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流传着七角八巷72胡同的说法(开封旧事---)
开封流传着七角八巷72胡同的说法(开封旧事---)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国民2军军长兼河南督办胡景翼,派屈武(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之婿,新中国成立后,1987年担任民革中央主席)曾赴北京邀请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来汴。这是李大钊第一次来开封,时间是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或二十八日,他这次来是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部长的身份来的。在开封,他受到胡景翼的热情接待。两人经过多次会谈,李大钊帮助胡景翼制订了治豫方案。两人达成了派苏联专家顾问到国民2军工作;优先分配苏援军火;派共产党员刘天章到国民2军担任学生队队长(后改为学生营)等协议。他们二人的这次会谈十分成功,正是这次会谈促进了国共合作在河南的形成。宋代时,这里是御史衙署所在地。元代为汴梁路官署。至于这里为什么叫“保定巷”?相传有三种说法:一说此处为宋狄青得宝之地。“保”即“宝”之谐音。狄青在这里得到了什么宝?史无记载,也没人说得清。我们只知道狄青善骑射、精兵法,为人慎密寡言,尤喜
鼓楼一景,付保军绘画
巷是指里弄和胡同,俗话说,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开封城内的“八巷”是:双龙巷、贤人巷、聚奎巷、南京巷、保定巷、金奎巷、慈悲巷和第四巷。开封“八巷”均有来历。贤人巷,在民国以前称仙人巷,有神仙庙一座,人们不断来此求医问药,仙人巷以此得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冯玉祥主豫时毁寺庙,把仙人巷改名贤人巷。慈悲巷,是秀水胡同的南半部分,也就是三胜前街路东向东拐、折向北不远的这一段。因乾隆年间这一段中有一座送子奶奶庙,故取名慈悲巷。再向北,通三胜街的北半部分,原称臭水胡同。亦是冯玉祥主豫时,填平北段的臭水坑,连同南段的慈悲巷统称秀水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复慈悲巷的原名,后再次并入秀水胡同。聚奎巷,在清代靠近贡院,赴省应试文人多聚居于此,故有“聚魁”之称。聚奎巷原名经奎巷,“经魁”是明代经科考试的第一名之人在此居住过,所以称经奎巷;金奎巷亦因靠近贡院而得名。
南京巷位于市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东大街中部,北至文庙街西口和三胜街东口相接,北接磨盘街,巷长230米。巷东侧偏北有一条单口巷---茅胡同,清末该巷建有汜水会馆,占地5亩,房屋40余间。亦因明清时经营京广杂货的商人多聚集于此,故名南京巷。南京巷南口路东,曾有一家百年老店---著名商号五美仁。该店主要经营酱菜和糕点,由于其商品货真价实,因此开封人称之为“老五美”。五美仁创建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老板为浙江省吴兴县人潘瑞美。潘瑞美本是江南一位贩南货走南闯北的商人。由于开封南方人甚多,南货销售甚好,潘瑞美遂定居开封,在南京巷南口摆摊售货。该街原有一家小酱园名叫五美,店主也是浙江人,由于年老思归,就把小店盘给潘瑞美了,当时店中仅有30口大缸。由于潘瑞美对酱腌、酿酒颇有研究,因此将店改为五美仁后开始专以酿造酱油及仿绍酒为主,并兼营南货。通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使五美仁小有名气。到了同治年间,酱园的主要设施---大缸已有300余口了。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原来在这条巷内的部分商铺陆续向大街干线搬迁,商铺较前少了许多,这里成为半居民区。但遗留下来了一些高大门楼、整齐的青砖瓦舍。同时,这里还是磨盘街以北区域居民来往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最佳通道,故它虽然只是一条规模不大的街巷,却终日熙熙攘攘,人流不断。
南京巷地势南高北低,每逢大雨,东大街的雨水大部分都要从南京巷自南向北涌过泄入龙亭东湖,以致路面浸受水泡,再加上车流大,道路损坏严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竟有人戏称南京巷为“难进巷”。虽然只是戏言,但就老开封人对南京巷的印象来说,却有很大的反差。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和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难进巷”很快就迎来了转机。先是巷北头文庙那块地方生活小区的建设,盖起了楼群,再就是“古玩字画一条街”的建设,使巷西一侧的面貌大大改观,路面也得到了修整。
在南京巷这块区域,东有一座文庙,文庙街由此得名。庙门口有一石碑,上书:开封府棂星门含学宫康熙御碑。在文庙内的西侧,现有一碑廊,嵌有七方石碑,自东向西为4方康熙御碑,每方长约4米,宽1米,依次为:功存河洛、灵渎安澜、嵩高峻极、昌明仁义。御碑周边有阴刻云龙纹饰,正中上方题:康熙御笔。并加盖满汉双文巨影广运之宝。第五方碑是康熙题写的诗文,第六方也是康熙御碑:济灵源。印文是:康熙御笔之宝。第七方碑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刻制的“游梁书院增科举员额由详”,此碑长约3米。在这碑廊里,其中的5方匾额是康熙皇帝为开封禹王庙、桐柏淮渎庙、嵩山中岳庙、开封游梁祠分别题写的匾额,同时由官员送到河南“摹勒奉悬”。“济灵源”是另一时间为济源的一个纪念治水的庙宇题写的,一并刻成石碑保存在河南省文庙学宫作为纪念。在此,有必要说一下三胜街的由来:从前这儿有座三圣庙,所以就叫了三圣街。三圣街的主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南有三圣前街,北有三圣后街。还有一条拐把式的秀水胡同,南与三圣前街相连,北与三圣街接口。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圣人变成了“封资修”了,亦因胜利旗帜满街飘扬,“三圣街”就由此改称为“三胜街”了。不足百米的三圣街东连磨盘街、文庙街,北望游梁祠街,是孟圣人的邻居。但三圣街上三圣庙里供奉的是谁?传说不一,有刘、关、张说,有伏羲、文王、孔子说,也有关帝、火神、财神说。在三圣后街的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宝珠寺,里面是尼姑主持,头道门里供的大肚弥勒佛,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在三圣街和三圣前街,还有景文洲汴绸店,分别是景文洲兴记、祥记、和记、同记、恒记,还有德元号和景文洲丝行。
保定巷位于市区稍偏西处,是开封“八巷”中的一个大巷。巷内横竖交错,分岔极多,巷道亦宽窄不一,总长度近900米。南半部为前保定巷,南起省府西街,东部有一个巷口通大坑沿街,北部两个巷口均通后保定巷。北部为后保定巷,巷内两横三竖,南北东四个巷口通南保定巷、大厅门和大坑沿3条街。东北角地势较高,开封人俗称为“高高山”。前保定巷曾被称:奉天台。
宋代时,这里是御史衙署所在地。元代为汴梁路官署。至于这里为什么叫“保定巷”?相传有三种说法:一说此处为宋狄青得宝之地。“保”即“宝”之谐音。狄青在这里得到了什么宝?史无记载,也没人说得清。我们只知道狄青善骑射、精兵法,为人慎密寡言,尤喜推功将佐,极为部下敬重。宋仁宗时,西夏叛乱,狄青时为延州指挥使,临敌披发,戴铜面具,敌望之如神,所向披靡。后广源州蛮侬智高反,正值上元节,狄青一面张灯设宴祝节,一面以奇兵压昆仑关,夜破敌穴,得胜还朝,乃拜枢密使。二说朱元璋曾在此处住过(另有人说,朱元璋当时住商业大院东胡同附近,东胡同与保定巷今虽不通,但二者直线距离却很近。今东胡同21号大门对过、7号院门南侧有一棵宋槐,传说朱元璋住此时,经常抱此树锻炼身体,故人称其为“朱抱槐”)。曾有将国都“定鼎”于开封之议,故有人称其为“宝鼎”街,后谐音论为“保定街”。第三种说法更简单,说是清代有河北省保定人在此处居住,并建有祠堂,故称保定巷。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冬,国民2军军长兼河南督办胡景翼,派屈武(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之婿,新中国成立后,1987年担任民革中央主席)曾赴北京邀请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来汴。这是李大钊第一次来开封,时间是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或二十八日,他这次来是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部长的身份来的。在开封,他受到胡景翼的热情接待。两人经过多次会谈,李大钊帮助胡景翼制订了治豫方案。两人达成了派苏联专家顾问到国民2军工作;优先分配苏援军火;派共产党员刘天章到国民2军担任学生队队长(后改为学生营)等协议。他们二人的这次会谈十分成功,正是这次会谈促进了国共合作在河南的形成。
李大钊离汴后,二人所议各项一一得到实现。在李大钊支持参与下,胡景翼的代表在北京与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进行会谈,以斯卡诺夫为团长的苏联军事顾问团一行43人和一批武器装备陆续运抵开封,还运来了8架飞机。国民2军为此专门成立了航空队,这是河南省拥有飞机的开始。萧楚女、刘天章等一批中共同志也陆续到达开封,李大钊还帮助国民2军成立了“北方联合军校”,国民党左派柏文蔚担任校长。与此同时,李大钊认为创建河南中共党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征得党中央的同意后,他亲派北京大学学生杨晓初到开封来进行先期准备工作。杨晓初,陕西人,他在开封的公开职务是河南省印花税处帮办,实际上是中共的地下交通员。当时,杨晓初就住在后保定巷(原6号的院子里),这里实际就是中共设在开封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后王若飞以中央特派员身份派来河南,组建中共豫陕区委。杨晓初为李大钊和王若飞之间联络做了很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杨晓初曾任西安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