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曾可达为什么失去信任(说说曾可达的悲剧宿命)

曾可达为什么失去信任(说说曾可达的悲剧宿命)和大多数谍战类题材的作品一样,小说塑造了典型的主人公,但与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小说也成功塑造了不那么让人反感的“敌阵营”的人物,他们不坏,甚至让人敬佩,其中最让我感慨的便是任职国民政府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查的曾可达,以及他的悲剧的宿命。从书名即可知,小说的北京大概是在北京和平解放前夕,关于北京和平解放这段历史,我们几乎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在此之前发生的“反饥饿”大游行、国民党币制改革的历史事件,恐怕就知之甚少了,《北平无战事》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自愧太仓縻好爵,故交数辈尚清贫。这便是谥号“文正”的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对人生沉浮理性思索的著名诗作。《北平无战事》是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史学家刘和平历时五年而成的作品,被誉为“鸿篇巨制”。因其同时创作了小说和电视剧本,所以一时间迅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引子: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位备受后世风云人物推崇而又极具争议的名人,笔者幼年时从电视、评书中认识他的时候几乎都是大奸大恶、奴颜婢膝、心狠手辣的形象;而后来却总在书店看到他的文集、家书以及传记;随着对于历史了解的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我便真的“糊涂”了——多年来,读过一些他的文章,特别是诗,其中有一首印象最为深刻:

无穷志愿付因循,弹指人间三十春。

一局楸枰虞变幻,百围梁栋藉轮囷。

苍茫独立时怀古,艰苦新尝识保身。

自愧太仓縻好爵,故交数辈尚清贫。

这便是谥号“文正”的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对人生沉浮理性思索的著名诗作。

曾可达为什么失去信任(说说曾可达的悲剧宿命)(1)

《北平无战事》是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史学家刘和平历时五年而成的作品,被誉为“鸿篇巨制”。因其同时创作了小说和电视剧本,所以一时间迅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书名即可知,小说的北京大概是在北京和平解放前夕,关于北京和平解放这段历史,我们几乎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在此之前发生的“反饥饿”大游行、国民党币制改革的历史事件,恐怕就知之甚少了,《北平无战事》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和大多数谍战类题材的作品一样,小说塑造了典型的主人公,但与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小说也成功塑造了不那么让人反感的“敌阵营”的人物,他们不坏,甚至让人敬佩,其中最让我感慨的便是任职国民政府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查的曾可达,以及他的悲剧的宿命。

宿命悲剧一 宋明理学塑就儒生思想

本文首提到了曾文正公,他的“立身、立德、立言、立功”人生哲学备受中国20世纪两个最著名的政党领袖推崇——毛泽东和蒋介石。曾国藩一生所倡导的便是源自于朱熹和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以“气学”的宽宏补“理学”的局限,他一生也都在以此为信条和准则,主张修炼“诚、正、静、谨、恒”的五字人格,追求儒学为本,师夷长技,尽忠体国。

曾国藩在这样的人生信条指引下,倡导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创建湘军,开办中国第一所造船厂和第一所兵工厂,送出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学习,一度使清朝政局有中兴之像,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大批汉族重臣,也点拨和影响了陈宝箴、谭嗣同等后来的改革志士。

曾可达是国民党政权晚期的少壮派,是蒋经国推行一系列大刀阔斧改革措施的开路干将。众所周知且小说中也有提及,被曾可达尊敬乃至于崇拜的“建丰同志”——蒋经国,在抗战爆发回国后,受其父蒋介石的影响,对曾学思想颇多研究,也很有心得,并将其作为影响和鼓舞国民党未来力量“三清团”(即三民主义青年团)的重要思想武器。曾可达为其所看重并委以重任,当然也是秉承着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思想的。

曾可达为什么失去信任(说说曾可达的悲剧宿命)(2)

更为巧妙的是,曾可达的姓氏以及为官之道都或多或少刻意“模仿”其同宗先贤。但是当时的时局与100年之前已大不相同,其政治和军事对手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远非当年曾国藩所面对的太平天国所能比,因而,曾可达的“五字信仰”最终看来,更像是“愚忠”,当他在气氛剑拔弩张的国民党会议上面对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陈继承、北平警察局长徐铁英等贪腐势力时铿锵有力的强调“总统”的教诲在“忠孝仁义”四个字之后,还有“礼义廉耻”四个字时,在场国民党内的各大集团都心知肚明,所谓的党国、所谓的领袖家族不见得就记得“礼义廉耻”,这也是之所以反而像陈继承、徐铁英、王浦忱这样的“反动派”得到全身而退,而曾可达最终落得吞枪自尽的悲惨结局。

宿命悲剧二 士为知己者死的国士精神

每当可敬的曾可达提起电话拨打南京“二号专线”向蒋经国请示或汇报的时候,都会肃立,恭恭敬敬地像宣读誓言一般“报告建丰同志”,而面对建丰同志的指示,曾可达的确坚决做到了“理解了的执行,不了解的也坚决执行”。这种坚决的贯彻执行不能仅仅用他对于“三民主义”和“党和领袖的教诲”坚贞不渝来简单解释,小说中不止一次的刻画,曾可达在向其他人传达“建丰同志”的指示之时,都会不自觉的用浙江奉化口音。

北平在“反饥饿”大学潮期间,各色人物大都看到了“党国”气数将尽,有着军统背景的民调会副主任马汉山就多次有着“我在这个党20多年了,早就明白了,信谁的话,也别把国民党的话当真”的类似言论;徐铁英“管他是不是共产党,这时候,能攒一点是一点”这样只关心在大厦将倾之前多捞一点是一点。曾可达不是泛泛之辈,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和自己为之尽心效命的“党国”的处境,然而他并未退缩,依然初衷不改,颇有一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陌路英雄的气概。

曾可达为什么失去信任(说说曾可达的悲剧宿命)(3)

到得蒋经国的“孔雀东南飞”的币制改革方案真的实施了之后,曾可达可以看到自己与“建丰同志”的单线联系之外,还有着王浦忱、孙朝忠等多个铁血救国会的骨干,而且同样深得其重用,自己的虔诚、欲报倾城随太守的忠诚,却并未得到“建丰同志”百分之百的信任。暗杀崔中石、杀害谢木兰、逮捕方孟敖这些行动都可以向他隐瞒实情,然而,他笃信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将的“国士”精神,深感“建丰同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注定了最后一死以报之的悲剧宿命。

宿命悲剧三 信仰破灭后的抗争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是曾可达最终在与方孟敖告别之时的对话,他对于“党国”不可谓不忠诚,对于人民不可谓不热爱,他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主义,这与陈继承、徐铁英、王浦忱之流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比他的思想导师“建丰同志”更胜一筹——蒋经国在抗战之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是在苏联接受的“赤化”教育,甚至公开在报纸上斥责蒋介石,而后来却突然改弦更张,“一手坚决反共,一手坚决反腐”。

曾可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赣南山区农家走出,弃文从军,无尺寸战功,却有浩然之气,坚持着“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信仰——用今天的科学发展观看待他,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理想化,而非方向性错误。曾可达是一位穿着军装的文人,有一颗赤诚为国的忠心。当他发现自己奉为神的“建丰同志”落下神坛,对救国有心无力、对理想灰飞烟灭、对国无法尽忠、对人民无法尽责之时,就有着为信仰而殉葬的追求,这是中国文人的骨气,也是军人的尊严,这是匹夫之责,所以,他选择自裁以祭奠逝去的信仰和无法企及的抱负。今时今日,对于他最后的抗争,我们在唏嘘感慨的同时,应该报以理解和同情。

悲剧宿命是历史的必然

曾可达在《北平无战事》最开始就像个木偶,蒋经国在背后遥控指挥,他有一些自己的判断,但没有太多自己的决断。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似乎连最开始的判断也没有了,而他的悲剧宿命,似乎从王蒲忱的出现就慢慢有了暗示——王比他更老于世故,懂得揣测上司的意思,在徐铁英和蒋经国之间游刃有余,博得两边的好感和信任。而曾可达却活的像个机器,不懂表达自己的方式,杯水车薪私自卖军粮,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宿命,因为一无所获,因为一无所有,他没有魄力打开粮仓卖给老百姓,区区十车军粮不过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懑,弥补自己对老百姓的愧疚心情,给自己的北平之行一个交代。

读完全书,曾可达无疑是最悲剧的角色。币制改革失败后,蒋经国让他服从安排,实指遵守违抗军令后的处罚;蒋说不要再见面,曾泪流满面,深知自己已被狠狠抛弃。和同样坚定自己信仰的谢培东比,谢看到了最终的胜利;和一起从南京出发执行命令的方孟熬比,方依然有飞机有任务有飞行大队可指挥;和同样结局的崔忠石比,崔有组织对他的高度认可;和同为铁血救国会的梁经纶比,梁脱去军装有自己的学问可做;和同为效忠蒋经国的王蒲忱比,行动失败无损蒋对王的信任;甚至是和直接对手徐铁英比,徐还有被一撸到底后满血高调空降北平的机会。唯独曾可达,币制改革失败后竟无处容身,作为改革排头兵却一人背负了所有失败的代价。

曾可达为什么失去信任(说说曾可达的悲剧宿命)(4)

曾可达心思纯粹,忧国忧民,临死都不愿自我肯定,还在寻求对手对他的评价。而最终他的墓碑上“江西人”三个字草草代表了他的一生,而他的所有理想、所有追求、所有的执着努力都随着一声枪响灰飞烟灭。

人物的背后是历史的车轮无情的前行,生于时代潮流中的芸芸众生都要面对如珍珑棋局般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追求理想和信仰、主义本没有错,但困顿于百围梁栋而不能自省者,注定将被时代所抛弃,步入悲情宿命而难以回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