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粤语(标准粤语)
标准的粤语(标准粤语)此外,广府地区(粤语广府片,又称粤海片)、韶关、清远、粤西等部分年轻人除了当地方言外,一般也能说广州话。广东电视台自启播起,就使用广州话作为广播语言,对广东省各地居民的语言影响深远。而在广州的学校读书的其他粤语方言学生及非粤语的外地学生,因社交需要,普遍能使用部分广州话作交流。而香港粤语基本是由传统广州话演化而来,因此与广州音非常接近,区别在于香港粤语在词汇方面有更多外来语,如来自英语的外来语。改革开放后,广州市中心的大量市民,由于广州当局大兴城市开发建设,被迫搬迁到政府在郊区兴建的安置房,廉租房,经适房小区(类似于香港的公屋、居屋),变相“抽疏老城区”,影响居住人口成分。 “广州”一名于三国时期已经存在,范围比现在的广州大得多,覆盖大部分岭南地区。“广州”区域至唐朝才有所缩减,但是仍然覆盖整个广东珠三角地区。清代广东学者陈澧认为广州音密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广州人声音之所以善
#历史##广东头条##语言#
广州话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粤语、广东省城话、白话,相传起源于广信(即梧州及封开一隅)。学界所指广州话,乃现时广州及香港所讲之粤语,主要通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澳门、粤东、粤西、广西(如梧州市区、南宁市区部分地区)、马来西亚、东南亚以及外洋唐人街。
历史
粤语和粤语历史
“广州”一名于三国时期已经存在,范围比现在的广州大得多,覆盖大部分岭南地区。“广州”区域至唐朝才有所缩减,但是仍然覆盖整个广东珠三角地区。清代广东学者陈澧认为广州音密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广州人声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狭义的使用范围
通常称自己的口音为广州话及以之为母语的人,基本上都是广州旧城区(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东山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旧河南区域)的长期居民。除此之外,广州市其余各区亦有部分人能说一口地道广州话。不过近年来,由于旧城拆迁、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等问题,已经有大量广州市区居民从旧城区迁出至新城区(主要是白云区、芳村区、天河区),但基于社会福利(包括就业、学位、养老等)的考虑,有相当一部分广州人的户口实际仍处于旧四区当中,并未进行迁移。
改革开放后,广州市中心的大量市民,由于广州当局大兴城市开发建设,被迫搬迁到政府在郊区兴建的安置房,廉租房,经适房小区(类似于香港的公屋、居屋),变相“抽疏老城区”,影响居住人口成分。
此外,广府地区(粤语广府片,又称粤海片)、韶关、清远、粤西等部分年轻人除了当地方言外,一般也能说广州话。广东电视台自启播起,就使用广州话作为广播语言,对广东省各地居民的语言影响深远。而在广州的学校读书的其他粤语方言学生及非粤语的外地学生,因社交需要,普遍能使用部分广州话作交流。而香港粤语基本是由传统广州话演化而来,因此与广州音非常接近,区别在于香港粤语在词汇方面有更多外来语,如来自英语的外来语。
学界所说的广州话,也常常指广州或香港所说的标准语音,以其作为标准粤语,同时也是粤语广府片(又称粤海片)的代表语。
音系
以下列出的音系以广州老派城内音为准。香港粤语也常作为广府粤语标准音的代表,其音系参见香港粤语条目。
音节首
广州话共有20种音节首(包含可实现为[ʔ]的零音首{∅}):
双唇音 |
唇齿音 |
齿-龈音 |
龈音 |
硬腭音 |
软腭音 |
声门音 | |||
爆破音 |
不送气 |
非圆唇化 |
/p/ |
/t/ |
/k/ |
{∅} [ʔ] | |||
圆唇化 |
/kʷ/ | ||||||||
送气 |
非圆唇化 |
/pʰ/ |
/tʰ/ |
/kʰ/ | |||||
圆唇化 |
/kʰʷ/ | ||||||||
塞擦音 |
不送气 |
非圆唇化 |
/t̻͡s̻/ | ||||||
送气 |
/t̻͡s̻ʰ/ | ||||||||
擦音 |
清 |
/f/ |
/s̻/ |
/h/ | |||||
鼻音 |
浊 |
/m/ |
/n/ |
/ŋ/ | |||||
边近音 |
/l/ | ||||||||
近音 |
/j/ | ||||||||
圆唇化 |
/w/ |
韵基
若不包含边缘音系,广州话音系包含的韵基如下表所示(包括音节性鼻音[m̩]和[ŋ̍]):
无音尾 |
半元音音尾 | |||||||||||||||
/äː/ |
/e̞ː/ |
/ø̞ː/ |
/o̞ː/ |
/iː/ |
/yː/ |
/uː/ |
/äːj/ |
/ɐ̝̆j/ |
/ĕ̽j/ |
/o̞ːj/ |
/uːj/ |
/ɵ̞̆ɥ/ |
/äːw/ |
/ɐ̝̆w/ |
/ŏ̽w/ |
/iːw/ |
鼻音音尾 | ||||||||||||||||
/äːm/ |
/ɐ̝̆m/ |
/iːm/ |
/äːn/ |
/ɐ̝̆n/ |
/ɵ̞̆n/ |
/o̞ːn/ |
/iːn/ |
/yːn/ |
/uːn/ |
/äːŋ/ |
/ɐ̝̆ŋ/ |
/e̞ːŋ/ |
/ø̞ːŋ/ |
/o̞ːŋ/ |
/ɪ̞̆ŋ/ |
/ʊ̞̆ŋ/ |
塞音音尾 | ||||||||||||||||
/äːp̚/ |
/ɐ̝̆p̚/ |
/iːp̚/ |
/äːt̚/ |
/ɐ̝̆t̚/ |
/ɵ̞̆t̚/ |
/o̞ːt̚/ |
/iːt̚/ |
/yːt̚/ |
/uːt̚/ |
/äːk̚/ |
/ɐ̝̆k̚/ |
/e̞ːk̚/ |
/ø̞ːk̚/ |
/o̞ːk̚/ |
/ɪ̞̆k̚/ |
/ʊ̞̆k̚/ |
音节性鼻音 |
/m̩/ |
/ŋ̍/ |
声调
广州话有9个声调(不包含变调):
声调名称 |
声调记号 |
调值 |
常用代称 |
拼写代数 |
字例 |
国际音标 |
粤拼 |
阴平 |
˥、˥˧ |
55、53 |
第一声 |
1 |
淹 |
/jiːm˥/、/jiːm˥˧/ |
jim1 |
阴上 |
˨˥ |
25 |
第二声 |
2 |
掩 |
/jiːm˨˥/ |
jim2 |
阴去 |
˧ |
33 |
第三声 |
3 |
厌 |
/jiːm˧/ |
jim3 |
阳平 |
˨˩ |
21 |
第四声 |
4 |
炎 |
/jiːm˨˩/ |
jim4 |
阳上 |
˩˧ |
13 |
第五声 |
5 |
染 |
/jiːm˩˧/ |
jim5 |
阳去 |
˨ |
22 |
第六声 |
6 |
验 |
/jiːm˨/ |
jim6 |
上阴入 |
˥ |
55(短) |
第七声 |
1 或 7 |
× |
/jiːp̚˥/ |
jip1 |
下阴入 |
˧ |
33(短) |
第八声 |
3 或 8 |
腌 |
/jiːp̚˧/ |
jip3 |
阳入 |
˨ |
22(短) |
第九声 |
6 或 9 |
叶 |
/jiːp̚˨/ |
jip6 |
词汇
广州话中除了粤语中所含的词语之外,还吸收不少潮州话及客家话的词语,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喉干”或“口干”。另外广州也是外国人的集中地,有不少外来语,如士多、士多啤梨、摩登等等,与香港相同。广州本地也有一些原创的词语,如黄犬(蚯蚓)、塘尾(蜻蜓)。广州话经常在形容某事情夸张时,喜好用“好”字,如:“好大”、“好开心”、“好钟意”等。
古汉语词
粤语使用了不少现代标准官话不再常用的单字或者词汇,例如:
- 渠:他之意,今作“佢”,“渠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明王骥德《曲律》
- 寻日:昨日之意,“寻日寻花花不语。”(程垓,宋词)
- 擸杂:可以随手取得的物品,被随处放置的物品等,例句“收埋你啲擸杂嘢。”
粤语保留了不少可能与古汉语相关的词汇,例如:
- 崖:危险之意,原为“悬崖上的小屋”,引申为很危险之意,今常用近音字“牙烟”表示。
英语等外来词汇
由于广州历来是外贸港口,很多词汇受到英语影响,如称:
广州话 |
普通话 |
英文 |
波 |
球 |
Ball |
士多 |
小商店 |
Store |
的士 |
出租车 |
Taxi |
巴士 |
公共汽车 |
Bus |
迷你 |
小 |
Mini |
摩登 |
现代 |
Modern |
士多啤梨 |
草莓 |
Strawberry |
啤梨 |
梨 |
Pear |
肥佬 |
不合格 |
Fail |
但这些词语在中国内陆却很少见到,故它们成为珠三角地区特有的词汇。然而“的士”一词,已几乎蔓延全大陆,由过去说“截出租车”到现在流行说“打的”。
标准口音
广州正音
粤语学者以广州城内音作为正宗广州音,但广州话其实包含城内音、西关音、番禺音,广州音字典也有少量收录佛山、中山口音,视为“俗音”。粤语代表音的制定都取自粤语广州音,粤语及粤音字典多从广州音,广州音被认定为粤语的代表口音。
广州子音
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
广州除西关与东山音外,尚有多个子口音,为旧时仍是农村郊区的语音,现已大部分失落。深圳本地的白话发音比较短。
书面语
普通话和粤语白话文
广州话中有相当多的词语来自古汉语,因此习惯用词精简,例如“房子”称为“屋”,亦有些老式词语“过往”、“旧时”,现在叫“以前”。
随着在两广(广东、广西)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强制性教学生活语言,学生很难在学校里学习到传统的粤语发音、词汇,而大量改用普通话词汇。例如“淘货”(扫货)、“老广州”(街坊、街里)、“倒是”(反而系)、“老乡”(乡里)等,这类明显的普通话词汇时常混入广州话中,部分已经成为广州话词语,如“落班”(放工 收工)、落课(落堂)、单位(广州指任职机关或公司 香港指度量衡单位或楼宇住宅)、机关(广州指政府组织机构 香港指一种机械装置)、户口(广州指家庭户籍 香港多指银行账户)。
香港粤语
香港语文
香港粤语是香港地区使用的广州话。长久以来,香港对当地的广州话口语并没有正式的名称,民众最常称之广东话,而香港官方则称之为粤语。1970年代之前,香港地区的广州话混合了多种地区的粤语口音,如妈姐按顺德音叫成马姐,但倾向以广州话为准。1980年代开始,香港广州话口语的标准称谓,广东话比广州话及白话等名称较普及。以前习惯称广州话做广东话的人主要是外省移民(包括台湾),他们称粤人的广州话为广东话。
香港粤语口音标准主要源自广州话,加入了香港本地文化,慢慢地形成为具有香港特色、以口语为主的语言。由于香港为英国统治150多年,英国将大量英语词汇带入香港,香港人亦早已习惯中英混合使用。粤语是香港的法定语言之一,政府内部沟通以及发布消息也以广州话与英语进行,广播媒体大部分设有广州话频道。虽然港式广州话使用者众多及覆盖面很广,不过港式广州话只当作一种广州话口语变体,即使香港有所谓粤语正音运动,但仍未作为口音标准。另外,由何文汇博士所发起的粤语正音运动,提倡根据宋朝《广韵》一书中的切韵方法,恢复当时的读音,由于该运动得到各大电子传播媒介及香港政府部门的支持,致使香港社会普遍对某些词汇的发音与广泛的珠江三角洲粤语系地区产生脱节。
四邑土白话
四邑白话(不是指四邑方言)有一些不同于广州音及香港音的特点,如落雨读作落水,好大雨读作好大水,并且没有雨这一概念。开窗读作后元音开仓。不如广州话香港话般有丰富的口语变调,如口语条件、事件、部队、排队、开会、委员会、立法会、议会皆读作第6调阳去,而不是像广州音及香港音变调为第2调阴上,钓鱼读作第4调阳平而非第2调阴上。作业簿读作捕部而非宝保(并母,可参考薄)。掉垃圾读作调立湿。肠粉、大肠读作墙详而非抢。女阴除了hɐi55还可以是pit̚53(咇)
马来西亚粤语
怡保市和吉隆坡内念英文学校的华人虽然会说华语(标准官话),但是依然能说广东话。部分念华语学校的华人说的华语也带有广东话音。由于部分当地华人长期受香港电影及香港电视的影响,因此怡保广东话与港式广州话十分接近。
在马来西亚,马来语是必修的语言,当地人的广州话也受到马来文的影响,如咖啡,当地人会念成“个B”(“KOPI”是马来文);也会受到福建移民使用的闽南语影响,如奶茶会念成“茶”(“TEH”是闽南话的发音),鸳鸯会念成“掺”(“CAM”是闽南话的发音)。当地人大都能听懂广州话。不过现在的家长们都重视普通话多于广州话,在马来西亚华人圈通用的马来西亚华语亦以北京话为基准。
广州话与港式粤语
推广普通话
两地口音的区别最主要在于对部分特定事物的称谓,例如“摩托车”与“电单车”、“冰箱”与“雪柜”、“胶擦” 与 “擦胶”、“面包车”与“VAN仔”等等。在1990年代之前,受香港产品影响,有些事物在广州的惯称与今日香港一样,如“雪柜”和“冷气”等。这些变化与当局的政策及省港两地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
尽管香港教育界向来承认香港使用的是广州语音,但近年香港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却使得两地某些字音有分裂的趋势,但这基本不会影响双方交流。另外,广州人说话平稳,近年口语常受到普通话发音及词语影响;香港人说话急促,容易造成懒音,常直接混用英语单词。广州电视节目上常出现普通话与广州话直接对话,但在现实中,不少居住广州的非粤籍人士未有熟练掌握广州话。
随着两地人员交流越趋频密,以及广播传媒的影响下,除“广州话”与“广东话”的争议外,上述两地差异已逐渐缩小。在外界看来,这种大同小异的差别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一般不会为了口音或常用词而作出正式的分辨。
影响力
广东官方一向以广州话作为省内的官方语言,因此广东民间习惯以广州话在省内沟通,大部分人以广州话为母语。直至中央政府在广东推广普通话后,广东省各级政府改用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广州话在广东省内的影响力迅速萎缩。在广西也遭受同样的困境,公共媒体大幅减少广州话节目,相反地大量增加普通话节目,使广州话在广西的影响力也正逐渐减弱。
香港、澳门的官方、媒体以广州话为通用语言,部分书面媒体也常用广州话白话文,广州话成为香港和澳门民众主要的沟通语言,当中以香港影响力最大。因为香港的广州话流行曲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受欢迎,因此广州话在这些地区也较有流行文化和影响力。因广东籍和香港的海外移民数量庞大,使广州话成为大多数海外广东籍移民的通用语言。
有些广州话词汇被北京话吸收,可是大多数的外省人,因为不甚明白原本的出处,本来的语意,说话时的环境(语境),令到后来使用上语义和用字很多都有改变。
例子:
- 买单:源自“埋单”,来自“埋尾结单”(结账),还有去到最后的意思。官话用谐音“买单”,只取结账之意。
- 打的:源自“搭的士”,即“坐出租车”的意思,现谓扬手示意的士停驻,道地说法应是“截的士”。
- 没卵用:源自“无撚用”,即没用,在中间加入粗口字撚(本字为),以增强语气。
#保护粤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