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名家(记忆中清史大咖)
清史名家(记忆中清史大咖)依照《宪法》规定,国务院与最高院、最高检,并无隶属关系。它们分别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自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该先生在凤凰台《甄環后纪13》称:清代大理寺、都察院,就相当于今天国务院下属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说法,显然不符合我国《宪法》。 一是,该先生在比较清代大理寺、都察院,与现今司法机关的对应关系时称:这两机关,“分别相当于现下国务院下属的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闻后,使人不禁大跌眼镜。(纪连海先生) 第一件事:是在凤凰网《甄環后纪》讲座第13讲时,曾经颇受人敬重的纪先生,在比较清代大理寺、都察院,与现今司法机关的对应关系时,竟出乎意料地连续犯了多个非常低级的错误。(电视剧《甄環传》剧照)
关 洪
昨天下午,在《今日头条》上看到网友“黑之白”的一个帖子,质疑纪连海先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一说。认为:“这番解释让人怀疑,其是否是历史学院毕业的”。云云。纪先生此言一出,令人大为惊愕,不少对纪这一说法纷纷吐槽。由此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这位“清史大咖”的两件小事。
作为北京某大学附中的高级教师,多年来,纪先生曾在各大媒体和有关省市演讲《清史》。亦曾几次在“星光大道”上客串佳宾,算是网络界大V级的名角。在电视上,我曾连续观看过他多次演讲。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貌,沙哑的喉音,把历史故事侃侃而谈。其独特的演讲风格,给我印象甚深。
但给我的感觉,这位老师,自上了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出书、演说多了后,似乎有点飘飘然,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印象,并非空穴来风!
(纪连海先生)
第一件事:是在凤凰网《甄環后纪》讲座第13讲时,曾经颇受人敬重的纪先生,在比较清代大理寺、都察院,与现今司法机关的对应关系时,竟出乎意料地连续犯了多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电视剧《甄環传》剧照)
一是,该先生在比较清代大理寺、都察院,与现今司法机关的对应关系时称:这两机关,“分别相当于现下国务院下属的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闻后,使人不禁大跌眼镜。
依照《宪法》规定,国务院与最高院、最高检,并无隶属关系。它们分别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自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该先生在凤凰台《甄環后纪13》称:清代大理寺、都察院,就相当于今天国务院下属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说法,显然不符合我国《宪法》。
作为被人称之“天子门生”的北京知名学者,在历经数十年的“普法”教育后,再出现这种低级错误,实在不太应该!
二是,纪先生的“清代大理寺,相当于国务院下属的最高人民法院”一说,除明显与现行宪法规定“一府两院”的关系不符外,准确地讲,称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也显属不妥。
清代中央最高审案机关,包括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即“三法司”。审案主要是刑部。对特别重大案件,才由“三法司”会审;其中,疑难不决案件,由“三法司”报请皇帝亲自裁决。就一般刑亊大案言,大量审案的是刑部大堂,而非大理寺一家独立行使审判权。
清代“三法司”的职能,在《清史稿》有明载:
(1)“刑部尚书掌折狱审刑,简核法律,各省疑谳,处当具报,以肃邦纪”;
(2)都察院“ 左都御史掌察核官常,参维纲纪。率科道官矢言职,率京畿道纠失检奸。并豫参朝廷大议。凡重辟,会刑部、大理寺定谳”。即都察院的主要职能,是察核官吏日常言行,特别重大的刑事案件,才与刑部、大理寺一起“三堂会审”;
(3)大理寺“卿掌平次重辟,以贰邦刑。与刑部,都察院称三法司。凡审录,刑部定疑谳,都察院纠核。狱成,归寺平决。不协,许两议,上奏取裁。并参预朝廷大政事。少卿佐之。”
三是,纪连海先生说,“清代大理寺少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这显属误导。据我所知,清代大理寺设有正三品大理寺卿(即正卿),由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佐辅。如果按纪连海先生所称“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院院长”,那么,按此逻辑,大理寺的正卿,岂非只能相当于最高院副院长了?!
以上三点,由于相对比较专业,也许一般听众不一定了解。 但作为学者,治学务须严谨,切忌张冠李戴,胡扯乱拉,应是学者的基本素养使然。诲人不倦,四处讲学,这是好事。但前提是要严谨、严粛、严正,切不可离开历史和现实、误人子弟!
第二件事,是在观看上面的视频后不久,见到杭州《都市快报》上,刊登了一个有关该先生的消息。事情大致经过是:那天纪先生应邀来杭讲学,刚逢公安机关去宾馆例行检查。轮到先生这儿,让他出示身份证,他就是不肯。“顶牛”了约2小时。本来公安机关正常执行公务,作为普通公民,出示一下身份证件,只是举手之劳,也是应尽义务。但他却不肯配合,导致民警不必要的怀疑。直到请他讲学的单位派人到场,闹剧才算结束。
纪先生大概觉得自己在各处电视上频频亮相,早已是国内名人。公安民警让他出示身份证,是对他故意刁难。但是,他似乎忘了:站在繁忙的治安一线的民警,那有功夫与心思看这类故事?本来几秒钟能解决的例行公事,最后闹出了很大动静,弄得满城风雨,记者到场,上了报纸,又在另一种场合上“扬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