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莆田市巩固提升扶贫成效(勠力同心奔小康)

莆田市巩固提升扶贫成效(勠力同心奔小康)在村财日渐丰厚的同时,这些项目还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3人,其中普通劳动力11人,均已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有了这些‘家产’,村集体不再囊中羞涩。”林玉满说,村里谋划特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之道,成功脱掉贫困村的帽子,还被市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办授予扶贫示范点。昨日,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村办农家乐迎来一拨拨客人。初夏时节,岚雾升腾,村里葱郁的龙眼树林与不远处的官帽山交相辉映,每天都有人慕名到访。“游客多了,生意又旺起来了。”村民林国良说,下个月村办游泳池即将重新开业,重回岗位后,他每个月在家门口就能领到2100元工资。旧村复垦,退耕还林,五云村全力守护“绿宝山”,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这几天,村里的“旺溪”人工湖施工进入收尾,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满正忙着“督工”,力争今年国庆节投用,为村里再增创收项目。目前,村里已策划建设61亩“四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莆田市巩固提升扶贫成效(勠力同心奔小康)(1)

图为华亭镇五云村建设“四季蜜”晚熟龙眼基地等,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湄洲日报记者 林罗晓 摄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殷切期望鼓舞人心。一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怀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精准施策巩固兜底保障成效,统筹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攻坚成果丰硕。

增强产业支撑“活水来”

昨日,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村办农家乐迎来一拨拨客人。初夏时节,岚雾升腾,村里葱郁的龙眼树林与不远处的官帽山交相辉映,每天都有人慕名到访。

“游客多了,生意又旺起来了。”村民林国良说,下个月村办游泳池即将重新开业,重回岗位后,他每个月在家门口就能领到2100元工资。

旧村复垦,退耕还林,五云村全力守护“绿宝山”,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这几天,村里的“旺溪”人工湖施工进入收尾,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满正忙着“督工”,力争今年国庆节投用,为村里再增创收项目。目前,村里已策划建设61亩“四季蜜”晚熟龙眼基地、游泳健身基地、玻璃滑道、自来水厂、农家乐等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

“有了这些‘家产’,村集体不再囊中羞涩。”林玉满说,村里谋划特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之道,成功脱掉贫困村的帽子,还被市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办授予扶贫示范点。

在村财日渐丰厚的同时,这些项目还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3人,其中普通劳动力11人,均已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样的产业扶贫,正成为源头“活水”。我市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扶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对今年以来直接带动5人(含)以上贫困对象稳定就业的生产性产业扶贫基地,按照每人3000元予以一次性奖励,可与省级财政补助叠加。对今年以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电子商务、流通配送、手工业加工、商品销售等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省级(含)以上财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每户1000元予以一次性奖励。

产业扶贫,托起群众小康梦。我市积极打好产业扶贫稳定增收战役,共打造264个产业扶贫基地,带动2546户贫困户,户年均增收1.1万元。通过开展产业扶贫保险,累计为799户有种养殖产业的贫困户投保,保险总金额618万元。资产性收益扶贫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破壳消薄”,2019年全市再归集扶贫资金8760万元追加投资,以市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投资入股海上风电、光伏电力等新兴产业项目,实现全市971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

老区振兴跑出“加速度”

果园染新绿,在仙游县龙华镇红旗村仙门采摘园内,在科技特派员、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林章武的传授下,建档立卡户朱世萍娴熟地修剪着台湾蜜红火龙果。“采摘园发展特色农业,我入股合作社拿股金,平时还能打工挣工资,每年也能有2万多元收入。”朱世萍笑靥如花。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响应有关部门部署,选派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聚焦红旗村产业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和精准扶贫。

红旗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也是我市全情加速老区奔小康的一个生动实践。

饮水不忘思源。我市聚焦老区脱贫奔小康,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强化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低保兜底、整村推进等政策,强化老区村、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落地。

5月14日,一场特殊的“牵手”仪式如约而至。我市正式启动阳光“1 1”牵手计划,荔城区老区促进会等10个社会组织和常太镇渡里村、西天尾镇林山村等10个老区村举行签约。6月底前,全市101个意向牵手行动的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将完成“牵手”。

我市精心组织,引导动员全市101家社会组织与101个老区村共建共发展,围绕老区村特色优势和社会组织产业、资本、市场、人才、技术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帮扶结对切入点。重点从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培训致富带头人、搭建产销平台等方面发力,帮助双方实现共同发展壮大的目标,使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推动老区发展成为长期行动。

老区奔小康,跑出“加速度”。我市出台《关于做好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提高老区村幸福院补助、上浮革命老区村农村公路建设市级补助标准、落实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并安排1600万元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扶持老区村等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市民政局副局长刘兆阳介绍,今年起,市财政设立“每年500万元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加大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投入,实施一批重点革命遗址展列工程,引导镇、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品牌,助力老区脱贫奔小康。

精准施策打赢“攻坚战”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要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愈加艰巨。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新增审批低保对象2465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33名,救助保护流浪乞讨人员250多人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5亿元。

兜底保障,政策赋能。“因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户,按‘急难型’予以临时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市农业农村局扶贫科科长陈立新介绍,我市对有返贫风险的贫困户加强跟踪,及时将符合低保认定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同时,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按照支出型贫困家庭低保政策纳入低保。对已纳入低保的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给予12个月延保渐退期助其稳定脱贫。对疫情期间失业但未达到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的参保贫困劳动力,按照不高于1099元的失业保险金标准发放失业补助金。

数字见证强村富民新希望。眼下,全市8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8972户28330人贫困对象已全部脱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增长27.8%;88个贫困村2019年村均村级收入达56.49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8.2万元、增长29.9%,投资收益村均11.8万元,均为全省前列。湄洲日报记者 许爱琼

来源:新华号 莆田新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