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最后一首诗,写于金人接待宋朝使臣的馆舍“会同馆”,诗便起名叫《会同馆》:“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每到一处,他都会留下一首诗。从南宋的都城杭州府,到金国的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他总共作了七十二首绝句,还记了《揽辔录》日记一卷,不愧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这次的出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向金国索回北宋诸帝的陵寝之地,二是口头提出并力谏更改“隆兴和议”中签订的南宋皇帝起身迎接金国国书的这种君臣之礼。此次出使,自是凶多吉少、前途未卜。范成大和随行们一路上餐风饮露,沿途的所见所闻,令他心中五味杂陈。

在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达夫公园内,有一个三开间、黑顶红檐的大门,叫“下水门”。

在大门的柱子上,刻着一对楹联——富春渡口闲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1)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2)

这副对联,出自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富阳》一诗。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3)

乾道六年(1170)的闰五月,宋孝宗派遣时任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的范成大出使金国。

范成大这次的出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向金国索回北宋诸帝的陵寝之地,二是口头提出并力谏更改“隆兴和议”中签订的南宋皇帝起身迎接金国国书的这种君臣之礼。

此次出使,自是凶多吉少、前途未卜。

范成大和随行们一路上餐风饮露,沿途的所见所闻,令他心中五味杂陈。

每到一处,他都会留下一首诗。从南宋的都城杭州府,到金国的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他总共作了七十二首绝句,还记了《揽辔录》日记一卷,不愧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最后一首诗,写于金人接待宋朝使臣的馆舍“会同馆”,诗便起名叫《会同馆》:“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只是这一首,范成大那以国家为大,愿为宋国赴汤蹈火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便跃然眼前了,难怪人们称他是“宋代的苏武”。

这次出使,虽然金国没有归还“先皇们的陵寝之地”,也没有接受更改礼仪的建议,但范成大那临危不惧、有理有节的言行和气度,终是得到金世宗和金国大臣们的钦佩。在当时的形势下,既保全了气节,又全身而归,也算是不辱使命了!

范成大出使金国回宋后,南宋朝又命他出任知静江府(今桂林)。

乾道八年(1172年)腊月,他离开家乡吴县(苏州),南经湖州到了余杭。在余杭,范成大不得不将重病的乳母留在了这里。

在这里,他与远道而来的亲友们别过,道别的场面极其伤感:“分路时,心目也判断。世谓生离不如死别,信然。”

与众人分别二日后,正是除夕之夜,范成大只身在富阳,形影相吊地度过了一个新年。

第二天,范成大来到富春江边的水门码头。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4)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5)

范仲淹吃粥充饥的故事(富春江边吴公堤上的故事)(6)

美丽富饶的富春江风景如画,但他却无心看风景。过下水门,他乘上一叶孤舟,在漫天的大雪中孑孓远去。

照例,他在富阳这个地方也留下了一首诗:“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富春渡口闲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

他并在日记中写道:“发富阳。雪满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霁,风急,寒甚,披使虏时所作棉袍,戴檀帽,作船头纵观,不胜清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