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鼠的习俗(有关鼠的习俗不仅仅只有)

老鼠的习俗(有关鼠的习俗不仅仅只有)在山西运城有滚葫芦的习俗。正月初十日,当地人常常拿一细腰葫芦,从窗边滚到炕沿,从锅台滚到门槛。凡是老鼠常走的地方都要滚上几滚,滚时还要念道:“葫芦葫芦滚入匝,老鼠生下一窝瞎娃娃。只有一个有眼的,猫逮啦。”东北地区还有在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燃熏鼠火的做法,孩子们在田梗上撒稻草点火烧杂草,叫熏鼠火,农家还会根据火势大小来占卜当年庄稼的丰歉。火叫“熏鼠”,其目的可想而知。又在河北赞皇,村民从山上砍来红葛针柴(形似老鼠爪)在空地上点火烧,叫“烤老鼠爪”。每年的腊月初一是贵州平塘毛南族的送鼠节,每到这一天清晨,村中的男女老少就到山野中的指定地点举行送鼠仪式,仪式由寨老和祭司共同主持,人们大唱《送鼠歌》:“送老鼠,除老耗,大家都来呀,今日过小年。家家齐开仓,谷穗挂成排,米魂挂中央。不许老鼠窜进屋,不许老耗钻进仓。”过后,年轻人还要举行砸老鼠比赛。 敲击避鼠也是常见的做法。在湖北荆州一带,正月十五晚,各家

一说到鼠,我们头脑中马上会闪现不少涉及它的词语,什么鼠目寸光、鼠窃狗偷、鼠头鼠脑、贼眉鼠眼,什么雀目鼠步、无名鼠辈、鼠肝虫臂、城狐社鼠,什么鼠心狼肺、首鼠两端、鼠肚鸡肠、鼠窜狼奔,什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等等。褒意的没有,贬意的一箩筐,字里行间充满对鼠的蔑视与仇恨。然而,在我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鼠的形象远非如此单一,人们对于鼠的态度也并非这样简单。

老鼠的习俗(有关鼠的习俗不仅仅只有)(1)

“老鼠娶亲”又称“老鼠嫁女”,是流行于全国多地的习俗。其习俗大都要求当晚闭门早睡,以免惊扰了娶亲的老鼠。但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一些差异:如湖北武汉,腊月二十四祭过灶神之后,“俗云是夕鼠嫁女,人不得久坐喧闹,士女皆辍业,云恐聒鼠,得一年鼠聒”,当地谚语说“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又如河北张家口一带,“正月初十日,谓之‘十至’”,各家多以糕为饭,取高升之意也。俗传是晚为老鼠娶媳妇之日,各家皆于置米面之隙地,焚香祝鼠,并蒸10个小面丸供之,以免终年鼠扰。

各地“老鼠娶亲”的日期也并不一致。陕西孝义在腊月二十三,“是日不动磨,妇女是日不用针,夜间俱早睡,俗云‘老鼠嫁女’,见则次年多鼠害”;陕西米脂则是正月“初十日,俗谓‘老鼠嫁女’,是晚家人以食物撒室隅,曰为老鼠撒路”;河南更是设定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是“老鼠嫁女”日,俗语有“初七娶,十七嫁,二十七添娃娃”,因此,这三天要吃饺子。

古人在与鼠的争斗中并没有占得上风,于是寄希望于讨好老鼠以使其远离人们,因此也便有了“老鼠娶亲”的媚鼠习俗,媚鼠的目的还是为了逐鼠。媚鼠也见于鼠的一些地方性称谓上,如东北的一些地区称老鼠为“仓神”,上海崇明地区称老鼠为“老鼠伯伯”,浙江遂昌称老鼠为“老鼠太公”,等等。

古人除了媚鼠,也用巫术手段逐鼠。巫术是企图借助某种超自然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如青海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家家用面捏出12只老鼠,空留鼠眼不捏,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把这些面鼠摆到供桌上,燃香供奉,乞求老鼠别伤害庄稼。又如浙江南部有“打老鼠眼”的习俗:元宵节时,人立于房梁下,将煮好的黑豆抛至梁上,边抛边念“西梁上,东梁落,老鼠打到光铎铎(断种)”,抛过7粒即告结束,人们认为此举能除鼠患。

正月十二是河北深泽一带的“老鼠节”,当地这一天的活动都是围绕着逐鼠展开的:早晨,人们拿着棍子敲打各屋旮旯,诅咒老鼠,妇女们要把平时用的剪刀藏到抽屉里、褥子底下,并且要用红绳或红布把剪子捆包起来,忌听到类似老鼠咬东西的“咔嚓”声;中午,家家包饺子“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下午要举办“老鼠娶亲”的活动;晚饭要熬粥“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晚饭后,家家还要炒花生,炒(吵)聋老鼠的耳朵。之后,人们把从各家收集来的旧靯,在村外垒成一个个状如鼠洞的样子,点燃所谓“老鼠洞”,取“抄老鼠窝”之意;同时燃放鞭炮,把没有被烧死的老鼠吓跑。最后,孩子们把点燃的火把扔向村外,寓意把结了婚的老鼠驱走。

敲击避鼠也是常见的做法。在湖北荆州一带,正月十五晚,各家的小孩手拿簸箕、罐子、破瓢等敲击,边敲边唱:“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落儿不成苗:正月十五敲破罐,老鼠落儿不成算;正月十五敲簸箕,老鼠落儿不成器。”鲁西南一带有类似的做法,只是时在二月二,人们一边敲瓢一边唱:“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眼里长着棠梨花。”在云南,正月十六日的驱鼠仪式是这样的:一人左手拿葫芦,右手拿刀子,绕屋随走随锯,也有放在地上拖的,一边锯或拖一边唱:“葫芦拖一拖,老鼠死一窝,葫芦锯一锯,鼠儿不成器。”另一个人手拿鞋子,在地上拍,边拍边唱:“鞋子掼一掼,鼠儿死一万;鞋子拍一拍,鼠儿死一百。”

老鼠的习俗(有关鼠的习俗不仅仅只有)(2)

在山西运城有滚葫芦的习俗。正月初十日,当地人常常拿一细腰葫芦,从窗边滚到炕沿,从锅台滚到门槛。凡是老鼠常走的地方都要滚上几滚,滚时还要念道:“葫芦葫芦滚入匝,老鼠生下一窝瞎娃娃。只有一个有眼的,猫逮啦。”东北地区还有在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燃熏鼠火的做法,孩子们在田梗上撒稻草点火烧杂草,叫熏鼠火,农家还会根据火势大小来占卜当年庄稼的丰歉。火叫“熏鼠”,其目的可想而知。又在河北赞皇,村民从山上砍来红葛针柴(形似老鼠爪)在空地上点火烧,叫“烤老鼠爪”。每年的腊月初一是贵州平塘毛南族的送鼠节,每到这一天清晨,村中的男女老少就到山野中的指定地点举行送鼠仪式,仪式由寨老和祭司共同主持,人们大唱《送鼠歌》:“送老鼠,除老耗,大家都来呀,今日过小年。家家齐开仓,谷穗挂成排,米魂挂中央。不许老鼠窜进屋,不许老耗钻进仓。”过后,年轻人还要举行砸老鼠比赛。

人们媚鼠、逐鼠之余,也戏鼠。鼠戏,是指以鼠表演节目的民间杂艺,早见于东晋,兴盛于清代。艺人们身背木箱,箱内装有鼠匣,并有木制的小舞台,艺人口唱俚曲,手敲锣鼓,指挥演出。对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着详细的描述:“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乃拍鼓板,唱古杂剧。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  

除了媚鼠、逐鼠、戏鼠,我国岭南一带还有食鼠的习俗。当地人不仅吃田间的野鼠,还专门饲养母鼠,吃它们所生的乳鼠。出生两三天的乳鼠,喂它们吃蜂蜜以洗涤肠胃。吃的时候,捉住鼠尾巴,蘸酱油生吃,称为“三唧”。据说在吃鼠的时候,手抓尾巴乳鼠会“唧”地叫一声,蘸酱油的时候又叫一声,放进嘴里再叫一声,因此得名“三唧”。对此,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惠州獠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用献亲贵。挟而食之,声犹唧唧,谓之‘蜜唧’。” (来源:《百科知识》刘汉杰/文、《农民文摘》张勃/文)

老鼠的习俗(有关鼠的习俗不仅仅只有)(3)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读者报》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