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真的太有内涵了(古人日常说话文绉绉的吗)
古人说话真的太有内涵了(古人日常说话文绉绉的吗)这……是唐朝的?对!是的,是不是很清新?宋朝由于有很多小说话本存世,就容易找到许多人说话的记录,像《错斩崔宁》里面的对白: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无题》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古人日常说话其实和我们日常交流差不了多少,我们学的文言文,只不过是古代的书面语。毕竟是文人嘛,得弄点门槛跟普通老百姓区别开,也是要说人话的。这就跟我们现在很多行业一样,张口闭口就是一大堆专业名词,就非常讨厌。
过去的普通老百姓到底是怎么说话的呢?汉代时间太久不知道,但唐朝以后很多书籍里是可以找到相关的印证,唐代白话诗僧王梵志的诗:
《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无题》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这……是唐朝的?对!是的,是不是很清新?宋朝由于有很多小说话本存世,就容易找到许多人说话的记录,像《错斩崔宁》里面的对白:
“我在京中 早晚无人照料 已讨了一个小老婆 专候夫人到京 同享荣华”
“家间老员外生日 特令老汉接取 官人娘子 去走一遭”
以上是宋朝普通人说话,其实朱熹这样的大儒在《朱子语类》里也有白话:
“所以格物 便是要闲时理会 不要临时理会”
“道理需要就拿大处看 需要前面开阔 不要就这壁角里去”
以上朱夫子的话不用翻译也可以看懂,到了元明基本和我们现在说话没啥区别了。最具代表性的乃是元末明初,李氏朝鲜用来学习中文的教材《老乞大》:
“大哥你从哪里来 我从高丽王京来 如今哪里去 我往北京去 你几时离了王京 我这月初一日离了王京”
后面明朝的三国、水浒和西游,这些都能看懂的,所以古代人说话也就这么回事。
许多我们以为是现代的网络词汇,其实古代就有了。清代《镜花缘》书中,出现过“喷饭”这词;“萌”,汉末三国吕布手下有一个大将叫郝萌;“悲催”,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面有句“阿母大悲催”;“别墅”,唐代的一个墓志铭里有句“我家有别墅在郑州”,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虽然古人日常说话和我们差不多,但我们穿越过去还真不一定能听得懂。穿越到元明清可能好点,更远了就不行了。原因是古人不讲普通话,就算我们和古人一个村的,发音也变化了,听着像是外语,当然他们听我们说话也是一样。那用文字交流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我们现在的文字是经过漫长时间的吸收、融合演化而来的,音、义、形跟古代有着巨大的区别。所以穿越剧看看就行了,若是在乱世,恐怕会被当奸细处死。
2020年《国家宝藏》的节目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分享了他为将近8000尊兵马俑拍照的故事。当他说起自己发现兵马俑脸上2200年前的工匠指纹,他激动到哽咽。我当时看到这,沉默了很久,无法用语言表达了。这可是穿越千年的交流呢,喜欢历史的人,自己去感受吧!我们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条件去接触这些历史文物,但古人在他们的文字中,为我们留下了属于那时的所做所学、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难道不是一种交流吗?若想与古人交流,或许学习历史是我们普通人最好的方式吧!