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赵匡胤对李家子女的安排似乎并没有因为李处耘的贬官而下降,反而给了李家子女远超其他将门世家子女的超规格待遇。李处耘的儿子李继隆很快回到军队,受到定州节度使孟玄喆的重用,后来成为一代名将,是契丹名将耶律休哥的苦手。李处耘的次女更是被赵匡胤嫁给弟弟赵光义,后来成为元德皇后。这些罪名都成为李处耘被贬官的原因,也被认为是他在淄州英年早逝的根源。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淄州郁郁而终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不到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又担心赵匡胤继续降罪,甚至不敢为此案申辩,最终郁郁不得志而死。可是分析李处耘去世后李家子女的际遇,却发现似乎与学者们推断的截然相反。对于这个大军主帅和监军互相弹劾的案子,刚开国的宋朝朝廷选择了颇受争议的处置方式。由于慕容延钊年老资历深,又是赵匡胤的拜兄,所以朝廷对其纵容士兵的行为不予追究。而对秉公执法和维护军纪的李处耘,朝廷却下诏将其贬为淄州刺史,就连李处耘的儿子李继隆都被除了军籍。此案当

宋初名将李处耘是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他是陈桥兵变中发起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主要将领之一。作为赵匡胤的从龙之臣,宋朝建立后受到了赵匡胤的重视,进入枢密院做枢密副使,成为有数的手握宋朝兵权的核心将领之一。然而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李处耘并没有迎来自己的人生巅峰期,反而因为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互相弹劾而受到朝廷的贬谪,最终在淄州刺史任上英年早逝。作为李处耘的政敌,慕容延钊却没有受到朝廷的任何处罚,似乎在两人的政治斗争中获得了完胜。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

对于在这场政治斗争的起因,史书上记载很多,后世的各种文章中都有提到。从史料记载来看,两人的矛盾时起于共同率领宋军平定荆湘的战争中。这场战争是宋朝建国后赵匡胤发起的第一场平定天下的战争,目标是湖南周保全和荆南高继冲两个割据势力。赵匡胤让慕容延钊以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为全军统帅,李处耘出任兵马都监是大军的监军,派出大军南下征伐。由于慕容延钊资历更深,而且年老多病,所以只能被部下抬着轿子走在后面。李处耘正值壮年,便带领自己的军队走到了大军的前面。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2)

李处耘在赵匡胤心腹中是出了名的智勇双全,年轻时候就以善射出名,后来跟随赵匡胤后又表现出了安抚地方的政治能力,所以很受赵匡胤的看重。李处耘带领军队抵达荆南后先以假道伐虢的计策兵不血刃地吞并了高继冲的地盘,然后又调集江陵降卒一万多人在岳州三江口大破敌军水军。李处耘为了震慑湖南周保全的军队,在俘虏中挑选肥壮的烹杀后让士兵分食,表现出了残酷毫无人性的一面。周保全的军队的军队大惊,纵火焚城后溃散。李处耘随即派田守奇率军渡江追杀,俘虏了武平军节度使周保权及将领汪端,尽得荆湖之地。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3)

在这场战争之中,李处耘虽然是都监,却一手主导了平定荆南和湖南的大战。而作为主帅的慕容延钊却事事落在后面,因病只能考士兵抬着轿子行军,显得平庸无比。军队行进到襄州时,两人的矛盾顿时爆发了。先是襄州小贩买饼给宋军士兵取两倍的价格,李处耘把小贩抓住送到慕容延钊处处理,慕容延钊大怒而不管。然后是慕容延钊的马夫和小校欺压百姓被告到李处耘处,李处耘对其进行斥责和鞭打。慕容延钊对此很不满,怒而杀了犯错的属下,然后上书弹劾李处耘。李处耘也上书指责慕容延钊,于是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4)

对于这个大军主帅和监军互相弹劾的案子,刚开国的宋朝朝廷选择了颇受争议的处置方式。由于慕容延钊年老资历深,又是赵匡胤的拜兄,所以朝廷对其纵容士兵的行为不予追究。而对秉公执法和维护军纪的李处耘,朝廷却下诏将其贬为淄州刺史,就连李处耘的儿子李继隆都被除了军籍。此案当时以慕容延钊的胜利而结案,李处耘则在淄州刺史任上待了几年后英年早逝。这个案子是宋朝开国第一个高层重要将领互相斗争的案子,所以引起了后世很多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慕容延钊是最后的胜利者,李处耘的失败是不自量力,咎由自取。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5)

对于朝廷方面偏袒慕容延钊的原因,很多学者认为是赵匡胤在后面干涉。因为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拜兄,后周时任殿前副都检点,是赵匡胤的副手。赵匡胤建国后将慕容延钊任命为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一度为宋朝中央禁军最高统帅。军制改革后,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殿前都点检的官职,将慕容延钊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此时慕容延钊虽然不再是禁军最高统帅,但从资历和后台看依旧是宋朝军队中势力最大的。他身边全是跟随他和赵匡胤发迹地将门世家,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在朝廷中最大。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6)

因此学者们认为朝廷鉴于慕容延钊的特殊身份,再加上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和人脉,而且当时他已经年老多病,便对慕容延钊纵容士兵的事情不予追究。由于慕容延钊在朝廷中势力太大,又有众多将门世家的将领支持,所以赵匡胤也不便于从重处罚,选择了对慕容延钊妥协退让。而对于李处耘,学者们认为是他的行为得罪了赵匡胤,不自量力地挑战上司的权力,所以才被贬官夺权。而且学者们还罗列除各种李处耘的罪状,比如在讨伐周保全时烹食俘虏以震慑敌军,在襄州越权管理士兵军纪问题,属于是挑衅揽权和嚣张跋扈。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7)

这些罪名都成为李处耘被贬官的原因,也被认为是他在淄州英年早逝的根源。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淄州郁郁而终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不到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又担心赵匡胤继续降罪,甚至不敢为此案申辩,最终郁郁不得志而死。可是分析李处耘去世后李家子女的际遇,却发现似乎与学者们推断的截然相反。

赵匡胤对李家子女的安排似乎并没有因为李处耘的贬官而下降,反而给了李家子女远超其他将门世家子女的超规格待遇。李处耘的儿子李继隆很快回到军队,受到定州节度使孟玄喆的重用,后来成为一代名将,是契丹名将耶律休哥的苦手。李处耘的次女更是被赵匡胤嫁给弟弟赵光义,后来成为元德皇后。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8)

李家的这个大转折,显然是与学者们对朝廷降罪李处耘原因的推测背离的。如果赵匡胤真的不信任李处耘,甚至是厌恶和猜忌他,绝不会如此安排李处耘的子女。如果说赵匡胤真的偏袒拜兄慕容延钊,那么就不会扶持被慕容延钊的下属排挤打压的李继隆,更不会在慕容延钊过世后对其家族的子弟不闻不问。实际上在事发的当年年底慕容延钊就去世了,整个慕容家族便开始淡出了宋朝军队,后来也没有出什么名将名臣,远远比不上李处耘的家族。可以说从事后家族的发展来看,慕容延钊是输得很彻底的,他得了面子,却失去了家族的前途。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9)

于是很多人感到疑惑了,从朝廷诏令来看明明慕容延钊才是胜利者,为什么最后家族的发展却背道而驰了呢?李处耘被贬官后英年早逝,似乎还得罪了赵匡胤,为何子女却得到赵匡胤的扶持了呢?要回答上述问题,这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讲起。宋朝攻打湖南和荆南的战争是建国后的第一次南征,也是军制改革后的第一次南征。这次南征从一开始就显得非常诡异,尤其是在排兵布阵方面。湖南和荆南的两个节度使是南方割据势力中最小的,根本用不上慕容延钊和李处耘这个级别的名将,可赵匡胤却派出了杀鸡用牛刀的阵容。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0)

最为奇葩的是,当时慕容延钊已经年老体衰,又疾病缠身,根本没法骑马打仗。赵匡胤居然让士兵抬着慕容延钊上战场,让他去履行大军主帅的责任。而在军队出发前赵匡胤却提前做好了计划,并让李处耘按照自己的计划打,将主帅慕容延钊丢到了一边。结果慕容延钊成了摆设,坐着轿子在李处耘的军队后边追,一场没打却白捡了所有的军功。于是慕容延钊对李处耘的越权指挥很不满,双方积聚了矛盾,再加上对于违反军纪的士卒处理时互相别苗头,于是才爆发了主帅和监军互相弹劾,甚至闹到朝廷大殿的情况。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1)

从过程中反常的地方来看,赵匡胤显然给慕容延钊挖了一个大坑。慕容延钊身为主帅却没办法指挥军队,反而是赵匡胤透过李处耘主导了这场战争的进程。李处耘作为枢密副使,又是监军,还是排名第一的从龙之臣,赵匡胤如此使用,可见对他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慕容延钊与李处耘的矛盾,实际上是他对赵匡胤利用李处耘将他架空的不满。赵匡胤故意将年老重病的慕容延钊放到这么个位置,显然是有着试探性质的,也是为了通过李处耘剥夺慕容延钊的兵权。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战争背后从一开始就藏着赵匡胤的阴谋。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2)

回顾这场战争发生的背景,可以发现这个阴谋目的其实就是宋朝军制改革后的军权之争。众所周知,赵匡胤即位后很快搞了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在禁军将领手中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罢黜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的官职,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使其失去了禁军最高统帅的权力。很多历史书上写得轻松,觉得似乎赵匡胤是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各方军将的配合。可是设身处地的来想,这实在是太天真的想法。禁军的骄兵悍将们对权力的痴迷,对节度使权位的追求是何其强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放弃军权?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3)

从慕容延钊和李处耘的的身份地位来看,似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状态。慕容延钊是前禁军统帅,而李处耘是当值的枢密院第二人,而在赵匡胤的军制改革中禁军三衙和枢密院正好是互相掣肘的。因此慕容延钊和李处耘一开始就是在争夺权力的,而且按照赵匡胤的设计是削弱禁军和强化枢密院并存。从史料记载来分析,慕容延钊是非常反对将禁军权力上调到枢密院的,而当时的枢密使张琼其实是支持禁军,也不支持赵匡胤的这个改革。他们没办法明着反对赵匡胤,只能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在军制改革中推诿拖拉。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4)

赵匡胤在对湖南和荆南的战争中小题大做,其实是故意拿这场战争试探慕容延钊等反对军制改革的开国元勋。而李处耘作为赵匡胤的心腹,又是支持改革的枢密副使,自然是最好的人选。如果慕容延钊没有反对,顺从了李处耘指挥大军的事实,赵匡胤就可以顺势推广开来,彻底改变禁军权力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实际上慕容延钊即便老得快不行了,也要与李处耘争权,甚至闹到了朝廷上。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着自己在朝廷和军队中的影响力,逼迫赵匡胤妥协退让,尽量地保留自己手中的权力。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5)

于是表面上看起来是慕容延钊与李处耘争权,实际上是他在和赵匡胤暗中较量。由于这些开国元勋势力太大,宋朝平定南方各个割据势力还需要这些骄兵悍将出力,所以赵匡胤只能牺牲李处耘,讲起贬谪外放。赵匡胤这么做也是保护了李处耘及其家族,使其避开了开国元勋们反对的高潮,留下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这些反对军制改革的元勋也上了赵匡胤的黑名单,其家族子弟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在朝廷立足的机会。可以说这场看似慕容延钊获胜的政治斗争,实际上是以李处耘的胜利而结束,李家也因此成为宋朝最显赫的外戚将门之一。

慕容廷钊和慕容垂(李处耘与慕容延钊互相弹劾)(16)

慕容延钊于当年年底去世,他死后宋朝上层反对军制改革的就只剩一个枢密使张琼是死硬派。赵匡胤一方面启用高怀德、曹彬、潘美等支持改革的将领,一方面用赵普和赵光义管理朝廷,伺机弄死了张琼,完成了军制改革,最后形成了著名的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的宋朝模式。这个模式比西方类似的军政与军令分离的制度早了数百年,是宋朝对军事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然而李处耘的英年早逝却是赵匡胤始料未及的,这也让他感到非常遗憾。所以他在后期特别照顾李家子女,使得李家在李处耘去世后反而兴盛发达起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