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

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二上山遗址出土陶罐考古需要一双洞彻幽微的眼睛,从土层、器物种种,去推断地下世界的曾经过往。而这些发现,总是带有奇特的偶然性,上山遗址也是。1996年,在杭金衢高速公路抢救性发掘中,浙江省考古所工作人员发现了诸暨次坞的楼家桥遗址。这处遗址的年代,被确定为6700年前,虽然曾在远古时期被淹没、毁损过多次,但还是出土了1000多件可辨认器物。这些器物既有河姆渡文化特质,又有马家浜文化特质,但同时又有一种跟两者都不一样的陌生地域文化特色,因为楼家桥遗址早期有之前考古学家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陶器组合,有只鼎,不仅形态比较古老,足部还刻画扉棱(青铜器或瓷器上常见的一种凸出条状装饰)。这让考古队领队蒋乐平研究员相信,楼家桥周边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未知史前文化类型——包括浦江、诸暨、萧山三县(区)的浦阳江流域大规模探索,就从这里开始了,这是国家文物局2001年重点课题项目。考古学家们想从中探索浦阳江小区域文化与河

今年是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2020年11月12日,“上山文化”19处遗址地相聚浙江浦江,共同倡议成立“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接下来,上山文化遗址联盟将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万年浙江”之源,也是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彩陶文化起源地、村落文化发祥地。

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1)

上山是浙江省浦江市黄宅镇的一个小山坡,海拔大约50米。在地势平坦开阔的金衢盆地上,这处小山坡却是方圆几里地的制高点,可以尽情俯瞰周边村落。

1978年,上山南边一处名叫塘山背的小土坡上,村民们在取土烧砖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三只脚的罐、奇形怪状的石头、破损的陶片……有人知道这是文物,交给了当地文保部门。这就是上山遗址发现的开端。不过,真正的开始考古发掘,是在20多年之后。

考古需要一双洞彻幽微的眼睛,从土层、器物种种,去推断地下世界的曾经过往。而这些发现,总是带有奇特的偶然性,上山遗址也是。1996年,在杭金衢高速公路抢救性发掘中,浙江省考古所工作人员发现了诸暨次坞的楼家桥遗址。

这处遗址的年代,被确定为6700年前,虽然曾在远古时期被淹没、毁损过多次,但还是出土了1000多件可辨认器物。这些器物既有河姆渡文化特质,又有马家浜文化特质,但同时又有一种跟两者都不一样的陌生地域文化特色,因为楼家桥遗址早期有之前考古学家们从来没有见过的陶器组合,有只鼎,不仅形态比较古老,足部还刻画扉棱(青铜器或瓷器上常见的一种凸出条状装饰)。

这让考古队领队蒋乐平研究员相信,楼家桥周边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未知史前文化类型——包括浦江、诸暨、萧山三县(区)的浦阳江流域大规模探索,就从这里开始了,这是国家文物局2001年重点课题项目。考古学家们想从中探索浦阳江小区域文化与河姆渡等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2)

上山遗址出土陶罐

沿着浦阳江流域一路探索,考古队员们来到了浦江黄宅的塘山背,见到了当地文保部门保存多年的陶器碎片。蒋乐平决定在这里试掘看看——一个一米见方的坑。结果,一下就挖出了一个远古世界,一座良渚特色墓葬。

良渚文化在钱塘江以南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在这里发现良渚墓葬,已算是惊喜。而且,他们推想,这里的墓葬绝对不会只有一座,一定有墓葬群。这一想,考古队员们就在这里扎下根来了。

后来他们回想当时的发掘历程,不得不感叹,考古发掘也真是有运气这一说的。塘山背2000平米区域,其实总共也就挖出了40座良渚墓葬,相当稀疏,跟后面浙江乃至中国文明史跨时代的大发现相比,就不算什么了。但就是那一铲,他们停留在了这里,这才有后来上山遗址的发现。

发掘良渚墓葬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在墓葬北面200米的“上山堰”发现了一些新东西:大批石球、石磨盘。这让蒋乐平有了一些疑惑:良渚文化是没有这些东西的。但他同时又估计,这些文物年代可能不会太远,6000年前差不多了。

不久,蒋乐平调去主持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但他一直惦记着塘山背,他抽空把那块夹碳陶片送到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14实验室。一个月后,对方反馈过来说,这些夹碳陶片距今大约有一万年——整个考古队震惊了。蒋乐平当即把工作中心转回到了塘山背。

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3)

大口盆

2000年10月,塘山背遗址挖掘再度启动。这一次,发掘范围显然扩大了很多。很快,西边就发现了大批古墓葬区,而北区,就发现了更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物有圆石球、不规则扁方长体磨棒、形制较大的石磨盘,以及及厚胎夹炭红陶片等。

2004年,上山遗址二期发掘中,又出土了打制石器,它和磨制石器并存的情况,或可说明这个遗址处于新旧石器交代时代。其标准器,是一件基本完整的大口盆,模样质朴、率真。根据时任浦江博物馆馆长芮顺淦的建议,没有进行石膏复原就直接收入了博物馆。

这件大口盆,以及上山遗址出土的几乎所有夹炭陶片中,都发现了稻壳遗存。上山人懂得用石磨盘、石磨棒脱壳,也许还可能使用镰形石刀作为收割工具,这里是世界稻作、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其稻作遗存,把长江下游稻作史上溯了2000年。目前全国有1万年以上稻谷的遗址,只有两处:浙江上山和江西万年仙人洞。

从2005年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之后,更多同一文化类型遗址继续出现——上山遗址不是孤立的,目前总共已经发现了19处,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

2006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浦江举行,其最大亮点就是向全世界宣布:浦江上山遗址,是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它距今约10000年,是浙江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最早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上山文化晚期还出现了木构建筑:几个排成一列的柱洞。考古队员们清理出了一个11米长、6米宽,由三列柱洞构成的的建筑基础。这种柱列式建筑形式,正好在诸暨楼家桥遗址中发现过。遗址年代确定后,上山遗址的这一居址,就成了该种建筑形式的鼻祖。

但古上山人是已经定居了呢,还是季节性迁徙?从有了稻作以及清晰的居处、墓葬、环壕来看,古上山人应该已经定居下来了,上山文化应该是中国农耕村落。因此,北京考古大学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称之为“远古中华第一村”。

历史文化旅游名村(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4)

上山遗址炭化稻谷粒

申遗之前,关于於上山遗址,還是有很多谜团未解。

上山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它的后续文化类型又是什么?跨湖桥文化是上山文化的延续吗?先民最初栽培的野生稻的资源从何而来?

如果跨湖桥文化从上山文化发展而来,那应该对山地、河谷地带有适应性,怎么会随着海侵而突然消失呢,而河姆渡文化又从何而来?從目前情況看,跨湖桥遗址的文化类型,是一种在制陶技术上胜过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虽然年代比河姆渡遗址早,但在文化传统上却看不出两者有什么继承关系。

下一篇 浙江第一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