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风骨(民国的时尚风骨)
民国风风骨(民国的时尚风骨)穿棒球队的队服好了把校徽改改样子做领花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社交公开的第一时代,中上层女士人人要争当摩登女郎,这种时代怎么会只有旗袍呢,大家势必会绞尽脑汁摩登出许多花样来。且不论社会人士如何穿着,单单女学生的校服就已有小心思。民国政府对校服有所规定,只允许女士穿两种样式的校服:一种是短袄与裙;另一种便是旗袍,此外这两款的裙长都必须在膝盖以下脚踝以上。这就难倒女学生了吗?开玩笑。
爱上民国的人总会赞颂那是个好时代,兼容并兼,人才辈出,却更是因为在中国历史时间轴上民国是一个十分微妙的衔接点:一头是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一头是西方世界陡然卷入被猛烈冲击的时代,中间留下了一个相对平缓的过度期,那就是民国。一战期间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为民国的风雅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传统尚未被抛弃,新事物被温和接纳,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催生出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女性时尚文化。
不要说起民国女性时尚就说旗袍,死讨厌,耳朵都起茧。
旗袍是个只应该用来向往的存在,不应该拿来套在身上,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我从没见过任何一个能将旗袍穿得好看的女性,一个都没有。
旗袍只有放在厚重的历史中它才会发光,就像张曼玉在《花样年华》里,被昏黄的光晕照着站在汽轮码头,那才是旗袍该有的美丽模样。离了这旧时光穿旗袍,要不就像礼仪小姐,要不就像业余生活专门读心灵鸡汤的小阿姨。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社交公开的第一时代,中上层女士人人要争当摩登女郎,这种时代怎么会只有旗袍呢,大家势必会绞尽脑汁摩登出许多花样来。且不论社会人士如何穿着,单单女学生的校服就已有小心思。
民国政府对校服有所规定,只允许女士穿两种样式的校服:一种是短袄与裙;另一种便是旗袍,此外这两款的裙长都必须在膝盖以下脚踝以上。
这就难倒女学生了吗?开玩笑。
把校徽改改样子做领花
穿棒球队的队服好了
看到阔腿裤没?香奈儿春夏复古走一遭,七分阔腿裤热的大明星人手一条,那个时候民国女学生就开始穿了
上坎肩,短袜套浅口鞋
特别喜欢民国女学生的各式装扮,清新淡雅,朝气蓬勃。由于当时女学生代表女性意识觉醒时代的典型新女性,这样的造型很受欢迎,女学生们在课外也时常穿着校服款式的衣服,社会上的年轻女士在洋服行学样裁制类似款式的衣裙来穿也是屡见不鲜。
社会上的女性穿着则花俏得多了,人家的时髦与精致也丝毫不输现在的我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一本著名的淑女杂志叫做《玲珑》,中上层女性人手一本,现在《ELLE》又有什么了不起,人家1939年就已刊出叫做《摩登的脚》的文章教大家怎么按摩足部去死皮,又出《怎样使手美观》教大家修完指甲后要涂修复膏啦!
中国传统服饰重在表现其本身,盘扣、刺绣、包边等等都是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更美,而不是人本身。民国时期的时尚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开始摒弃这些复杂的东西,而尝试通过西方裁剪表现人体的型美,更加实用化、简洁化(旗袍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发展结果)。COco Chanel的小黑裙和极简女士套装在西方风靡起来的时代,正是中国的民国初期。在民国,巴黎就是时尚的风向标,巴黎的一切都被视为穿着打扮的重点参考对象,高跟鞋、各式大衣、丝袜、裘皮、香水,一样都不能少。
当时风靡上海的云裳时装公司除了旗袍外多是出产类似这般风格的服装:
这张照片是一批太太去欧洲旅游,脸不够美,但看看衣服和包!是不是猛地感觉时尚又走回来了?被称道的欧美风现在依然穿成差不多这样,来来回回的最后我们也没长进多少。由张幼仪开办的这家云裳时装公司更有上海著名交际花陆小曼和唐瑛的加盟,玩出各种花样,但核心思想还是积极拷贝巴黎的流行风格和元素。如果放在今天,我想陆唐两人应该就是那种各个时装周和秀场都不落下的主吧。
但切勿以为民国女性就两眼一抹黑的盲目崇拜,女人的时尚心眼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少。民国时尚界十分宽容,且乐得推崇各色标新立异,不要都一样,要百花齐放。比如民国外交官顾维钧的太太黄蕙兰便是一个因在着装打扮方面标新立异而声名鹤起的社交名媛。
最右边的那位便是。在我看来这张照片里的她非常时髦,差点要把旁边两位女士给比下去了。这身装扮即使直接放在现在,也是不输任何人的。蒋方舟在她的文章中把黄蕙兰女士叫做民国时期的IT Girl,真正是“只有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当时像黄蕙兰这样的时尚达人两个手数不完,月份牌美人关蕙农,绝世名伶孟小东,南唐北陆不用提,就连宋美龄也铆足了劲儿要登西方的VOGUE杂志,深怕被时尚风潮落下哪怕那么一丢丢。总觉得可惜了民国的街拍没得到足够的推广,设备也没跟上,不然现在得留下多少值得品味八卦和津津乐道的街拍照片。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穿越小说和电视剧都那么流行穿越回清朝去,却落下了民国,关键是清人的服装欣赏不来。我一直觉得我要是写穿越小说的话,应该会好好写一出女主角穿回民国的故事,让她热热闹闹的在那场优雅时尚盛宴里发光发热,爱恨情仇与十里洋场的风华一点都不落下,才够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