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仅为32.8万;到了201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已达1499万,采集血液2569.5万单位,每千人口献血率也取得11.2的好成绩。而且,这些指标仍在持续增长。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显示,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均居全球首位;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96.3%,超过高收入国家95%的平均水平,实现了全球罕见的近20年连续增长。渐渐地,随着我国无偿献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普宣传的大力推进,公众观念开始转变。“自愿无偿献血是基于利他主义而确立的献血模式,这对于保障血液安全至关重要。抛开利益驱动的自愿无偿献血更能诠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葛红卫说,“社会上逐渐达成这种共识。”一袋血的起点,要从无偿献血说起。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由此无偿献血制度正式确立。眼看献血从有偿转为无偿,不少人或多或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1)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2)

5月30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业务科负责人郭瑾来到指定的物流中心,查看装满血液的箱子是否摆放正确、有没有轻拿轻放、防护的物料是不是合格……这里的7箱红细胞和3箱血浆将搭乘7时31分起飞的民航CA4125,奔赴西藏拉萨。

早在4年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就开始向西藏输送血液,其他省市也同样伸出援手。2018年西藏全区采集3763.5单位血液,内地8省市共无偿援助14666单位。在环环相扣的接力中,一袋袋血撩拨着每一位当事人的心弦,又悄无声息地将生命延续,展现出各方为“人人享有安全血液”所做的努力,传递着人世间的真情与温暖。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3)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4)

不容易的“启程”

一袋血的“旅行”好似蒲公英的迁徙,平凡而常见。也因此,很多人对其背后“滴滴皆辛苦”的感受并不深刻。

一袋血的起点,要从无偿献血说起。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由此无偿献血制度正式确立。眼看献血从有偿转为无偿,不少人或多或少感到担忧。1990年就开始从事血站血液检测工作,现任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检验科主任的葛红卫,正是其中一员。

“虽然《献血法》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但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过渡却很漫长。”葛红卫一边说,一边双手食指交叉,比划出一个大写的“十”字,意味着这个过程大约用了10年。

“突然的转变,让很多人一时接受不了。”葛红卫回忆,“《献血法》颁布之初曾出现血荒,有的血站冰箱里只剩下几袋血,一度上了新闻头条。”

渐渐地,随着我国无偿献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普宣传的大力推进,公众观念开始转变。“自愿无偿献血是基于利他主义而确立的献血模式,这对于保障血液安全至关重要。抛开利益驱动的自愿无偿献血更能诠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葛红卫说,“社会上逐渐达成这种共识。”

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仅为32.8万;到了201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已达1499万,采集血液2569.5万单位,每千人口献血率也取得11.2的好成绩。而且,这些指标仍在持续增长。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显示,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均居全球首位;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96.3%,超过高收入国家95%的平均水平,实现了全球罕见的近20年连续增长。

在确保血液安全这项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在郭瑾看来,制约血液安全的有两大问题:一是技术限制,二是献血者的诚信度,后者更关键。郭瑾说,无偿献血人群中总是存在个别“疏忽”的人,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们在填写无偿献血登记表时,刻意隐瞒身体状况。陕西省血液中心赵晓华等人在2004年撰文指出,2003年曾有报道,1例因化验结果未及时通知造成的献血者和血站间的献血纠纷,原因是记录不完整无法通知。事实上,无偿献血登记表真实填报对确保血液安全十分重要。首先,血液化验信息可以及时反馈,从而保证献血者的健康,避免不合格献血者重复献血,减少血液浪费。其次,有利于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其中,血站按《传染病防治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性疾病做及时跟踪和疫情报告,以及发生输血性传染病时 需要从受血者追溯到献血者。此时,献血登记表是跟踪的唯一依据。

如果说填写献血登记表是献血的第一步,那么献血前的体检和健康咨询则让一袋血的“旅程”迈出了第二步。在采血处,护士会帮助准献血者检查血压、脉搏、体重,并要求其如实回答医生的问题,不可隐瞒任何病史。

紧接而来的第三步是快速检测。护士用一次性头皮针抽取约5毫升静脉血,快速检测血常规、血型、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等,并在离心后观察是否乳糜血。如果一切正常,顺利进入采血环节。如果某项指标不合格,献血行为即刻终止。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5)

随爱汩汩涌动

当采血针扎进胳膊的一瞬间,小陈的嘴不自觉地抿起来。随着采血管里充满红色的血液,有着10多次献血经历的小陈,身体逐渐放松,并有规律地捏起了手里的皮球。5分多钟后,一袋400毫升的全血抽取完成,被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采血处的工作人员取走。小陈则在按压扎针处10分钟后,顺手拿起桌上的一瓶矿泉水,迈着轻松的步伐离开。

同一时间,小李正用平板电脑看综艺节目。他的采血时间比小陈要长不少,因为他捐献的是血小板。献血屋墙上的彩色海报写道:“捐献一个单位血小板大约需要40分钟~50分钟,捐献两个单位大约90分钟,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每位献血者的具体情况。”

与捐献全血相比,公众对捐献成分血的了解更缺乏。成分血需要通过血液成分单采设备采集,只采集献血者血液中的某一种血液成分,比如血小板、红细胞或粒细胞等,再将其他部分回输给献血者。其中,单采血小板是最重要、最常见的成分献血方式。根据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捐全血的间隔时间是6个月,捐成分血则是14天,意味着每年可以献24次。

鉴于具有这些优势,成分血采集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去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服务二科科长周倩领队,一行四人进藏援助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他们发现,就西藏而言,现阶段手术量上升,血液制品的多元化需求逐步增加。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拉萨市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各医院多个科室,对于单采血小板的需求都非常迫切,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据此提出了开展单采血小板相关业务工作的设想。好消息是,2017年我国血站血液成分分离率已经达到99.86%。这表明,成分输血在我国已经成为输血治疗的主要方式。

小陈和小李只是中国近1500万献血者的普通代表。20多年过去,无偿献血已由个体行为演变成全民行动。在这个庞大群体中,中青年献血者占绝大多数,18岁~45岁年龄群体占近80%。

而在采血完成后,会有工作人员继续将献血者的爱往下传递。小张是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采血处的一名护士。见面时,她正将一部分采集的血液分装到3个不同条形码的试管中,作为检测标本,并将采集好的血液放入血液贮存箱。虽然在很多人看来,采血远比不上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风光,但她说“跟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每天都积极向上”。

一路过关斩将

至此,尽管一袋血已跨过多道关卡,但离安全目标仍有距离,实验室则是血液优胜劣汰的“主战场”。2017年,全国血站血液实验室检测总数为1460.2万份。其中,不合格数为34.9万份,不合格率为2.4%。而全国血液正常报废的首因是血液实验室检测不合格,占比为99.6%。

在实验室,所有血液标本将被扫描和接收,然后进行分离和检测。其中,酶免、生化检测项目包括多种经血液传播感染特异性标志物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以及非特异性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血型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定型和RhD定型。还有一个检测项目——病毒核酸检测,意义非凡。

病毒从感染机体到被检测出来的间隔时间称为窗口期。一直以来,窗口期病毒感染是威胁血液安全的世界性难题。传统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血液,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窗口期较长,经血液传播疾病风险相对较大。而核酸检测技术,直击病毒的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结构,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核酸,诊断有无病原体感染,有效缩短窗口期,成为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

2010年,原卫生部开始在我国血站开展血液核酸检测试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是14家试点单位之一。作为亲历者,葛红卫直言,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非常不易。这一点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6楼的实验室空间布局可见一斑。

核酸检测实验室前,有四五扇门。“这是人流专用的门,这是物流的,这是标本的,这是垃圾的。不得跨区混用,人员、物品、标本、垃圾都有独立进出通道。实验室气流要严格控制为单向气流,不得逆向流动。”作为中国输血界首个质量管理奖的获奖者之一,葛红卫对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

2015年年底,国家颁布2015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第一次对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提出具体要求,如实验室实施空气流向控制,扩增前和扩增后区域应具有独立通风系统,扩增后区域保持负压状态,其他区域保持正压或常压状态,防止扩增产物进入扩增前的区域。

业内人都知道,核酸检测反应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大扩增能力与极高的灵敏性,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受到污染,极其微量的污染即可造成假阳性的产生。对此,葛红卫有一些“小发明”。比如,将空气下落法应用于核酸检测实验室消毒效果监控,效果很好。现在,实验室每月都会检测一次。一旦发现问题,即刻增加消毒频次,然后再去采样、监测,直至问题解决。

除了北京,其他省市的核酸检测工作也在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血站核酸检测样本量已经超过4600万人份。2018年4月,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独立开展血液核酸检测。至此,我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具备核酸检测能力。而同期,全球仅有24%的国家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实施核酸检测,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从56天缩短到33天,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从70天缩短到12天,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从22天缩短到11天。鉴于核酸检测技术在全国血站平稳开展数年,2019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将原规程中的2遍血清学和1遍核酸检测,调整为血清学和核酸各检测一次。

新时代下,血液检测项目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最突出的是新发或区域流行的输血传染病风险。“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全球新发或区域流行的传染病疫情不断出现,被确认可经输血传播的新发或区域流行的传染病也不断出现在公众面前,如寨卡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等。”葛红卫说。

为降低新发或区域性、时效性传染病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2019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再次明确规定,血液检测项目包括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地方性、时限性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对此,葛红卫坦言,新检测项目的纳入和血液检测策略的制定并不是拍脑袋的事情,必须考虑传染病的流行状况、检测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等卫生经济学问题。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新发输血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进行部分病原体的地方性、时限性血液筛查,对降低新发再发病原体的风险,保障血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经历几番“变身”

虽经受住实验室检验,但到成为临床上需要的血液制品,还要过多道关,经历几番“变身”。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制品多达20多种,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数量还将不断上升。所以,这不是简单的一袋血:悬浮红细胞适用于贫血患者;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适用于由白细胞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长期输血以及器官移植的患者;洗涤红细胞适用于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或有输血发热反应的贫血患者;单采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且有输血发热反应,以及需要长期或大量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如白血病患者;辐照悬浮红细胞适用于贫血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大量输血伴有凝血障碍的患者……

这些看起来眼花缭乱的品种,尽管是流水线式的生产,但背后是极具工匠精神的制作过程和日趋严苛的质量要求。

血液制备程序多,过程复杂,且环环相扣。全血接收分离流程大致为:血站成分制备科和献血服务部进行全血的交接,开展过滤去除白细胞、离心分离处理。通过离心,血液分成3层,上面是淡黄色的血浆,中间白色的是血小板和白细胞,最下面是暗红的红细胞。同时,基于百级层流万级负压实验室下对血浆进行内穿刺且添加亚甲蓝,采取医用病毒灭活箱进行灭活处理、速冻,等待结果、确定合格后进行包装。然后,将样本交付到血库,进行入库保存。

无论是实验室检测环节还是成品制备环节,葛红卫提到了一个不能让人忽视的问题——职业暴露。今年年初,江苏省盐城市中心血站卞玲等人发表的《浅谈血液制备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一文提出,随着成分血液品种的增加,临床用血量的加大,成分血液制备人员存在更大的职业危险。文中举例,在病毒灭活过程中需要穿刺血浆袋添加亚甲蓝,针头容易刺破医护人员手指皮肤,进而导致职业暴露风险。

为降低职业暴露风险,葛红卫说,血液制备人员必须时刻绷紧安全意识,细致而严格地遵守操作规程。同时,更要有确保人员和标本安全的流程设计,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血液制备完成后,保存和运送环节仍不能放松。尤其是跋山涉水的长途运输,考验更大。

“5月30日14时53分39秒为3.6摄氏度,15时48分39秒为6摄氏度。”郭瑾展示了送往西藏的血浆运输冷链温度控制报告中的数据。“最主要的是冷链,太冷了不行,太热了也不行。”郭瑾说,“血液运输必须选择专业物流公司。”记者注意到,在每个包装箱里,都有温度计,连续实时记录温度。“如果打开箱子,温度计报警,就提示出了问题。”郭瑾说。

5月30日11时54分,飞往西藏的CA4125落地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而监测血液的温度计并没有发出报警声。

当天15时40分,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血液护送回中心——拉萨市城关区罗堆东路6号。至此,“接机”工作宣告顺利完成。

接下来,这些血液将由西藏自治区血液中心根据各家医疗机构和地区的情况进一步分发。而一袋血的“旅程”将以输入有需要的患者体内,画上完美的句号。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通讯员 苗家兴

图:健康报记者 张丹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一袋血的旅途(能见度一袋血的)(6)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12CM3DH】获取授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