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济南设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目标)
济南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济南设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目标)项目带动方面,总投资1535亿元的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一期将于明年初开工建设,有望在明年底实现试生产,此外,济南富元电子、临工、泉芯、山东能源、富能、山东华凌电缆等一批大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建设,这些项目能够快速拉动投资增长。创新驱动方面,济南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今年,有121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居全省首位,组建了全省首家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家精品钢研究院,中国信通院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相继落地济南。《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共十多条具体措施: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实施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政策。支持工业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等产业,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促进我市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提出工业用地保障红线,主要解决工业投资土地瓶颈问题。加大
12月27日,记者从济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近期济南市印发《济南市促进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到25%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
2022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
“今年以来,济南市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居全省前列;数字经济领跑全省;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服务企业提质提效;全年创造了29个第一、首个和前列,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汲佩德表示,投资是保运行稳增长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为发挥投资对工业稳增长的引领作用,济南市工信局牵头起草了《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目标,到2022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到25%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
《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共十多条具体措施: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实施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政策。支持工业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等产业,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促进我市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提出工业用地保障红线,主要解决工业投资土地瓶颈问题。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包括完善重点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加大中小微企业转贷续贷支持、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力度以及积极推进银企对接等4条政策。
明年一批大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或投产
“实现这一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三大保障即考核导向、要素支持、投资保障。”汲佩德介绍,主要路径就是通过培育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三大动能来推动实现。
创新驱动方面,济南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今年,有121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居全省首位,组建了全省首家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家精品钢研究院,中国信通院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相继落地济南。
项目带动方面,总投资1535亿元的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一期将于明年初开工建设,有望在明年底实现试生产,此外,济南富元电子、临工、泉芯、山东能源、富能、山东华凌电缆等一批大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建设,这些项目能够快速拉动投资增长。
政策促动方面,今年年初,以市政府1号文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此为牵引,陆续出台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年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8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技术装备普惠性奖补最高1000万元
“《行动计划》对现有工业投资项目奖补政策进行归并微调,同时,增加了技术装备投入普惠性奖补等创新性政策措施,有效增强了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汲佩德表示。
《行动计划》规定,上年度已完工并纳入统计的工业投资项目,对新购置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成套生产线、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设备,以及购买用于项目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软件等方面的投入,按项目购置技术设备总额的10%给予奖补,最高奖补1000万元。项目总投资额须在1000万元以上(单纯购置设备类除外),其中设备购置金额不低于500万元,每个独立法人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工业投资项目奖补实现全领域覆盖。《行动计划》涵盖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购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重大产业和关键技术突破创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合作等工业投资各个领域,既支持高端前沿产业项目落地,又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切实做到存量增量一视同仁,一并激励。同时,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措施,在激励上更细化、奖补上更优化、集聚上更深化。
同时,全流程贯通。围绕项目审批、土地保障、资金支持、融资支持等工业投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10个市直部门和各区县政府,着力打造全流程政策支持体系。聚焦工业用地指标、贷款融资等企业痛点,加大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力度,努力消除制约工业投资增长的桎梏和梗阻。
另外,全方位推进。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着力激发企业投资热情;加强投资项目统计服务,努力做到全量统计,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反映我市工业投资运行趋势;尤其是加强了考核力度,明确将各区县工业投资指标作为各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指标分值的组成部分。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段婷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