盛唐诗人)这段时间高适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句,但他心中真正的想法估计是“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写史书的人好像有些恶趣味,这可不是一个夸人的语气。 安史之乱爆发时,已经52岁高适不过是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手下一个小小的书记官。 之前,高适在中国北方漂泊多年,一直在各地旅居,科举考试落榜,曾经准备在各地节度使府中某个差事,也未能如愿。高适的前半生有多凄惨,《旧唐书》一句话描述:“以求丐取给”。 直到天宝年间开始流行诗词了,年近五十的高适才开始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且很快见到成效:“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
盛唐诗赋风流,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等人的诗篇千古流传。
而既然身在盛唐,就必然要经历安史之乱,与李白、杜甫等人颠沛流离躲避战火不同,高适亲身体验了平叛战争,并在仕途上取得了这些诗人中的最高地位。
(高适)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安史之乱爆发时,已经52岁高适不过是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手下一个小小的书记官。
之前,高适在中国北方漂泊多年,一直在各地旅居,科举考试落榜,曾经准备在各地节度使府中某个差事,也未能如愿。高适的前半生有多凄惨,《旧唐书》一句话描述:“以求丐取给”。
直到天宝年间开始流行诗词了,年近五十的高适才开始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且很快见到成效:“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
写史书的人好像有些恶趣味,这可不是一个夸人的语气。
这段时间高适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句,但他心中真正的想法估计是“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后来被张九龄的弟弟、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推荐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从平民走入了仕途,当上了一个小小的九品县尉。但高适还是个有脾气的人,觉得这个官位不适合,就辞职到西北游历。盛唐诗人都是这个脾气,杜甫也曾有过县尉的官位,但杜甫“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也不想接受。
到了凉州,高适近几年闯下的名声起作用了,哥舒翰看中了高适收入府中,并带他一起到了长安,高适真正以边塞诗人声蜚声海内外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
(凉州)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安史之乱后,高适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官位也提升到了监察御史,九品变八品,还是芝麻官。哥舒翰兵败被俘后,潼关失守,高适飞马逃回了长安,并建议:
“请率百官子弟及募毫杰十万拒守。”
无论高适的建议可行性如何,至少他是有战斗勇气的,但当时长安一片惶恐,建议的结果就是“众以为不可”。
之后李隆基偷偷逃离了长安,肯定是没带高适一起走的。但也幸好如此,否则马嵬驿兵变高适不知能不能活下来。几天后高适也追随李隆基而去,并在河池郡(陕西凤县)追上了李隆基大部队。
这时马嵬驿之变已经发生了,高适没见到玉环妹妹,只是对李隆基解释了一番哥舒翰忠心但身体不好、军中监军玩女人喝酒不干正经事、军中军粮不足这些战败的原因,又说其他军中的监军也不干正经事,还说自己和杨国忠不对付、建议不被采纳,李隆基去蜀中是正确选择等等。
李隆基感谢他给自己逃跑打圆场,当时就升高适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并一起到了蜀中后升高适为五品上的谏议大夫,八品到五品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史书上说高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话说得没错,但当时最大的权幸杨国忠已经死翘翘了,李隆基也马上要当太上皇了,这些话不知说给谁听。
(蜀中)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尤忆李将军!】
过了没多久,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利用李隆基赋予的镇守江南的权力,擅自沿长江东下,意图割据江南。之前高适曾经劝谏过李隆基这样会有风险,但李隆基没有接受。
唐肃宗这时也已经听说了高适这个人,就把高适召过去商量事情。高适陈述了江东的情况,并说永王必败。唐肃宗很满意,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与其他两位节度使来瑱、韦陟等人共同赴江南平叛。
这三人当中来瑱是有战争经历的,叛军很忌惮他,被称为“来嚼铁”;韦陟是文学大家、书法大家,但高傲恃才。这个组合对付安史叛军估计难度较大,但对付李璘还是轻而易举的。
三人当中有两人是大才子,于是三人会师后就共同发布了一个讨逆盟书,士兵们听了后“三军感激,莫不陨泣”。士气是大振了,但未等三人渡江与永王交战,永王已经战败了,当时在永王府中的李白等人被俘。
仗没打就完了,高适只好回去找唐肃宗交差。这时唐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对高适敢说话极为讨厌,就在唐肃宗面前说高适的小话儿,高适就被剥夺了军职,被闲置起来。
(曾是李白好友的高适未见搭救李白的记录)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但很快,蜀中发生变乱,唐肃宗就把高适远远地打发到了蜀中。而高适到了蜀中却向唐肃宗建议取消东川节度使的设置,并放弃部分边境堡垒,未被采纳。
高适在蜀中任职了五年,职位也从刺史做到了剑南节度使,基本上是蜀中最高官职了。
之后安史之乱平息,吐蕃入侵大唐。高适这时候确实体现出对敌的勇气,出动了自己几年所练之兵,逼近吐蕃南方边境以牵制敌军,然而“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勇气不等同于能力,既没有达到调动、牵制敌人的目的,又在敌人的反扑下丢失了城池。
于是,高适被调回长安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有了渤海县侯的爵位,由严武替代高适的剑南节度使的位置。
高适的文集叫《高常侍集》,就是从他的官位来的,不理解为什么不叫《高尚书集》或者《高渤海集》、《高达夫集》。
接替高适任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不简单,文武全才,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躲避战乱来投奔他和高适,得到了二人的照顾。
而且,严武在治理地方、带兵打仗方面比高适强多了,到蜀中不久就率兵征讨吐蕃,在当狗城(四川理县)大破吐蕃七万大军,连占数城,拓地数百里;又与郭子仪西北唐军主力配合,击退吐蕃的大举入侵。
高适回长安后不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谥号忠。
(杜甫草堂)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诗人就好好当诗人吧,没必要去带兵打仗,丧师辱国,还给自己的名声留下一个大污点。后人评价高适“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但高适不但外战失败,内战也没等打就结束了,连内战内行都谈不上。虽然在盛唐诗人当中官位最高、爵位最高,但真是毫无意义。
从高适的谏言上来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毫无疑问,虽然谏言质量着实不高;
从治理地方、带兵打仗来看,已经年近六十的高适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权力去施展一身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证明了他这方面的才华也一般化;
还有高适的一个小故事,当时的一位名医白岑有个方子很有效,在高适手下当官时,“节度使高适胁取其方,然终不甚效。”后来白岑在九江被老虎吃了,尸体上找到了药方的真本,才流传于世。故事来自《唐国史补》,高适胁迫手下弄走了人家的药方,却是个假的。
史书上也是这么评价的,“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所以,一个忠字谥号,非常的洽当。
这就是盛唐的悲哀,皇帝想当戏子,将军想当皇帝,诗人想当将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比什么都强。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才子传》、《唐国史补》等,本文小标题来自高适诗。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